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二奶”现象:包养猎物还是猎手?
包养“二奶”在中国“风尚”一时,也引发出严重的社会问题。东风西渐,近年来本地华人圈包养之风也稍有起势,虽然在加拿大重隐私的西方生活环境中,尤其是平均性伴侣数量居全球前列的大都会,包养情况并不会造成严重社会后患,但引发出这种现象的因由却令人深思。以中国留学生为主的年轻美貌女孩,她们是甘愿被人所包养,还是乐于安逸,并非如中国式“二奶”故事般简单。在寻找性伴侣非常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富有男人包养年轻美貌女子的情况一向不突出,而且即使名流包养,也不会有如港台传媒般的爆料揭秘。不过目前在本地华人圈出现的包养女孩情况,有别于其他常情,不少为求学而来的女孩,受制于环境及个人欲求,甘愿于“金屋藏娇”的生活,有些女孩早已放弃学业,或安于现状,或随波逐流,其间的快乐及悲衰并非外界所易理解。
来自湖北的A小姐(因当事人隐私问题,隐去真名),4年前到来多伦多留学,承负著艰难生活及学业压力,她先与一位有些家底的男留学生同居,不过半年在娱乐场所又遇到一位40多岁有家室的华人会计师,两人眉来眼去之下,一搭即合,很快会计师为她在湖滨区租了一个高级公寓单位,每月还有逾千元的零花钱,让她过上经济无忧的生活,不料数月就被会计师老婆识破,闹到差点打上门,最后只有「情人」义绝。早已放弃学业,正在办假结婚移民的A小姐自不甘如此收手,很快又在社交场认识了一位本地社区有点脸面的50多岁华人富商,又过上被包养的“幸福”日子,富商为她在万锦市买了幢房子及豪华房车,两人在周末、假期共聚爱巢,或是出外渡假,根本不理会富商妻子是否知情。如今A小姐移民身份也办妥,生活悠闲,常回国内探亲旅游,令其身边的姐妹们□慕不已。
另一位来自东北的B小姐,身材高眺,在聚会场合总能吸引眼光,她原本留学于多伦多一所学院,但学业基本上靠朋友“帮忙”过关,虽然以后靠花钱将自己报进了一所大学,但她知根本无法入学听讲,也不敢踏进大学门槛一步。凭著年轻美貌,身边总不乏“护花使者”,甚至还是华人社区有头有面的人物。她曾经受一位传闻有“黑道”背景男人的包养,但其后不了了之。2年前她找到一个好“归宿”,被一位在多市有多家零售店铺的华人包养,尽管男人也有家室子女,但似乎大家都睁一眼闭一眼,面对现实各行其事。
来自北京的C小姐则有一段被包养的惨痛经历,不过对方是中年白人,当她还在求学时,就被任职高级推销员的男子狂追,在甜言蜜语及鲜花之下,C小姐接受对方所求,白人男子为她在市中心租了一个公寓,还送上附属信用卡,任由其花用,两人只在节假日相聚,但C小姐根本不知对方家庭情况,不料亲亲热热一年之后,一天两人因小事争吵起来,男子即刻将她赶出门外,还扬言要追讨卡数,C小姐就此结束被包养的生活,留下最深的记忆是,为何白人男子追求时那么有君子风度,但分手时完全成另一个人,斤斤计较到比街市阿婆都不如。
很熟悉娱乐场所内情的香港移民旺哥表示,十年前找年轻小姐很抢手,现在并不缺货,有很多是新移民,留学生圈也有不少女孩,她们乐于在娱乐场所赚快钱,喜欢结交有钱人,有闲钱的男人也喜欢撩她们,两厢情愿,有钱人想在外包养一个年轻女孩也不难,有些女孩甚至为争有钱佬而大打出手。但说实在话,偶而玩玩可以,真正能长期包养女孩的人也是少数,主要是那种女孩都有目的,花钱没底,男子始终还要照顾原有家室,自己都有生意,反而是有赌毒背景的“黑道”人物就更易包养上手。那些女孩也并不在意能被包养多久,反正她们的青春还长著。
来自上海的留学生吴梅曾见过这种现象,但她认为不能将包养之事都看成很罪恶,有些时候是被迫,也有真感情成分。她称,最初来多伦多留学时曾相识过一位来自北京的女同学,后来这位同学在实习中遇到一位财经界的华人,对方不断“追求”她,最后就在外面包养这位女同学,为她租房养车,经济上的资助未必很高,最主要的是帮了她很多学业,也让她了解了本地人脉关系及工作环境,这位女同学知道这是段没有结果的感情,但她忍受不住独自一人无所依靠的寂寞,所以一直不愿放弃两人的关系。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区闻人,在他周围朋友中也有过这种包养的情况。他称,有的女孩真的质素相当好,也有才能,但在现实环境,她们并不如意,对被人包养也显得很无奈,有种逃不脱命运的感觉。来此留学,生活寂寞而艰难,不断向家里要钱,心中也感到对不起父母,即使有才也未必学业一流,如何将来在加拿大移民下来,她们真的感到前途迷惘,有些女孩被很坏的移民公司骗去十多万元,到现在还没有办成移民。所以有事业有成的男人送豪宅豪车,又互不干涉生活,只是有空偷偷相聚,这种诱惑是年轻女孩所难以逃避的。被包养的女孩也很清楚结局会如何,不论对方是有家室或没有,她们都没有前途的保障,还是要靠自己为未来留一条路。
包养女孩情况在本地未必是严重社会问题,但年轻留学生自愿或被迫走上此路,应当与其出国前的理想所相背的,有人认为她们还算幸运,不必苦熬;有人痛惜她们出卖青春,个中滋味只有年轻女孩在未来人生道路中去体味。
(王迅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