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m 发表于 2006-11-13 04:27:48

故宫倦勤斋 一派江南风韵,精致优雅(组图)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紫禁城)的东北部,即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的北端,有一处建筑,面南向,北靠红墙,东西共九间,是宁寿宫建筑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名为"倦勤斋"。其正中前檐下悬乾隆御笔"倦勤斋"额,取"耄期倦于勤"之意,显示这里是太上皇的憩息之所。室内嵌竹丝挂檐,镶玉透绣槅扇,一派江南风韵,精致优雅。

  倦勤斋西边四间的室内西端是一个尖顶亭子式的小戏台,是紫禁城中现存的四个戏台之一。这是建造在房子里面的一个建筑物。戏台的南北两侧及后边,三面均有用天然竹子搭架而成的隔断墙,与戏台连成一体,与南窗墙平行的竹隔断墙上还有一个圆圆的月亮门。小戏台的前面,有一个略高于地面的方平台,是供演员演出之用。在戏台对面,是皇帝观戏时的坐位,坐位后旁侧另有小楼梯可以通到上面一层。在室内设置小戏台的做法,于宫内还有漱芳斋一处,但布局更小巧精致。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up/allimg/0611/34_12114044.jpg

  倦勤斋内小戏台

  倦勤斋内除去小戏台外,更加令人瞩目的是室内顶棚及西墙、北墙上满绘的图画,而且这些图画保存得比较完好。

  在宫廷的殿堂内贴画是清朝装饰宫殿的常用手法,这些画幅被称之为"贴落",即是可贴上,又能落下之画。一般来说"贴落"的张幅都比较大,往往是整个墙面或半个墙面只贴一、两幅画。这些"贴落"画可以起到壁画的作用,但是制作与更换却要比直接画在墙上的壁画简易和方便得多。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up/allimg/0611/34_12114141.jpg

  小戏台对面的皇帝御座

  现存倦勤斋内顶部和墙壁上的画幅,也都是先画完以后再贴上去的。但是这部分画与其他"贴落"画不同之处是,所有的画面景物是连成一体的,由各个局部拼接成整幅,不但如此,画幅与室内的环境及装饰亦相联接,等于是在室内又制造了另一个新的空间。

  倦勤斋西四间室内北墙上画的是一处宫殿建筑景致,院落中有树石、花草,还有一段斑竹搭成的透空隔断墙,隔断墙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圆的月亮门,在月亮门外庭院中有两只丹顶鹤,一只低头觅食、一只振展双翅;宫殿建筑之间有一段宫墙,宫墙中有一座宫门,宫墙之外还可见远山及蓝天;画面上还画有两只喜鹊,一只在空中飞翔、一只驻足于竹墙上。斑竹的隔断墙画得非常细致而真实,每根竹竿都中间色浅,并画出高光,极富立体感;宫殿建筑采用焦点透视画法,深远感和层次感都很强,站在画幅前可产生穿越圆圆的月亮门能走入花园的感觉。

  倦勤斋西四间室内西墙上的图画,画得比较简单。同样也画有一段斑竹搭架的隔断墙,墙后面是远山,山石高耸,生长有松树、柏树多株。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up/allimg/0611/34_12114245.jpg

  最富神奇妙趣的是顶棚(即天顶)上的画。整个顶棚被画成了一座藤萝架,架上爬满了藤萝,并盛开着蓝紫色的花朵。透过藤萝架和枝干花叶,从空隙中能见到蓝蓝的天空,这一切都是画出来的。藤萝花完全以色彩塑形,不见线条的痕迹。花朵的形状依照远近透视而不同。观者如果站在戏台前面的某一点上(也只有这一点)抬头向顶棚望去,藤萝架上的一朵花,正好就悬在你的头顶上,呈正透视状。画面在你的视线内,以这朵花为中心,逐渐向四周远去,花朵也慢慢变成倾斜状,离这个中心花朵越远的地方,花朵的形状倾斜度越大,最远处的花朵几乎是平躺着的样子。但是当你站在这个点上向戏台方向看去,那些藤萝架上的花朵却似乎是朵朵下垂的模样。画家以高超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种很奇妙的立体视错觉。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up/allimg/0611/34_12114617.jpg

  向西看天顶紫藤花如下垂状

  这是一处效果非常奇特的环境艺术场所,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似乎尚找不到类似的例子,它与欧洲艺术中的天顶画和全景画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绘画样式来看,这组作品确实具有十分浓厚的欧洲风味。天顶画在欧洲的教堂内是很多见的,它们与建筑物及室内的其他装饰相结合,成为统一的整体。一般在欧洲的教堂天顶画中常见的有飞升于空中的仙女、天使、圣徒等,背景中画着蓝天和白云,当人们站在教堂的地面抬头向上望去,目光似乎不受室内的局限,而是将视线投向无尽的苍穹,引发出一种无限崇敬而又神秘的宗教感情。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up/allimg/0611/34_12114654.jpg

  天顶画紫藤花正透视状

  除去倦勤斋的这组作品外,清宫内类似的画幅应还有多处,现仅见于清·内务府造办处档案的记载,如:乾隆七年(1742年)五月二十五日,"画样人卢鉴,姚文瀚奉命帮助郎世宁画咸福宫藤萝架",同年六月初二日"建福宫敬胜斋西四间内,照半亩园糊绢,着郎世宁画藤萝";在宫廷禁城之外,也有类似的作品。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初一日,皇帝命令"西洋人为盘山行宫引胜轩连棚顶满画四面通景"。盘山,在今天津蓟县的西北,清代在此建有行宫,名为"寄静山庄"。此则档案说得十分明白,这些画幅是"连棚顶满画四面通景",也就是说既有"天顶画",也有"全景画"。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up/allimg/0611/34_12115057.jpg

  天顶画西南角花朵偏斜状

  清·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提及的咸福宫和建福宫两处室内均画有藤萝架和藤萝花,这两处宫殿都在紫禁城中,咸福宫为西六宫之一,今尚存,但是此宫殿在乾隆之后曾有过多次改建和装修,室内模样已与乾隆时大不相同,藤萝架和墙上、天顶上所画的藤萝花等早已不存;而建福宫则连建筑物已成为灰烬了。建福宫原"居西二长街,为乾西五所之一",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与建福宫连在一起的敬胜斋,因"不戒于火,静怡轩、延春阁一带焚烧殆尽"。所以建福宫敬胜斋内的藤萝架和墙上天棚上所画的藤萝花等,也不复存在无法见到了。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up/allimg/0611/34_12114857.jpg

  北墙天顶画与全景画

  相交接的部分

  由于敬胜斋中的藤萝架,清·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内写明是由供奉内廷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所绘制的,那么倦勤斋内的天顶画和全景画的作者应当也与郎世宁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可作如下的推测:现在我们看到的倦勤斋内的天顶画与全景画的大部分,是由郎世宁的徒弟中国宫廷画家王幼学等人完全按照敬胜斋内的天顶画和全景画复制重绘的,但是其中的有些局部(如前述之丹顶鹤、喜鹊等处),则应当是郎世宁在绘制敬胜斋内装饰画时多馀出来的一份图稿,这份图稿没有贴在敬胜斋或其他宫殿的墙上,而一直收存在郎世宁徒弟王幼学的手中。清代宫廷画家在创作时均须先"画样呈览",得到皇帝允准后,才落墨画正图,所以图稿一般来说都不止一份。到了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倦勤斋建成时,王幼学等奉命绘制室内装饰画,便将过去存留下来的图稿复制增补并完成了倦勤斋殿内西四间的天顶画和全景画。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up/allimg/0611/34_12114808.jpg

  北墙圆门内画中的仙鹤

  倦勤斋室内顶棚和墙面上的图画是由欧洲传教士画家及他们的中国助手借鉴了欧洲教堂中的天顶画和全景画的形式而移植于清代宫廷内的。这类绘画当初在宫廷内外还画有多处,但保存至今仅倦勤斋这一处了。我们现在可以根据倦勤斋内的天顶画和全景画来想象已经毁于火灾而不存于世的郎世宁所画的敬胜斋以及圆明园中类似作品的规模与气势。它使我们看到了欧洲文化艺术对于中国宫廷文化艺术影响的又一实例,故而非常值得珍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故宫倦勤斋 一派江南风韵,精致优雅(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