中国古典园林的“感知与意境”
古人云:“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就是说凭着“智”能悟到或认识到不同层次的景象。“智”来自于无限宇宙中,因此所认识或悟到的境界是真的。中国古人受到传统文化和自身修炼的影响,心境是“宁静”的,要达到“智”相对是比较容易,而现代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尤其中国大陆集权统治思想僵化。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歪曲和摧残。现代人要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涵与境界是要费一番功夫的。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句曾提到“池塘生青草,园柳变鸣禽。”又如东晋名画家顾恺之所作的山水画中就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可见古人不仅深知环境保护与生态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让人们在恬静、淡雅、飘逸的心态中進一步领悟到浩瀚宇宙深邃的境界,使人、生命、宇宙相通。
中国古典园林特意的通过“色、声、香、味、触”人们常说的五根,引入到无限内涵的空间意境中。通过对整体空间的塑造,绝妙的运用能触动人感观功能的要素,使人能获得恬淡超脱的心灵。春夏秋冬时令之更替;雨雪阴晴气象之变幻,都能改变空间和意境,或许在人们“修身养性”、“修炼”中使之更能体悟、追朔到不同空间不同层面,给人以不同的感知。
如承德避暑山庄中的南山积雪亭,将亭设在特殊的高位上,以观赏雪景为最佳,而其烟雨楼是以在山雨迷蒙中欣赏烟波浩渺的山庄景色为最佳。再如“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暖阁偎红,雪煮炉铛涛沸”;“日竟花朝,霄分月夕。”等等。寄情于时令、气候变换上,四时皆予以净化心灵,陶冶性情。
中国园林中巧妙应用“听觉”感官形成一种特殊意境的营造,例如苏州拙
政园的“听雨轩”庭院,在园内的一角种有芭蕉,藉助雨打芭蕉叶的声响来渲染雨景的气氛,而在院内的池边四周也培植了桂花、玉兰、桃、竹等做为陪衬,这样就更丰富了四季景色的变化。
拙政园 听雨轩平面
拙政园 听雨轩
拙政园留听阁是观赏雨景为主的亭子,亭的东面和南面两侧均临水池,池内培植荷莲,荷叶尽铺池面,“留听阁”即取其意于李义山的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每逢入秋时氛,秋雨连线雨滴打在残荷之上,乍起秋风,在阁内把酒听雨甚有诗情。
拙政园 留听阁平面
拙政园 留听阁
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正宫东北角高地上的建筑群,西、北两面群山叠翠,近处则古松参天,每当风掠松林就发出瑟瑟松涛声,万壑松风即由此而取名。其有气壮山河之阵势,令人惊叹。
承德避暑山庄 万壑松风
上述意境是取用古松、芭蕉、残荷受到风吹雨打所产生的声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种意境经常引出古人抒发诗情画意的感怀。在古诗词中尤为多见。关于取用美丽色彩的变换,芬芳的花香,令人触景生情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如承德避暑山庄离宫中的“金莲映日”。拙政园的“金果园”等,通过金黄色的枇杷果,在碧绿宽大的枇杷叶之承托下所产生的效果而得名。又如在苏州留园中的“闻木樨香”,拙政园的“雪香云蔚”、“远香溢清”等则是用各色桂、梅、荷等花香袭人而设计成的庭园景观。
留园“闻木樨香”在建筑物附近种植多株桂花,待到秋高气爽桂花盛开,阵阵飘香使游人留连忘返。故取名为“闻木樨香”。
留园 “闻木樨香”平面
留园 “闻木樨香”
拙政园“雪香云蔚”是设在园中一小丘上,在四周种植多株腊梅,每当岁寒时节,斗雪的腊梅最盛,花香与瑞雪交相辉映,使此处成为观赏冬景的佳处。
拙政园 “雪香云蔚”平面
拙政园“雪香云蔚”
留园中部的荷花池,池南即为远香堂,夏季荷花盛开时,阵阵清香随微风飘拂到厅堂内外,沁人肺腑。远香堂取意于“远香溢清”,夏日在此消暑,实乃人间仙境。
留园 “远香堂”
上述所提到的景象中所培植的花、果均为家常美食,桂花糕、梅酒、枇杷果、莲子羹、松籽等等。当人身处佳境又品赏自然美食定会别是一番滋味。
唯有中国古典园林能将色、声、香、味、触人之五根通过超脱的综合技艺,提供给人们观赏、品味,陶冶身心继而提升至更高深境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