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状元的出炉过程(组图)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up/allimg/0611/40_25105441.jpg幼童举业课本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up/allimg/0611/40_25105510.jpg
状元及第的黄榜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up/allimg/0611/40_25105537.jpg
会试的朱卷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up/allimg/0611/40_25105723.jpg
清朝状元翁同龢秉烛夜读图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中国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本文系根据参加过末代科举老人的回忆,再现了考试的全过程。
入学
我七岁时,也就是1880年农历十二月的时候,父亲说该入学了。开学礼那天一大早父亲就叫我起来沐浴,还给我穿上新衣服,把笔、墨、纸、砚等摆列于祖先神位前,然后敬神祭祖,说是保佑我日后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母亲帮我将《三字经》、《千字文》、《幼学诗》三册启蒙书,用红色丝巾包好,绑在腹前,父亲还往我口袋里放一根葱,让我带个算盘,说是这样读书就会“聪明”。
拜祭后,我抱着包好的纸笔和印有“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的字格簿,父亲手提写有“文星高照”的红字灯笼引路,带领我到镇那头的学堂。先生六十多岁年纪,头戴卜帽,穿了一袭长衫马褂。他点燃香烛,带我到孔夫子的神位前,叫我跪在像前对着圣人三拜,再向先生行拜师之礼。
然后,父亲给先生送上笔和礼品,请先生为我“启蒙”。老师把着我的手写下我的名字“梅成全”,算是“开笔”了。老师叫学童解下绑藏在腹部内的书,放在台面上,然后揭开《三字经》教我读,但不是从开头,就念末段几句:“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垂于后。”最后,念完“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即算开学。
童子试
私塾的生活,除了放学回家外,整天都是上课的时间。开始教认字,渐渐让背四书五经。12岁学做试帖诗,13岁学做八股文。刚满12岁那年,我竟然高中了钱塘县童子试的第一名。发榜之日,全家都去看榜,入了县学游文书院。四十多人一起求学,早上到后山读书台上背范文。这样到16岁应府试,考中博士弟子生,可以免费入读苏州紫阳书院。19岁那年,我参加省里学政主考的院考,得二等第七名,终于成为秀才了。
乡试
乡试等于全省会考,三年考试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乡试考三场,每场考试做三篇八股文,再加一首五言八句的试帖诗。初九日为首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每场都于头一天,即初八、十一日、十四日点名入场,每场后一日,即初十、十三日、十六日交卷出场。
按照惯例,皇上会派一些重要大臣充任学台监考。1897年7月,我雇了一条民船,到南京参加8月份的江南乡试。八月初八寅时(清晨四至五点钟),我带足本场三天考试的吃用和茶酒,放在柳条编织的大“考篮”中,来到贡院门外的关卡。这里已经是人声鼎沸了。贡院内都是一排排号筒,面向南成一长巷,每一排号筒按照《千字文》的顺序“天地玄黄”依次命名,某字为编号,巷口有栅门,楣墙上大书某字号。入闱后,每巷栅门都上锁,同时贡院大门也封闭,鸣炮为响。
初九第一场,坐“淡”字号,子时发放试题。打开首场考卷一看,要以“四书”中的“告诸往而知来者,洋洋乎发育万物”一节命题,做八股文三篇、试帖诗一首。考试第一场,我还斯斯文文地穿着老布对襟褂子,其他考生早已把小褂子脱去了。伸出身子,半探在号筒中答卷。十二日第二场坐“珠”字号,考题是以“五经”中“莫如为仁”为题,再做八股文五篇。第三场考试是“策问”五道。这一天已经到了农历八月十四。出场之日,凑若干完卷之人开放栅门一次,称作“放牌”。放出后大门复闭。
一般是午前放第一牌,午后放第二牌,至傍晚放第三牌,然后就不再闭大门了。到戌时(晚上八至九点)清场。考完我就回到镇上,要到农历八月底桂花开放的时候才发榜。据说那天贡院全体考官会齐聚“致公堂”上,将中试考卷取出,一共八十一份,当众将密码加封的姓名揭开,叫做“揭晓”。从最末一名揭起,高呼中试者姓名,当即写在榜上,依次写到第一名。等到九月十一日,听说我是第十一名。第二天一早就有一群人头上戴着红缨帽子,赶来我家贴报条。
会试
做了举人,便有资格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会试考场设在北京顺天府贡院,共试三场,每场三天,连考九天。平时没事,吃完了饭在灯下揣摩新科闱墨。二月初九第一场,接连考试三场,一连吃了九天辛苦。出场之后,足足困顿了两日两夜。十七日放榜,友人急急来报,说是有我,第三十名。五天后又参加复试,考中一等第三名,终于成为贡士,能参加殿试了。以后就是门生请主考,同年团拜。
殿试
三月二十日殿试设在紫禁城保和殿。礼部仪制司员外唱名,单数从左掖门入,双数从右掖门入,至保和殿前,行三拜九叩头礼,跪在地上接试题,只是策问四道,又行三叩头礼,然后就坐。在试卷的前面填写个人的履历和家中三代姓名、官职,接着在试卷下面红线内答题,无非是崇学、吏治、民生、靖边方面的题目,以平生所学尽情发挥。
二十一日到礼部领取三枝九叶帽顶,宿在鸿胪寺。到二十二日五鼓入朝,至午门等候传胪。皇上升殿后,传入太和殿前跪下,听唱名:第一甲第一名,梅成全。随即一阵鼓乐。我一时竟然不敢相信,慌忙上前去跪了。礼部官员捧着黄榜,一路鼓乐到东长安门外张挂,我又去看了一遍,果然是自己的名字——黄纸、墨书、押盖“皇帝之宝”的朱印:梅成全。从此,我开始了自己在京的十年宦海生涯。 以前人对于读书很慎重呢!不像现在以变得很普遍了...所以都变得不那么珍惜了...这是不对的... 比今天的大学联考辛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