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9933 发表于 2006-10-19 20:58:13

美国多方资助贫困生



毫无疑问,美国的大学学费是世界最贵的。两年制公立大学,学费平均一年2000美元,四年制公立大学为每年5400美元,私立则为每年2.83万美元。其中有12.6%的私立大学,学费超过3万美元;有3.7%的公立大学,学费超过9000美元。与此同时,美国的中等家庭年收入,在5万美元上下。如果只看这些数字,上便宜的四年制公立大学,仅学费一项就超出一个中等家庭10%的收入。如果加上将近1万美元的生活费,一个大学生一年消耗一个中等家庭将近三分之一的收入。这样的价格,当然难以令人承受。美国的媒体现在几乎每天都在嚷嚷:学费上涨太猛,超出中产阶级的承受能力。给孩子攒了学费就攒不够自己的退休金,等等。大学市场化创造了高学费,让老百姓苦不堪言,似乎是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然而,这样的说法有议论的必要。事实上,美国的学费高,但奖学金、助学金也高,学生贷款、打工助学的机会也多。以2003-2004年度为例,美国从联邦政府、州政府,到学校、私人慈善机构给学生提供的各种资助达到1220多亿美元,而在校学生有1646万多。平均到每个学生头上,就有7400多美元,远远超出公立大学的平均学费。而真正得到资助的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平均拿到的钱要比7400美元高得多。因为有许多学生来自富裕家庭,并不需要资助。

我们不妨两头都算一下账。

美国的奖学金名目繁多,理清楚非常不易;而且学生的个人财政保密。这些资助,落实到每个学生头上究竟是多少,很难搞清楚。不过,根据一些公开的数据,还是可以看出一些蛛丝马迹。我仅根据2005年8月出版的一期“高等教育编年”(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所提供的数据进行粗略的推算。由于各种数据统计规范不完全一致,有时彼此有些小出入,但并不影响我们基本的估算。

在2003-2004年度,四年制公立大学的教育费用(包括学费、杂费,以及住宿、伙食等生活费)平均为1.52万美元(其中学费5400美元)。私立四年制大学的教育费用平均为2.83万美元(包括1.84万美元的学费)。学生得到的资助有两种,一种叫aid,我试译为“助学金”,学生对这笔钱的使用不受限制,但有时需要作一些工作。另一种叫grant,试译为“奖学金”,使用有一定限制,比如只能用来支付学费等等。在公立大学中,有76%的学生接受各种助学金(aids),每人接受的平均总额为8700美元。另有59%的学生获得各种奖学金(grants),每人平均获得4600美元。我们只要对比一下公立大学的学费和教育费用就可以看出:如果获得助学金,自己一年的教育支出(包括支付生活费)就是6500美元。获得奖学金,一年自己花1.06万美元。但从获得资助的百分比上看,获得这两项资助的学生比例都各自远远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一半,可见有相当多的人两项都得。如果两项全拿到,共计1.33万美元,自己只须支付1900美元就可以完成学业。

私立大学贵得多,但资助也是水涨船高,有89%的学生得到各种助学金(aids),平均数额为1.63万美元。另有82%的学生获得各种奖学金(grants),平均数额9400美元。如果仅获助学金,自己需要花1.2万美元。如果仅获得奖学金,自己需要花1.89万美元。但大部分学生恐怕是两项都得,这样资助加起来就可达2.57万美元,自己开销只有2600美元而已。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生贷款可以申请。供孩子上大学的家庭所获得的付税优惠,也不计在此列。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把各种资助加上后,大部分美国人的高等教育负担,比学费所代表的数字要低。大家需要对付的,是昂贵的生活费用。许多学生一年的花销常常在5000美元上下。有的只须花两三千美元。这笔钱,就是不上学,在家和父母住也是要花的。就算打工一小时挣7美元,一年平均每天打两个小时工就可以了。况且暑假可以集中精力打工,上学时还是可以比较专心地读书的。

上私立学校,当然比公立学校贵一些。但是看看上面的数据就明白,私立学校学生获得奖学金、助学金的比例远远高于公立学校的学生,获得的金额也大得多。真上私立学校,真正的负担比上公立学校也就多几千美元。况且,上私立学校的学生来自富裕家庭的居多。这些费用比较容易承担。



当然,这些都是抽象的平均数字。落实到不同地区、阶层的具体学生身上究竟是什么情况?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不了解具体美国家庭的收支账目,很难估算其供养一个大学生的实际负担。为此,我特地咨询了一位朋友。她本人在俄亥俄州一个比较贫困的地区的一个小私立大学负责财务,处理学生的奖学金是她的分内之事。她丈夫在本校当终身教授,专业是高等教育管理。他们自己的独生子,刚刚上大学不久,也有一番申请奖学金的经历。所以,她给我的一些直观描述,包括一些“内部情报”,非常有说服力。

她的学校,有2100名学生。绝大部分学生是拿着资助读书的。有些资助是直接给学生。但许多资助是采取过账的方法给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到学校注册,学校知会有关部门,于是这个学生得到的各种资助就都被转到学校的账户上。学校用这笔钱直接支付学生的各种费用,包括学费、书费、伙食费、住宿费、停车费、设备使用费等等。这些费用全付了以后,学生拿到的资助若还有剩余,就得如数退给学生。她告诉我,上个学年,她为了退给学生这些剩余的资助,就开了900张支票,总金额达120万美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张支票1300美元左右。这也就是说,在这个2100人的小学校,有将近一半的学生,用得到的助学金、奖学金等支付了包括学费、书费、伙食费、住宿费(该校有宿舍,不过大部分学生走读不住校)的所有费用后,竟还能拿到平均1300美元的零花钱!

她自己的孩子怎么样呢?她的家庭总收入为9万多美元,当地平均家庭收入不足4万,可见他们是个富裕家庭了。结果,孩子上学申请所有联邦、州里的奖学金都不合格(她说她再有一两个孩子就合格了)。但孩子功课不错,上了本州州立大学的最高学府,即俄亥俄州立大学(在全美也是有名的)。一年奖学金将近15000美元,扣除学费、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一年学校退回1500美元的零花钱。

我和她电话交谈了半个小时,请她澄清各种技术问题,同时也互相印证彼此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印象。最后的结论是,除非你家里很有钱,在美国上大学,大部分人用不着自己缴学费。在这方面,越穷越合适。

最苦的是那些读书不好的中产阶级子弟。奖学金大量给了穷人,轮到他们头上的就少了。美国人上大学,先要算一下“预期的家庭贡献”(expected family contribution)。你把家庭收入、人口、财产、债务、居住地以及所上的学校和费用等等输入电脑,马上就会得到一个换算的结果,即你应该为你的孩子上大学付多少钱。如果是5000美元,而所上的大学学费、生活费等是25000美元的话,剩下的2万块就由学校或其他机构用各种资助的形式填补。你越是上好大学越划算。所以,如果家庭收入10万美元以上,住个五六十万美元的房子,两三辆车,再有若干股票,这虽然在波士顿地区不算富人,但申请经济资助不合格;功课如果不佳,也拿不到优等生的奖学金,最后大学费用大部分要自己支付。这样的家庭选举时投票率最高,掌握着重要的政治资源,所以在媒体上“嗓门”大。他们一叫,美国大学上不起的意见就不胫而走。但现实是,在美国的大学里,20%的学生来自在贫困线上挣扎或在贫困线之下的家庭。而美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2%,在孩子中占17%。可见贫困生上大学基本没有财政障碍。上大学负担最重的,是那些中产阶层。当然百万富翁们付多少也不会在乎。这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现实。



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是最市场化、产业化、私有化的,学费也是最高的。其成功的诀窍,就在于实施了没有“教育券”之名的“教育券”制。政府不直接管理大学,通过大量的资金支持学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教育券”的发明人米尔顿·弗里德曼指出,政府在教育中有三个功能:1.立法实行强迫性的义务教育;2.在财政上资助学校;3.管理学校。他的结论是,政府在教育中的前两个功能还算说得过去,但按照自由市场的逻辑,政府完全没有理由亲自管理学校。这也是他在美国义务教育中提倡“教育券”的理由,意在创造教育的市场竞争。其实,在美国的高等教育界,许多做法就是“教育券”制。比如Pell Grants,这是联邦政府资助低收入学生的最大奖学金,2003-2004年度的总金额高达126亿多美元。拿到这笔钱的学生,只要到一个学校注册,钱就会拨到学校的账上,学校必须在14天之内把钱交给学生否则就犯法。这样,等于政府给学生一笔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好恶来“采购”高等教育。他们就成了教育的消费者。各大学为了迎合这些消费者的胃口,抢到这笔生意,就得给人家提供满意的教育服务。

可见,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政府绝不是对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放着不管、把一切交给市场。正相反,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甚大。美国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一年是其GDP的2.7%,而欧洲仅1.1%。有人算过一笔账,结论是,你如果按标价付学费上大学,即使毕业后收入比不上大学的人高得多,从纯经济的角度算,也不如把这笔钱放进股市。这样所得到的收益,远远高出大学教育给你带来的高工资的收益。大多数人都是经济动物。算了这笔账后,按说不会有几个人愿意赔钱读书。可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美国适龄青年都要读大学呢?因为他们根本不是按标价付账,大笔费用是政府埋单。

如果直接把经费拨给大学,一些重点大学获得了多得出奇的经费,别人根本无法与之竞争。于是,其他大学为了吸引政府的眼球、抢占获得大量财政拨款的地位和资格,就会不惜工本地上大项目、创大牌子,把自己打扮成名校,让上面觉得他们也有成为“世界一流”的希望。这样竞相“寻租”的结果,是使各大学过分投资,哄抬教育成本,最后把贫困学生挤出高等教育。相反,如果把钱直接交给学生,让学生“采购”大学,那么就会激发一场完全不同的竞争:各大学要挖空心思低成本、高质量地培养学生。就像市场上的汽车战一样,谁价格合理、质量过硬,谁就是名牌。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高等教育的效率。

(薛涌 作者系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国多方资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