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温忧患 犹如崇祯皇帝
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举行记者会,坦承自己“ 脑子里充满了忧患”。观其形状表情,也确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温家宝公开而痛苦地承认,中共“腐败越来越严重”。胡锦涛则在“两会”上提出“三种意识”论,期望中共干部具有“忧患意识”、“ 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对中共本身而言,这种针对性不言而喻。当“中国崛起”、“大国崛起”甚嚣尘上,中共大小官僚尽显自满自得之时,哪里还有“ 忧患意识”?当中共官僚集团把持了国家权力、财富、和资源,而恣意作威作福之日,哪来的“公仆意识”?当官场腐败泛滥、官员奢淫成风之际,又岂有“节俭意识”?
胡温的忧患,为党还是为国?我们不得而知。如果是为国,何不赶紧改造制度,开放言论、新闻、和选举,落实他们口中念叨的“民主监督”?将权力和责任交还给民众,如此,所忧之事,如“腐败越来越严重”等,都可解套,且事半功倍;胡温自己,也可青史留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近来中共官方媒体一再引用的古语。听上去,胡温的忧患,更像是为党,生怕共产党在安乐中死亡。如果是为党,邓小平的所作所为,就是前车之鉴。
毛泽东的阶级斗争,把个泱泱大国,折腾得千疮百孔,天怒人怨。邓小平掌权后,竟以为,仅仅依靠发展经济,就能抹煞中共在政治上的劣迹。岂料,单纯的经济改革,而不触及旧有政治体制,权力被垄断,经济也被垄断。权钱交易,官商勾结,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社会贫富分化,强弱对立,仇恨弥漫。之前,血腥的阶级斗争,已经令中共在历史上留下铁证如山的罪孽,如今,大规模的官场腐败,不仅将中共发展经济的“功劳”完全抵消,还让中共再度于历史上留下难以洗脱的恶名。
温家宝终于找到了一个比喻、一个说法:“ 决定一个舰队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航行最慢的船只。”在这里,温家宝似乎要表明其心志,将转而服务人口众多的“困难群体”或者“弱势群体”,而不是特殊利益集团。温家宝的提法,直接否定了邓小平“让一部份人先富起来 ”的理论。也颠覆了在此之前,中共御用经济学家们津津乐道的“主流经济学”:以牺牲广大弱势群体为代价,换取中国的“发展速度”,实际是换取官僚集团的利益膨胀。
看上去,胡温想改变一些东西,但因特殊利益集团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整个中国前进的障碍,言改变,谈何容易?看上去,胡温想吸取胡耀邦、赵紫阳的教训,在尽量不触犯权贵的前提下,小心行事,以免如胡赵那般“出师未捷身先死”。然而,形势比人强,时间又岂能等人?
让我们联想明末的崇祯皇帝,该君继位时,明王朝已经腐败透顶,民众抗争,烽烟四起,尽管崇祯皇帝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却未能避免明王室覆灭的命运,自己也落得个吊死煤山的结局;让我们再联想晚清王室,虽积极推进改革开放(洋务运动),却百般拖延政治改革(君主立宪),意图王室“中兴”,却最终为革命洪流所埋葬。
不将民众利益置顶,不把国家安危优先,而专为王室、即统治者的权力和利益打拼,正是明王朝和清王朝必然败亡的历史逻辑。
在党的利益和国家利益面前,做何选择?无疑是胡温当前面对的最大课题。举棋不定,概在于此。邓小平的基本路线,为党不为国,必然地,治标不治本;如果胡温的 “和谐社会论”,也是为党不为国,也必然治标不治本,结果就只能重蹈邓小平之覆辙,既不能救国,也不能救党,白忙一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