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ix 发表于 2006-9-20 18:26:50

一个借尸还魂的案例引发思考

轮回转世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普遍认同的常识。在这些研究轮回转世的科学家中,史蒂文森教授是一个公认的杰出代表。

史蒂文森教授先后在苏格兰和加拿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后,于1945年到了美国。在其后的十二年中,他相继成为弗吉尼亚大学经神病学系的教授,系主任,并负责该系的“人格研究组”。这一职位使他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轮回转世的研究中去。

1960年前后是史蒂文森教授学术生涯的顶峰。他是一个态度严肃、作风严谨的研究者和系主任。他不知疲倦地奔波于世界各地,收集、整理和验证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案例,迄今已有四十个年头,收集到的案例也有二千多个。

本书《二十案例示轮回》是他在轮回转世研究中的第一本书,也是他的成名作,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轮回转世研究中最具学术价值和权威性的参考书。本书初版于 1966年由美国心灵研究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出版,以后版权收归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并于1974年出了第二版。书中的二十个轮回转世案例,是他在1961年到1965年间从印度、斯里兰卡、巴西、黎巴嫩和美国的阿拉斯加收集、整理和验证过的案例的一部份。

其中一个案例是三岁的丝婉拉塔是一个非常富豪家庭的去世成员拜雅转生的。

丝婉拉塔三岁时记起了前世的丈夫和儿子,经过与他们见面后对方长时间的严密考查,终于确认她就是他们失去的亲人“拜雅”。虽然“拜雅”的丈夫已经再娶,但他的儿子和其他家庭成员仍然把丝婉拉塔当作 “拜雅”来对待。丝婉拉塔和前世的家庭始终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同时对今生父母的感情丝毫不减。这就使她在感情上得到双倍的给予,但也承担着双倍的付出。她今生的家境已经不错了,但她前世的家庭却非常富豪。当她在生活中所欲不遂时,便自然地回忆起前世生活中的相应片断,发现自己在前世已经得到过了,也就感到了满足。她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始终能清楚的记得前世的富豪生活经历,但这种记忆给她带来的是更多的生活感受,而不是矛盾和痛苦。

本书中另一个轮回转世案例,史蒂文森教授把它叫做“交换转生”,它其实就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借尸还魂”。

三岁半的印度小男孩贾斯伯死于天花,没有及时埋藏,当晚又活过来了。几天后又能讲话了,几周后竟能清楚表达自己。但他随即声称自己不是贾斯伯,而是某村某人 22岁的儿子,并详细描述自己死亡的经过:他从一个村到另一村的婚礼队伍中吃了一个借他钱的人给他的有毒糖果,变得头昏而从自己所坐的马车上掉了下来,头被摔破而死。

自此这个三岁半的孩子拒绝吃贾斯伯家的任何食物,因为他声称自己属于等级更高的婆罗门阶层。如果不是一个好心的婆罗门妇女每日为他作饭,他可能真会饿死的。后来他的故事得到了证实,前世家中的人经常带他回去玩。他在“老家”玩得很开心,不愿意回到贾斯伯家来,因为他在这里感到孤独和寂寞。

这些经过严格考证的案例说明古今中外都有轮回转世的事情发生,“借尸还魂”也没有什么可神秘的。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确实值得思考:谁让拜雅死后转生为三岁的丝婉拉塔?谁安排那个22岁中毒摔死的年轻人借三岁半男孩贾斯伯的尸体还了魂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借尸还魂的案例引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