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僧品易系列之十六---居安思危
人没有不想过好日子的。辛辛苦苦工作,谨谨慎慎做人,思前想后,患得患失,活得那么累,为了啥,还不就是幸福安宁的生活?但是当安逸和乐真的来临以后,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也不是。人生的本质就是受罪,有时候我觉得《圣经》的说法也许真是对的,人,可能真的生来就带有原罪,除非生命熄灭了,只要生命还延续一天,忧惧就存在一天,《易经》的告诫就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前面我们讲了许多,至此,《易经》的解读已经进行了四分之一,今天我们就来看六十四卦的第十六卦,豫。豫的含义比较复杂,古人的解释也很纷纭,总的来说,豫就是高兴、安乐、和乐的意思,和忧的意思基本相反。这一卦的哲学含义也比较复杂和跳跃,我总体把握了一下,感觉它实际上主要是讲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所以就把本集的名字定为居安思危。下面我们来看卦。“豫,利建侯行师”。豫的时刻,基本就是事业成功的时刻,是享受幸福、成功和喜悦的时候,所以有利于分配权力,建国立业。革命胜利了,革命者变成了国家的主人,掌握了政府权利,就是该论功行赏的时候了。这个省你去做主席,那个区他去做书记,某将军做上海的市长,某委员做政府的总理,等等等等。豫的时候有利于权利的再分配,“利建侯”就是这个意思。行师就是出兵打仗,为什么说豫的时刻也有利于干这个呢?因为豫有人心齐顺,百姓拥护的意思。豫,就是大家都高高兴兴的意思。大家都高兴,人人都满意,国家出兵讨伐也很有利,群众支持嘛,是不是?比如说将来有朝一日真的要打台湾的话,我估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群众都是支持的。好说歹劝都不行,越宠它越不知道自己的斤两,只能痛揍一顿。现在国家兴旺发达了,民族自豪感前所未有的高涨,这个时候在谁手里丢了台湾,谁就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有一两脑子的统治者也会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更何况现在我们是人心齐泰山移,和平安宁的时候,群众绝对会支持国家大一统的,因此真要劝不回那头该死的蠢驴,需要用鞭子教训一下的话,我想那是大快人心的事情。群众拥护,自然“利行师”。豫的总体叙述就这些,下面我们来看它的具体解读。
第一句话,“鸣豫,凶。”过上好日子本来是好事,自鸣得意却不好。鸣豫就是因豫而鸣,因为生活幸福运气顺畅感觉高兴而趾高气扬,快活得发出了长鸣,得意之情溢于言表,那是大大的不吉利。人熬到了出头之日心中高兴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也不要过于得意忘形了,不然就不会有下场。常见有些小人得志的东西,眼睛长在眉毛上面,平时看谁都不顺,意气指使,不可一世,这样的人是不会得意长久的。唐朝武周时期酷吏来俊臣本来不过是个市井无赖,忽然得奇遇飞黄腾达,受到皇上的宠信,于是得意忘形,大兴肉刑,制造“突地吼”、“死猪愁”、“定百脉”、“喘不得”、“求速死”、“求破家”等十大酷刑,国内大臣被其灭门者达几百家,人人畏之如虎。这种鸣豫的日子当然不会有好下场,不久被人参劾,全家被斩。来俊臣就刑后,尸体被仇人分抢一空煮熟下酒,以解心头之恨。
第二句话,“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就是狷介耿直的意思。“介于石”就是品行象青石一样刚正不阿。呵呵,总算知道蒋总裁大名的意思了。这句话是说虽然过着幸福安康和悦无忧的生活,但是人的品行却像青石一样刚正,不沉溺,不放纵,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样的人是吉利的。人在逆境中容易保持清醒,这个不难理解,毕竟事业还没有成功,需要一个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但是一旦过上了舒心的日子,就会渐渐滋生各种坏毛病来,很难做到善始善终。所以,自古以来,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就是这个原因。现实生活中常见有些人没发达时尚能兢兢业业,克勤克俭,为人谦逊,谨慎守法,一旦时来运转步上青云,马上就丢弃了这些优良传统,吃喝嫖赌,无毒不沾,花红酒绿,醉生梦死。清贫的时候夫妻能相濡以沫,富贵了以后却劳燕分飞,大都因为不能“介于石”的原因。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谁说不是呢?恐怕这是绝大多数人都难以逃脱的一条规律吧。
第三句话,“盱豫悔,迟有悔。”盱豫,就是张望着两眼,急切地盼望着得到享受或重用,从而沉溺在一种豫乐的气氛中而不能自拔,这种行为如果不能及时改正,就可能会有后悔的事情发生。守株待兔的故事就是这句话的一个很好的注解。天天不干正事,却守护着一个甜蜜的幻想,这种想法如果不能尽快改变,就会后吝悔的结果,
第四句话,“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作为国家的主导者,为了能把和平安宁的生活持续下去,就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凝聚人心,尽心尽力地搞好国家建设,多为群众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不要乐极生悲,中途无辜生变。要尽可能地争取一切同心同德者来支持自己把这种大好局面发展持续下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获和吉利。繁荣以后往往接着就是衰退,其中一个通常的原因就是统治者乐极生变,渐渐失去了人心的支持,最后只能走下坡路。“勿疑,朋盍簪”就是说和平的时期要团结大多数人,不要搞小圈子,只亲近自己的人,要把天下的士人象簪头发那样凝聚在自己周围,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混乱的时期统治者容易做到礼贤下士唯才是举,因为那时候亲近的人不一定有真才实学,对自己的事业没什么实际的帮助。一旦天下太平了,该享福的时候,亲疏远近的不同就暴露的很明显。亲信心腹说什么也得安排一个好位置,不是自己圈子的人,即使再有才华,反正现在暂时也用不着他,就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所以古今中外,繁荣的时期没有时间很长的,人的劣根性根深蒂固,有些时候我认为西方对人才的态度远比我们东方公平,很值得我们深思。
第五句话,“贞疾,恒不死。”安于享乐,没有长远打算,本来不吉,但是却能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垂死而不死,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正直刚强的大臣辅弼自己,所以才能苟延残喘很长一段时间而没有马上迅速归于灭亡。三国时期蜀国后主刘禅是最无能的一个君主,但却是享国时间最久的一位君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主要就是因为刘禅的命好,老爹给自己打下了现成的江山,前期有诸葛亮运筹帷幄,后期有姜维鼎力辅佐,有了这样阳刚正直充满智慧的国之重臣为他匡扶社稷,昏庸无能的刘禅才能稳坐四十余年的太平江山,才能“恒不死”,不然的话早就完蛋了。
最后一句话,“冥豫,成有渝,无咎。”沉溺于欢乐,不知道醒悟,这样的日子到了极致的时候,很可能就会转化。物极必反,事情到了最低谷的时候只有两种可能,要么爆发要么灭亡。《周易》有深刻的阴阳转化思想,强调物极必反的可能性和普遍性,豫的最后一爻本来坏到了极点,但是却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这就说明再坏的事情,只要你确实醒悟了,改正了,就会得到吉利的结果。朝闻道,夕死可矣。不怕道路错的深,只要回头,就是善道。
今天的时代基本可以说是一个豫的时代,虽然还有许多人挣扎在贫困线边缘,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丰衣足食不再是一个幻想,更有一部分人提前进入小康小资的行列,这本来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好事。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少人开始出现“鸣豫”的迹象,有些沉溺于太平无忧而不能自拔了,整日无病呻吟,摆弄些无聊情调,甚至价值沦丧,醉生梦死,昏庸堕落,内讧四起,这是很值得警惕的。我们中华民族在苦难中熬了几百年,刚刚过上十几年的太平日子,就滋生出这些不正常的心态和现象,是很不应该的。国家还没有大一统,国力还没有十分雄厚,外患还没有彻底消除,人民内部各种矛盾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这个时候就高枕无忧玩弄人生时间还过早了一些。正确的态度不是自满应是不断进取,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这也是下面我们要讨论的内容,请看下集―――见贤思齐。
__________________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