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古今多少事 皆在“红楼”中
http://www.aboluowang.com/life/data/uploadfile/200703/20070311185636743.jpghttp://www.aboluowang.com/life/data/uploadfile/200703/20070311185636287.jpg在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当中,曹雪芹的《红楼梦》排名在第一位,应该说是实至名归,当仁不让。《红楼梦》是从无到有的原创,而且语言纯熟,情节复杂,人物刻画惟妙惟肖,艺术成就最高。
冒死写书
跟今天已成泛滥之势的所谓“作家”完全不同,古人写书目的比较单纯,一般来说是为了展示才华,流传后世,同时又受到印刷条件的限制,所以书写完后,主要是供亲友阅读、传抄,自己不仅拿不到任何稿酬,如果万一不合当权者的口味,有时还要冒很大的风险。
古人一则笔记说,乾隆在自己一个儿子家里看到《红楼梦》的一册抄本后,认为此书很黄,有引诱青少年性犯罪的嫌疑,于是下令扫黄打非部门严厉追查。幸亏他人保护,曹雪芹才没有被治罪,但也丢掉了在两江总督尹继善手下当幕僚的饭碗。
另外,对古人来说,自己的书写得好,得到的往往只是人们的美誉,几乎没有什么经济利益上的好处。至于找工匠刻版印行,卖书牟利,一般是书商们热衷干的事,文人无力也不屑做这种事。
在这方面,李渔是个例外,此公不仅靠写书、印书、卖书发财,还积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四处告状打击盗版。一来二去,他不仅赢得才子的美名,还在作家富豪榜上名列前茅,家里养着个昆曲班子,整天吹拉弹唱,吃喝玩乐,小日子过得着实滋润。不过,这样有经济头脑和法律意识的作家,在文人中毕竟凤毛麟角,不太多见。
家道中落
曹雪芹他们家曾经兴盛一时。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监察御使,享有监视当地官员并随时向皇帝打小报告的权力。祖孙三代四人把持这个垄断行业的肥缺达60年之久。康熙六下江南,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那银子花的如流水一般。
但正如老话那乌鸦嘴说的:富不过三代。曹雪芹出生的时候,家族已过“全盛”时期。由于参与太子党之间的权力斗争,又亏空巨额公款,曹家两次被雍正下令抄家、退赔,政治和经济上都陷入困境。曹雪芹虽经多方努力,如参加科举、当幕僚,但一直未能重振家风,终于一蹶不振。
可以想见,在“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窘迫情况下,曹雪芹为写《红楼梦》需要付出怎样的辛苦,以至于老先生积劳成疾,书未写完就已经“泪尽而逝”了。说这本书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点也不夸张。
《红楼梦》风行海内,洛阳纸贵后,关于曹雪芹为什么要创作《红楼梦》,以及《红楼梦》这部书字里行间是否别有隐情等等,一直是文人学者兴致勃勃进行考据的课题。天长日久,竟然成为专门的学问——“红学”,而且摊子越搞越大,从业人员如雨后春笋一般,研究的课题也日趋细微烦琐。
红学正红
眼看“红学”已经钻进牛角眼,进退两难之际,刘心武在“百家大讲坛”横空出世,另辟蹊径,对秦可卿的身世进行“揭密”。这一忽悠,果然赢得各界关注,于是,“红学”终于获得新生,各种新观点、新成果甚嚣尘上,层出不穷,在学界和民间引发的争论越发热闹起来,但也越发使得《红楼梦》趋近密电码。
很多人不像是在搞研究,倒像是在侦察刑事案件,而且都是先入为主有个观点,然后再警犬一样在《红楼梦》的犄角旮旯里搜寻蛛丝马迹,结果越看越是那么回事,越琢磨自己的观点越正确。其实,有些观点和说法,实在匪夷所思,要是曹雪芹老先生九泉有知,恐怕也会一头雾水。
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曹雪芹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产生了创作《红楼梦》的冲动呢?他究竟想通过这本书告诉世人点什么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在“脂砚斋”给这本书的第一次批语中,位置在全书第一回开篇之前。原文如下:
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故曰风尘怀闺秀。”
在这样醒目的位置,“脂砚斋”这段批语说的非常明白,《红楼梦》是作者本人对自己和亲友家族过去奢华生活、前尘往事的回忆、收集和整理,是一位才华横溢却终生未能功成名就,重振家风的“没落贵族”的心灵忏悔,是一个男人对自己所爱、所知、所见的几位优秀女子音容笑貌、情感纠葛、故事趣闻的记述和描写。曹雪芹要告诉我们的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也许有人会问,“脂砚斋”的话就这么真实可靠,具有权威性?这一点不容置疑。因为“脂砚斋”跟曹雪芹的关系极为亲密,从批语的语气推断,此人应该是曹雪芹的妻妾或红颜知己。她曾决定书名为《石头记》,并得到曹雪芹的认可;她还曾建议删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段表现公公和儿媳乱伦的描写;她为曹雪芹的语言游戏作注解,如贾家四姊妹“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等。
见仁见智
那么,后人为什么偏要把曹雪芹的创作冲动说的那么复杂呢?对此,鲁迅说的好:“不同的读者会从《红楼梦》中看到不同的内容: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另外,很多人之所以不能认同《红楼梦》是曹雪芹自况,是因为“写贫贱易,写富贵难”,根本不相信曹雪芹本人能有“贾宝玉”那样的生活阅历。甚至还有人提出,“林黛玉”是乾隆的贵妃。更有趣的是,因为曹雪芹说自己“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有人就据此断然提出,《红楼梦》不是曹雪芹写的,他只是做了一些增删。象这样的奇谈怪论,林林总总还有不少。
“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浪漫主义的劲头儿,用在写诗上当然可以,做学术研究恐怕不行。可叹古往今来,世人的看法,往往不限于人或事物本身,总是喜欢以某种教条上纲上线,因而背离本来面目,乃至于把主观臆断误认为真理。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知道笔者这篇小文章,是不是也不幸犯了这样的错误呢?博雅君子,有以教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