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liu 发表于 2006-8-20 03:07:06

〖历史故事〗开创“文景之治”盛世的汉文帝 (二)

编者按:在中华近两千年历史中仅出现过屈指可数的盛世,象“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他们所持续的都仅有几十年而已。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样令后人景仰的盛世呢?是君王的原因吗?在司马迁的《史记·孝文本纪》里所记载的汉文帝的贤德、仁爱和俭朴,以及“以德化民”,处处为百姓着想所施的种种仁政,让人不得不承认,正是汉文帝的圣德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以德治国才是正道。
以下是从《史记·孝文本纪》选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体会一个盛世君王是如何临危受命走上天子之位,在短短的二十三年里,将他的国家治理为千古称颂的太平盛世的。

立太子

文帝二年(前178)正月,主事大臣向皇帝进言说:“及早立太子,是尊奉宗庙的一种保障。请皇帝立太子。”

皇帝说:“我的德薄,上帝神明还没有享受我的祭品,天下的人民心里还没有满意。如今我既不能广求贤圣有德的人把天下禅让给他,却要预先立太子,这是加重我的无德。我将拿什么向天下人交待呢?还是先缓一缓吧。”主事大臣又说:“预先立太子,正是为了尊奉宗庙社稷,不忘天下。”皇帝说:“楚王是我的叔父,年岁大,多阅天下之义理,明于国家之大体。吴王是我的兄长,贤惠仁慈,甚爱美德。淮南王是我的弟弟,能守其德以辅佐我。有他们,难道还不是预先做了安排吗?诸侯王、宗室、兄弟和有功的大臣,很多都是有才能有德义的人,如果推举有德之人辅佐我这德薄的皇帝,这也将是国家的幸运,天下人的福分。现在不推举他们,却说一定要立太子,天下人会认为我忘掉了贤能有德的人,而只想着自己的儿子,不是为天下人而忧。我认为这样做很不可取。”大臣们都坚决请求说:“古代殷、周立国,太平安定都达一千多年,古来享有天下的王朝没有比它们更长久的了,就是因为采用了立太子这个办法。确立继承人必须是自己的儿子,这是由来已久的。高帝亲自率领众将士平定天下,建诸侯,成为本朝皇帝的太祖。第一个接受封国的诸侯王和列侯,也都成为了他们各诸侯国的始祖。子孙继嗣,世世代代不绝,这是天下之大义,所以高帝设立了这种制度来安定天下人心。现在如果抛开应当立为太子的人,却从诸侯或宗室中另选他人,那就违背了高帝的本意。另议他人是不合适的。陛下的儿子启最大,纯厚仁爱,请立他为太子。”

文帝这才同意立太子。于是赐给全国民众中应当继承父业的人每人一级爵位。

封皇后

三月,主事大臣请求皇帝封立皇后。文帝的母亲薄太后说:“皇帝的儿子都是同母所生,就立太子的母亲为皇后吧。”皇后姓窦。文帝因为立了皇后的缘故,赐给天下无妻、无夫、无父、无子的穷困人,以及年过八十的老人,不满九岁的孤儿每人若干布、帛、米、肉。文帝由代国来到京城,继位不久,就对天下施以德惠,安抚诸侯和四方边远的部族,使上上下下都融洽欢乐,于是慰问从代国随同来京的功臣。文帝说:“当朝廷大臣诛灭了诸吕迎接我入朝的时候,我犹疑不定,代国的大臣们也都劝阻我,只有中尉宋昌劝我入京,我才得以事奉宗庙。前已提拔宋昌为卫将军,现在再封他为壮武侯。另外随我进京的六个人,都任命为九卿。”

遣列侯归封地

文帝二年(前178)十月,丞相陈平去世,用绛侯周勃为丞相。

文帝说:“我听说古代诸侯建立国家的有一千多个,他们各守封地,按时入朝进贡,百姓不觉劳苦,上下欢欣,没有发生不守道德的事情。如今列侯大都住在长安,封邑离得又远,要靠官吏士卒供应运输给养,既浪费又辛苦,而这些列侯也无法教导和管理封地的百姓。命令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国去,在朝廷任职和诏令所准许留下的诸侯,则要派太子回封地。”

罢卫将军

文帝二年(前178)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发生了日食。十二月十五日又发生了日食。

文帝说:”我听说天生万民,为他们设置君主,来抚育治理他们。如果君主不贤德,施政不公平,那么上天就会以灾异现象来警示,告诫他治理得不好。十一月最后一天发生日食,上天的谴责在天象上表现出了灾异现象,有什么比这更大的呢!我能够事奉宗庙,以这微小之躯依托于万民和诸侯之上,天下的治与乱,责任全在我一人,你们众位执掌国政的大臣好比是我的左膀右臂。我对下不能很好地治理抚育众生,对上又牵累了日、月、星辰的光辉,以致发生日蚀,我的无德实在太严重了。

接到诏令后,你们都要认真想想我的过失,以及你们知道的、见到的、想到的我做得不够的地方,恳请你们告诉我。还要推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来补正我的疏漏。趁此机会,官吏们要加强各自职务的整治,务必减少徭役和费用,以便利民众。我不能使惠德及于远方,所以忧虑不安,怕外族侵扰边境为非作歹,因此边疆的防务一直没停止。现在既然不能撤除驻扎边塞的军队,却还要命令加强卫戍力量来保卫我吗?应该撤销卫将军统辖的军队。太仆掌管的现有马匹,留下一些够用的就可以了,其余的都交给驿站使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故事〗开创“文景之治”盛世的汉文帝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