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和梅花 科学与民主孰轻孰重
2007-3-6 01:12 发表作者:杨克 来源:新疆经济报
设置这个悖论也许就是个伪命题,似乎谁都可以给出正确答案:牡丹和梅花各有其美,科学与民主并驾齐驱。但要是具体限定我们正在谈论的只是牡丹和梅花到底要挑选哪一种为“国花”,眼下确实就有科学与民主之争了。
据报道,日前,以我国著名花卉专家陈俊愉为首的62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已联合签名倡议,呼吁尽快把牡丹和梅花确定为我国的“双国花”。我非常敬佩这些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关心国家公共事务的参与精神,院士也是公民,他们当然有权利发言。但当他们串联起来作为强势话语出现,以为作为精英便可以代替大众进行判断和选择时,貌似正确其实已包含大谬了。
首先“术业有专攻”,每个院士有自己的专业方向,他们在各自门类的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谁也不能抹煞。但并非“一招鲜,吃遍天”。他们只是科技“专业人士”,既非人文学者,也不是“公共知识分子”,选国花是个大众文化课题而不是科学研究项目,院士并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专长。这好比谈论月亮,在科学家眼里,这是一颗没有生命现象存在的荒寂的星球,要登月和研究月亮上有什么尚不为人所知的物质,当然非科学家莫属。但月亮作为中国古典诗词里出现最多的意象,仅李白一个人写到月亮的诗歌就有300多首,中秋节成了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关于团圆的意蕴,关于嫦娥与思乡的隐喻,这些牵涉东方美学和中国文化内涵的话题,许多常年呆在实验室里的科学家非但不如文学、民俗学、社会学工作者,往往还不如一个普通人更有见解。而说到中国人对月亮的感情,自然只能是老百姓说了算。因此哪怕由“中国园艺学会邀集来自全国各地约50位花卉方面的专家,聚集在北京植物园,就牡丹和梅花在色、香、形、韵、生长环境与文化底蕴等方面的特点展开讨论,以求缩小分歧,最后选出国花。”也是越俎代庖的不当行为。一棵树,在植物学家眼里看见的是它属于那一科,在哲学家眼里看见的是意识和存在,在一个猎人眼里它很可能是神木,是有灵魂的生命。所以在海外讨论公共议题,科学家的声音只能代表一个“界别”。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由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发展得不成熟均衡,这些年来也存在着隐忧,其一就是一些决策部门似乎认为自然科学工作者是“全知”型的人物,他们中的许多优秀分子本来已经参与了国家各级机构的政治生活,各种“听证”仍然倾向于他们的意见。这跟当代“国际惯例”并不接轨。本届政府“人文关怀”的力度非常之大,相信这种现象也会逐步改观。
那么到底是牡丹还是梅花作为“国花”,或者还有别的什么花,或者是“双国花”,应该由谁来定夺呢?当然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因为成为“国花”的第一要素,是被国人广泛认同和接受。这里关键的不是科学分析这两种花的优劣,而是最简单的“人气”。在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已经成为共识的今天,既然可以选村官,可以手机短信“PK”“超级女声”,为什么国花就不能实行一次“民主”或“公决”呢?宇宙中是否存在“反物质”,惟有等待丁肇中率领少数科学家进行试验的结果,不能凭大多数“外行”来投票决定。而国花,恰恰惟有大众参与表决。在信息时代,无需实施“签名倡议”这种不科学的笨办法了,完全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和电脑网络决出结果,限制一机一票,为了代表更广泛的民意,考虑到老年人和农村地区的差异,辅以委托有关机构进行抽样调查。这样既能调动全民参与选举国花的热情,成本也不高。据介绍,本次园艺研讨会结束后,专家将把最终结果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在此时刻,本人发出这也许是徒劳的呼吁,尽管大众的意愿很可能跟院士们吻合,但民主的意义不在结果,而在于程序的公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