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cheng 发表于 2007-4-16 12:06:03

胡耀邦逝世18周年纪念 珍贵照片汇总(组图)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在北京逝世。胡耀邦自青少年起参加革命,长期在党和军队中从事党、团工作,在“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中有显著成绩,1980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党的总书记。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讣告称,胡耀邦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队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的领导人。

4月8日胡耀邦在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时,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经全力抢救无效,于4月15日逝世。4月22日,胡耀邦同志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杨尚昆主持追悼会,赵紫阳致悼词,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以及各界人士、干部群众数千人出席。值得一提的是,胡耀邦逝世后,在首都一些高校,极少数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阴谋分子利用胡耀邦逝世和广大群众的悼念活动,在背后策划和操纵,散布谣言,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使得悼念活动很快发展成为政治性游行,北京和其他一些大城市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学潮和动乱,这也成为引发八九政治风波的因素之一。

http://kanzhongguo.com/news/up2007/allimg/0704/63_16041840.jpg
 胡耀邦与胡锦涛在贵州

http://kanzhongguo.com/news/up2007/allimg/0704/63_16042037.jpg
 胡耀邦与法卡山战士合影

http://kanzhongguo.com/news/up2007/allimg/0704/63_16042103.jpg

 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在机场(1980年)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胡耀邦主持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图为劫后余生的巴金与胡耀邦在中南海谈心

相关链接:胡耀邦的家世和童年

出湖南省浏阳市向东方向行驶,进入一片丘陵地区,地势渐渐升高。距离浏阳市区40多公里的中和乡苍坊村就是胡耀邦的故乡。在这个村子,“西岭胡氏”安身立命,世代农耕,已经有超过400年的历史了。

苍坊村“西岭胡氏”所居,为湘赣两省相交处的罗霄山余脉。山岭自罗霄山蜿蜒而来,至浏阳河南,复又耸起,为“云居山”。此山之南逐渐开阔,称“阳谷”。沿着阳谷南行五六华里,有一座小山岭,名叫“西岭”,胡耀邦的故居,就坐落在西岭的山脚上,背靠山岭。房前有一条宽约数米的溪流,叫敏溪,终年不绝,叮叮咚咚。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确实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胡耀邦故居是典型的湖南农家建筑,坐北朝南,小青瓦,砖木结构,据说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如此算来已经有140余年的历史了。此房自建造以来经过多次修缮,以1995年的修缮最为精工细作。目前所存的房屋是胡耀邦的曾祖父胡名钟和哥哥胡名镜当年所共有的,共计19间房,总面积约450平方米。中间的“泮公享堂”最高大,是当年名镜、名钟兄弟供奉其父亲胡中泮牌位的地方,为两家共有,作大客堂。经两代相传,属于胡耀邦父亲胡祖仑家的房子为7间半,约200平方米。

胡耀邦在世的时候,这座祖居已经破旧不堪,濒于倒塌。20世纪80年代的一年,胡耀邦的哥哥胡耀福到北京去,告诉他祖居就要倒了,怎么办?胡耀邦说,年代久了,倒就让它倒吧,外边倒掉了,人就搬到里面去住。总之,胡耀邦坚决反对修复故居。

1995年是胡耀邦诞生80周年,浏阳市决定修复胡耀邦故居。这项工作于1995年2月开工,7月基本竣工,修复了胡耀邦童年时代的住房、父母与兄长的居室,以及正厅、横厅、客厅、厨房等。当年9月,胡耀邦夫人李昭曾回这里参观故居。12月,胡耀邦故居对外开放。到现在已经接待10多万人。眼下来的人越来越多。有人在留言簿上写道:“路虽然难行,我还是来了。”那是因为中和乡远离浏阳市区,靠近江西,道路等级低,从浏阳开车下来,需要两个小时。还有人留言:“胡耀邦,是您救了我。”看来这位落笔者当年一定经历过冤假错案的煎熬。

1998年,湖南省决定拨款20万元,在胡耀邦故居旁修建与故居连成一体的陈列室。这笔资金先到位了10万元。在资金未能全部到位的情况下,浏阳市文管所每个职工集资1万元,于当年完成了陈列馆建设。陈列馆由浏阳市设计院设计。当时的计划还要做得大些,要挖去故居后面的山。后来对设计作了修改,只建了3个房间的小小的陈列馆。

1999年春,为解决胡耀邦故居的地面返潮问题,继续对地面进行了技术处理。胡耀邦故居纪念馆馆长寻建农说,来这里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了。

悠远的耕读之家,家境越来越苦

胡耀邦的先人世代居于江西高安县的浯塘(今龚坊乡浯塘村)。约在明朝万历年的晚期(16世纪末),一个名字叫胡允钦字建十的农民,携家眷离开江西故土,来到湖南浏阳的中和乡定居。这位出生于1569年的胡允钦,被他在浏阳中和乡的后人尊为这一支“西岭胡氏”的先祖,在族谱上称他为“建十公”。以此算来,到21世纪来临的时候,这一支胡氏宗族的历史就有400余年了。以世代计,胡耀邦是这位胡允钦的第12代孙。

来到浏阳定居之后,这一支胡氏家族人丁渐盛,乃几修家谱,胡允钦的始祖地位也确定了下来。在清朝末年修的胡氏家谱中载有“赏戴头品顶戴、兵部侍郎、太子少保、钦命湖北巡抚”谭继洵所作的《一世建十公赞》,在20句赞语后有诗云:“哲人虽往名未终,典型就徵田舍翁。仰瞻遗像契我衷,愿肃冠裳拜下风。”这位谭继洵是“戊戌变法”中“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父亲。谭家算得上清代浏阳第一大家庭,谭氏故居“大夫第”至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能请出谭继洵为胡氏先祖写赞,可见胡氏在浏阳影响之一端了。

胡允钦的子孙在清朝年间繁衍起来,有的人家世代祖居,有一支迁徙附近的攸县,也有一支迁到浏阳东部的小河,还有一些人搬到了文家市、山枣、岩前等地。而胡耀邦的祖上,则世代居住在西岭。

胡耀邦的曾祖父胡名钟,字秀卿,号毓源,生卒年不详。大约是清朝道光年间(1840年后)生,光绪中期(1885年前后)卒。胡名钟最小的儿子胡成瀚,字海文,就是胡耀邦的祖父,生于1858年,卒于1896年,年仅38岁。胡成瀚幼年时好读书,因稼穑维艰,发蒙后不久即弃读归农了。1896年,胡成瀚的第三位妻子邱氏病故,胡成瀚忧伤不已,于同年秋去世。这一年,他的长子胡祖仑(即胡耀邦之父)才14岁。

胡成瀚夫妇同年逝世,对剩下3个孩子的家庭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变。这时,胡祖仑的妹妹12岁,弟弟祖淮仅8岁。因此,胡祖仑由叔父胡成槛收养,弟妹两人由伯父胡成杓抚养,总算长大成人。

由于胡氏族中重视男童启蒙学习,对贫困家庭有予以资助的传统,胡祖仑得以上乡塾,识文断字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没有继续深造的可能。那时三湘男子成婚很早,胡祖仑也不例外,在与文家市的农村姑娘刘明伦结婚后,就离开抚养他长大的叔父,回到祖居立户了。

成家以后,胡祖仑夫妇始终在贫困中生活。此时家中的田地已经很少,壮年的胡祖仑主要靠挑煤贩卖为生。胡祖仑在大革命时期即投身于农民革命运动。此后常年在家乡务农。1950年,时任中共川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的胡耀邦派秘书林成汉回乡,将胡祖仑夫妇接到四川南充一起生活。以后他们又随胡耀邦到了北京。1954年5月,胡祖仑在北京病逝。

胡耀邦母亲的一个梦:出生与起名

当时,胡祖仑夫妇的子女一个接一个来到人世,但在贫困的乡间,夭折者甚多。据族人回忆,胡祖仑夫妇生育了12个子女(一说10人)。长子胡耀芬早夭,次子胡耀襄于20岁时患骨髓炎病逝,三子胡耀馥(即胡耀福)、四子胡耀邦活了下来,五子胡耀杰、六子胡耀英也都夭折了。

胡祖仑夫妇还生了6个女儿。长女胡石英长大后与刘裔文成婚,在分娩后死去。次女胡菊华叫“三妹”,大概是胡祖仑的第三个孩子,成年后嫁曾令倩,后改嫁黎先钊。三女胡建中长成后与王朝远结婚。还有3个女儿不可考,可能在出生后不久就死去了。因为按照胡氏族谱的规定,凡年满16岁的男性,在世系录中写明生卒年,即学历简历,还可以列名于宗祠,享受祭奠。如果16岁以下未成年即死去者,只在母亲的名下书“第几子某某殇”,不记生卒年。因此,早夭者的情况多不可考。

1915年11月20日,胡耀邦出生在祖居中父母所住的大房间里一张挂帐的大木床上。与中国传统古书中凡有大人物降生必有异兆的说法相似,胡耀邦成为“大人物”之后,在故乡苍坊村亦流传一件异事:说是其母刘明伦于分娩之日凌晨,梦见一位穿红袍的人走进了堂屋。这天中午她生下了一个男孩。

当地有生子“三朝”(即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请亲朋邻里吃饭的习俗。据乡邻传说,母亲将生子当天的梦告诉了孩子的三伯父胡祖仪,并请三伯父为新生儿起名字。胡祖仪是乡里出名的读书人,又是私塾先生,当下就说,此梦应兆“文曲星”临凡,此子将来必成大器。语云:“观国之光,首在君王。邦国安定,人民斯乐。”《诗经·大雅·文王篇》亦云:“周离旧邦,其命维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为此,胡祖仪就为孩子起名胡耀邦,字国光。胡耀邦小时候父母叫他“九伢子”,由此可判断,他是家中第九个出生的孩子。

胡耀邦的母亲是否在临盆之晨梦见过红衣人,从来没有得到印证,胡耀邦后来的经历也说明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曲星”。但胡祖仪确实为胡耀邦起了名字,并在日后始终关心胡耀邦的成长和学习,在胡耀邦5岁时就将他收入胡氏私塾发蒙,以后又带他到文家市的里仁小学上学。胡祖仪深刻地影响了少年时代的胡耀邦,也是可以肯定的。

二万五千里的求学路:聪明与顽皮

对胡耀邦的童年,故乡的人们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文字上的记录。养育这孩子长大的苍坊村只是个十多户人家散居的小村子。除了父母,那时也没有什么人会注意山村伢子胡耀邦。如今去访问,村民只能大概地说,胡耀邦自幼家贫,很小就跟着父兄上山拾柴,长大一点之后,曾经用树枝在门前的平地上写字。

但人们确信的是,胡耀邦自幼聪明,从小就有勤奋学习的劲头。他的两个哥哥是上过私塾的,幼年胡耀邦看到哥哥放学回家写大字,也曾拿起树枝在门前的泥上比划着写字。

西岭胡氏家人,世代以农耕为业,无人靠读书做官。但是,重视男童的启蒙教育,却是这个家族代代相传的古训。大约在清朝时期,胡氏宗族就开始设立公益性质的祀田,由族长管理,将收入专用于族里的儿童教育。再穷的胡氏人家男孩,也能保证得到启蒙教育。

胡耀邦的曾祖父胡名钟,曾经在房前小山坡上建“种桃书屋”为学馆,被同治丁卯年的一场洪水冲毁。儿童教育不可中断,胡氏馆学遂迁入胡氏宗祠,距离胡耀邦的家不过一里地。延请馆学先生的钱和孩子们的学费,都是族中专款支出的。值得注意的是,从设立小学起,女孩也可以上学读书,这在乡间是一场深刻的移风易俗。而给胡耀邦起名的三伯父胡祖仪,就是兴建小学的倡导者之一。

1921年,满了5周岁的胡耀邦入胡氏私塾,在私塾中读书约一二年,约于1923年进入胡氏小学就读。1925年9岁,他离开苍坊村,去20华里外的文家市上高小。因为设在胡氏宗祠中的兴仁小学是一座初小,而当地唯一的高小,就是文家市的里仁学校。

里仁学校的校舍原为一座文庙,创建于1841年,后为文华书院,辛亥革命后改作里仁学校。

文家市不是“市”,而是当地群山环抱中的一个集镇。胡耀邦渐渐懂事以后,家境越来越困难了,除了种地,父亲胡祖仑靠挑煤为生,一大早赶到文家市去挑出煤来到东乡去卖。胡耀邦到文家市读高小,早出晚归,清晨往往和父亲结伴而行。到学校去的20里山路,是对胡耀邦的最初锻炼。整整4年,至少1200个来回,坚于求学的胡耀邦默默地走了一天又一天。在投身红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前,他已经在求学的山路上先走了一个二万五千里。

在家乡的怀抱里,胡耀邦是一个顽皮的孩子。根据乡人的回忆,童年的胡耀邦喜欢在正月里跟随兄长们耍龙灯,10岁时已可以加入到龙灯队里去了。而胡耀邦自己则对小时候的一次恶作剧记得很清楚。有一年,胡耀邦隔壁邻居办喜事,胡耀邦和几个七八岁大的孩子,见到大人喝酒喝得那么高兴,不知道为什么酒竟有这般神奇。于是他们上前偷了一壶,躲起来一顿痛饮,结果一个个醉倒在天井沟里,被大人们发现,挨了一顿打骂。从那以后,胡耀邦对酒有了认识,从此终身不多喝酒。

1929年夏,胡耀邦高小毕业,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当时浏阳县唯一的初级中学———浏阳县立中学。他在语文毕业考试时,写了一篇描述农民艰辛生活的作文,教师批为第一名。后来胡耀邦本人也感到遗憾的是,这篇作文没有保留下来。

浏阳县立中学是一所远近闻名的学校,校长吴记猷主张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一天,他在学生作文栏中看到了胡耀邦的一篇文章,读后非常赞赏,亲自在全校师生中介绍。胡耀邦的各门功课都相当优秀,不仅数理化成绩突出,常令农村孩子感到为难的英文也没有难住他,胡耀邦的英文成绩总是全班第一。当时的英文老师喻科盈常在胡耀邦的英文作业上批写“VeryGood(很好)的字样。对这位老师,胡耀邦一直是记得的。1981年,后任冶金部安徽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理化室主任的喻科盈已经退休,胡耀邦曾亲笔致信老师,邀请他到北京旅游。次年7月,喻科盈如约而往,受到了胡耀邦的接待,一起吃了晚饭。

胡耀邦生来好动,虽然个头矮小,却喜欢体育,常和比自己高出一头的同学同场竞技。除了喜爱体育,胡耀邦还喜欢作鼓动演说。他从小有些口吃,因此父亲叫他“九结巴”。然而因刻苦地练习演说,胡耀邦渐渐矫正了口吃,成为一位口若悬河的演说家。

胡耀邦在浏阳中学的生活是短暂的,不到一年。

告别的那天,母亲拖着小脚为儿子送行。这时,胡耀邦距自己的15岁生日还差一个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胡耀邦逝世18周年纪念 珍贵照片汇总(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