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结果----DNA数据
小 中 大2007-1-15 21:53 发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结果----DNA数据
北吴(包括苏南、上海、杭州湾两岸)人父系:汉血统65%,苗瑶族O3d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5%,越人O1血统20%;
北吴人母系:越人50%,棕色人种5%,苗瑶族20%,汉人25%。
南吴(不包括苏南、上海、杭州湾两岸)人父系:汉血统40%,苗瑶族(主要是畲族)O3d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血统40%;
南吴人母系:越人60%,棕色人种10%,苗瑶族10%,汉人20%。
广东省广府人父系:越人O1血统40%,秦汉汉族血统10%,宋朝汉族血统50%;
广府人母系:越人血统80%,汉族血统20%。
闽南人父系:陈元光系汉族40%,其他汉族10%,
越人O1血统40%,棕色人种C血统10%;
闽南人母系:越人60%,棕色人种20%,汉人20%。
闽北人父系:王审之系汉族50%,苗瑶族(主要指畲族)O3d血统10%,越人O1血统30%,棕色人种CD血统10%;
闽北人母系:越人50%,棕色人种10%,苗瑶族10%,汉人30%。
客家人父系:秦汉汉族10%,宋朝汉族30%,苗瑶族(主要指畲族)O3d血统30%,越人O1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10%;
客家人母系:越人30%,棕色人种10%,苗瑶族30%,汉人30%。
湘人(不包括西北部操官话的地区和东部操赣语的地区)父系:赣人(剔除里面的汉血统成分)血统15%,赣人汉血统15%,其他汉血统30%,苗瑶族O3d血统30%,棕色人种C血统10%;
湘人(不包括西北部操官话的地区和东部操赣语的地区)母系:越人10%,棕色人种10%,苗瑶族50%,汉人30%。
赣人父系:汉血统50%,苗瑶族O3d血统2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血统20%;
赣人母系:越人30%,棕色人种10%,苗瑶族20%,汉人40%。
江淮人父系:汉血统70%,苗瑶族O3d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5%,越人O1血统15%;
江淮人母系:越人30%,棕色人种5%,苗瑶族25%,汉人40%。
西南人(云南、贵州、广西北部、湖南西北部、湖北西部)父系:赣人(剔除里面的汉血统成分)血统10%,赣人汉血统10%,其他汉血统50%,苗瑶族O3d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10%,藏缅O3/D人血统10%;
西南人母系:藏缅人(主要在四川)20%,棕色人种10%,苗瑶族(主要在湖北)30%,汉人40%。
中原官话区西部父系:汉血统90%,阿尔泰P血统5%,棕色人种CD血统5%;
中原官话区东部父系:汉血统90%,阿尔泰P血统1%,阿尔泰突变之印第安Q血统1%,棕色人种CD血统5%,越人血统3%;
兰银官话区:汉血统85%,阿尔泰P血统10%,棕色人种CD血统5%;
秦晋方言区父系:汉血统85%,阿尔泰P血统10%,棕色人种CD血统5%;
北方官话区之冀鲁官话区:汉血统85%,阿尔泰P血统5%,阿尔泰突变之印第安Q血统2%,棕色人种CD血统3%;
北方官话区之北京-东北官话区:汉血统80%,阿尔泰P血统10%,阿尔泰突变之印第安Q血统3%,棕色人种CD血统3%,越人O1血统4%;
北方官话区之胶辽官话区:汉血统80%,阿尔泰P血统10%,阿尔泰突变之印第安Q血统3%,棕色人种CD血统1%,越人O1血统6%。
藏族父系:棕色人种D血统50%,汉血统炎帝系O3/O3e血统50%;
藏族母系:棕色人种ag/axg血统10%,汉血统炎帝系血统90%;
羌族父系:棕色人种D血统20%,汉血统炎帝系O3/O3e血统80%;
羌族母系:棕色人种ag/axg血统0%,汉血统炎帝系血统100%;
氐族父系:棕色人种D血统100%,汉血统炎帝系O3/O3e血统0%;
氐族母系:棕色人种ag/axg血统10%,汉血统炎帝系血统90%;
新疆蒙古人(西蒙古)父系:阿尔泰P血统60%,雅利安血统10%,汉族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20%;
新疆蒙古人(西蒙古)母系:阿尔泰血统60%,雅利安血统10%,汉族血统10%,棕色人种血统20%;
东蒙古父系:阿尔泰P血统45%,雅利安血统5%,汉族血统40%,棕色人种C血统10%;
东蒙古母系:阿尔泰ab3st血统60%,雅利安fb1b3血统0%,汉族血统30%,棕色人种ag/axg血统10%;
满族(扣除祖先是汉军旗的人)父系:阿尔泰P血统40%,雅利安血统0%,汉族血统4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血统10%;
满族(扣除祖先是汉军旗的人)母系:阿尔泰ab3st血统40%,雅利安fb1b3血统0%,汉族血统40%,棕色人种ag/axg血统10%,越人血统10%;
北朝鲜父系:阿尔泰P血统30%,雅利安血统0%,汉族血统5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血统10%;
北朝鲜母系:阿尔泰ab3st血统50%,雅利安fb1b3血统0%,汉族血统20%,棕色人种ag/axg血统15%,越人血统15%;
南韩父系:阿尔泰P血统30%,雅利安血统0%,汉族血统4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血统20%;
南韩母系:阿尔泰ab3st血统50%,雅利安fb1b3血统0%,汉族血统10%,棕色人种ag/axg血统20%,越人血统20%;
日本阿依努人父系:棕色人种D血统100%;
日本阿依努人母系:棕色人种ag/axg血统100%;
大和民族九州岛父系:阿尔泰P血统30%,汉族血统40%,棕色人种D血统10%,越人O1血统20%;
大和民族九州岛母系:阿尔泰ab3st血统50%,汉族血统10%,棕色人种ag/axg血统20%,越人血统20%;
大和民族本州岛关西父系:阿尔泰P血统30%,汉族血统30%,棕色人种D血统20%,越人O1血统20%;
大和民族本州岛关西母系:阿尔泰ab3st血统40%,汉族血统10%,棕色人种ag/axg血统30%,越人血统20%;
大和民族本州岛关东父系:阿尔泰P血统30%,汉族血统10%,棕色人种D血统40%,越人O1血统20%;
大和民族本州岛关东母系:阿尔泰ab3st血统30%,汉族血统0%,棕色人种ag/axg血统50%,越人血统20%。
东亚的人群按父系可以分为三支,C,D,F或称Eurasian。他们早在非洲就都已经分化出来了。CD型先踏上东征的路途,他们沿着海路向前向前向前,遍布于印度东亚东南亚澳大利亚,并向内陆纵深发展。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种除了个别遗址,大多属于这些人。Eurasian来到亚洲比前者晚,起初也是沿着海路迁徙,大概是由于前者的竞争,不得不早早就向内陆发展。由于内陆条件差得多也险恶得多,于是发展出更高的技术,但也因此因祸得福,在后来得竞争中打败先到的CD型,把他们推向边缘。我国新石器时代人多数属于这些人。
F型在印度的一支带上了M9突变,也就是K型。大约在此时已经向内陆发展了,其中一支向北迁移的产生M45突变,被称为P型,在中亚时分出两支,向西的拥有M207的一支被称为R型,一直前进到欧洲,有一支还返回了非洲。向东的一支主要是Q型,有部分南下到了中国境内,部分向东跨越白令海峡,构成美洲土著的主体。K型中的部分在东南亚时已产生M214突变,拥有该突变的人群有两支,一支为N型,跟着当时冰川后退的步伐逐步推进到北极圈附近,成为乌拉尔人群的特色类型;另一支就是我国最常见的O型。早在东南亚的时候,O1O2O3已经分化了。他们分三路大举北伐。O1是夷越人群的特色类型,李辉等认为他们北伐的基地是两广地区。O2O3在中西部北上,常见于西南的少数民族中。在大西南时O3分化出O3abcde诸类型,O3e(也就是H8)是羌人的特色类型,大约六千年前,一支羌人与其他人分道扬镳,向东向南进军。不消说,这是华夏人的祖先。至今在黄土高原上,O3e1类型还占有很高的比例。随后,经历夏商周三代,春秋时华夏族意识确立起来。经过秦汉两朝,汉族意识也最终确立。原先中原地区的各色人等融为一体。
早在西周时,那时中国地广人稀,中原有很多异族部落。钱穆先生认为此时华夷之分仅在于是否筑城而居上。这些部落有的属于羌人,有胡人,甚至按一些人的看法还有小黑人。随着人口增加,这些地方逐步纳入华夏族诸侯国的势力范围。一些人被驱逐,一些人被吸收,也有的反客为主,成为战国诸强之一,譬如中山国。至于楚国,其实楚身上华夏色彩很浓,不能简单的看成是南蛮的代表。即使到了汉族形成的时候,汉族与北方诸胡,南方诸蛮越并非泾渭分明。
等到西晋因为内战而崩溃,中国进入所谓的五胡乱华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纷至沓来。这时就应该有中亚西亚的民族进出。而北方人此时也大批南迁。华夏族南下时间比这早得多,在上海就发现战国时代属于O3e的人。估计当时的吴人颇有不少华夏族的遗传,因为吴的国君是周人。
类似的事又发生了几次,同时由于南方的逐步开发,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北方人南下的规模是比较大的。这些人肯定会把先前融入的胡人类型或多或少地带往南方。在吸收了各色异族人群之后,南北方汉族基本上又走到同一起跑线上,这表现在南北H6H8的比例差不多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