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多:天津吃喝玩乐
http://blog.creaders.net/wentiduo/upload_file/20070428023623.jpg到天津游玩首先需要纠正心态,不要以为是去北京欣赏古文化,也不要以为是去上海欣赏洋文化。到天津就是欣赏土得掉了渣儿的俗文化,四不象的洋文化和物美价廉的吃文化。这样,你就不会不满意。
先说土得掉了渣儿的俗文化。以前天津有名的由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天津地毯。天津地毯可以专门去地毯厂购买。天津地毯到底有多有名,我也说不上来,因为我不喜欢家里有地毯。但是我记得以前去德国玩的时候,在请客的朋友家里看到一块80年代出的天津挂毯。占了有半面墙,是一个大孔雀。想象那年头从中国扛这么一大块玩意儿到德国,它要不好,只能说这朋友有精神病。
杨柳青年画和泥人张应该在天津古文化街能找得到。古文化街是仿古建筑,大概是八十年代盖的。里面乱乱哄哄,卖假画、假字、和各种各样的玩意儿,比如风筝、纸墨笔砚、印章石头、鼻烟壶的特别多。不过确实从里到外透着俗,关键是有一种庙会一样的气氛,不知道是从墙缝里钻出来的,还是从游人身上散发出来的,反正是一个特色,值得去看看。
离古文化街不远,有一个食品街。你如果不嫌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看多了吃多了会反胃,去看一眼也行。不过我不建议在那里吃东西,让天津人看着跟傻子似的,那是给北京人留着的,嘿嘿。考虑到看一眼能让你一辈子管够,离古文化街又不远,不妨去一下。我上次领没问题去,惊异地发现这里的仿古建筑外面很多地方都贴了瓷砖,地面也贴了瓷砖,更像公共厕所了。如果真去的话,我认为可能只有果仁张的东西值得一买,不买看看也行,果仁嘣豆品种口味不少。买回来吃,也就是那么回事儿。吃嘣豆的时候主意牙,最好先买了保险。
天津还有一个沈阳道古玩市场。需要大清早就去。这里的古玩也是假的多,但是气氛和上海北京绝对不一样。这个古玩市场在几条很窄的胡同里。所有的小摊都离得很近,人挤人。你的脚丫子很可能就踩了人家的宝玉。如果你是行家,真能到哪里挑出值钱的玩意儿来。反正我看不出来,可能卖东西的人也看不出来。
http://blog.creaders.net/wentiduo/upload_file/20070428023741.jpg
这一带(南市)是天津的老城区,解放前是天津小市民阶层聚居的地方,还保留了一些很老的房子。不过都淹没在私搭乱盖的房子里面,而且不断拆迁,我估计已经没有什么太多的留下了。沿着这里的大街小巷转转,可以在路上随便找人聊聊。这一带很多老百姓都是坐大街上闲着没事,上年纪的能给你讲以前的故事,介绍以前的房子怎么回事。还经常有人请你上他们家坐坐,给你倒杯水。不管看着多不卫生,我一般都喝光,因为人家确实很真诚。这里的人讲的天津话才是正宗的,和电视上看到的油腔滑调不一样,和天津其他地区的天津话也不一样,你跟这些人聊天很少会担心他们是骗子。即使如此,钱包还是最好别交给别人保管。
认得出来这都是什么吗?
http://blog.creaders.net/wentiduo/upload_file/20070428024703.jpg
南市一带有个鼓楼。可惜,我上次回去发现原来的给拆了,盖成新的了。当时带路的人说旧的看着太破。不过我觉得新的真不怎么样,灰不啦唧的,就像脸上攒了三层腻子的女人。就在鼓楼下面有一个戏曲博物馆,是很多年以前的广东会馆,还是原来的建筑,很有特点,值得看看。
在这一带破破烂兰的地方暗藏着一些曲艺文化厅。外面看着跟要拆迁的门脸似的,里面却有各种曲艺节目表演,京韵大鼓、天津时调、相声等等,都是小剧场。小屋子里面烟雾缭绕,人挤人。建议去的时候最好换一件穿脏了的夹克,这样不太显眼,比较自在。你可以一边看节目一边喝茶水嗑瓜子儿,打嗝放屁多大声都没问题。这里和北京老舍茶馆不一样,没有那么正式,没有一点雅气。到这里,你最好别把自己当成遗老遗少,或者海归学子,就把自己当成门口刚卖完茶鸡蛋的最好。大点的就像是正经剧场,演出水平也稍为高一点。多看几家就能看出来侯宝林、马三立、郭德刚当年的人生道路。前些年我回国,以前大学同学还领着我去看过。当时他们误以为我是外宾了。看完出来,还跟我介绍。后来才想起来我就是天津人。这些地方至少五年前还存在,现在是否已经拆除,最好到了以后临时找人打听打听。
在友谊路国际展览中心附近,有一个新建的天津博物馆。在河西区,友谊路很宽很长,但是你不太容易错过天津博物馆。走着走着忽然有一个巨大的体育中心,那就是天津博物馆了。天津博物馆盖得就像个体育中心,一进门就像进了百货商场。进口的地方注意一下标示的颜色,如果还没改的话,是巧克力色的地儿,翠绿的字儿。里面的展室布置得还不错,和其他城市的差不多。天津博物馆比较有名的是砚台展,据说是全国最大的。而且偶尔有一些临时展览,还行。这里东西不是特别多,看一会儿就都转过来了。展室里面的服务员态度特别好,你问他什么他都能给你编出故事来。
天津吃喝玩乐 (二)洋
据说天津解放前是北方金融中心,和上海地位曾经不相上下。解放北路一带就是以前外国银行和外国公司的地界。后来90年代天津金融重新发展的时候,很多证券公司还都抢占解放北路滩头。因为它毕竟是天津金融历史的象征。这一代有以前的开滦煤矿、海运公司、大大小小的银行。房子都是欧式的。以前在天津每次骑车路过,总是有一种莫名的崇敬。毕竟这些房子带着灰不溜秋的洋气。后来从英国第一次回家的时候,从火车站叫出租回家,路过解放北路。满心的思乡之情都交付给了四只左顾右盼的眼睛。路过解放北路时,我当时愣了一下,咦?怎么回事?解放北路怎么变成这样了?司机说:什么样,一直就这样。我简直不相信,怎么这些建筑都这么小,石头房子怎么这么黑啊?糊涂了一会儿才明白过来,我肯定已经习惯了伦敦老房子的规模了。多亏没在法国和德国落脚,否则解放北路该看着像火柴盒了。
这附近有一个有名的利顺德饭店。饭店就是饭店,没有什么好看的。不过解放前可能天津像样的饭店不多。所以这里住过的名人也特别多。差不多每间房子门口都贴着一块名人匾,介绍点名人故事。不过这个饭店最有意思的是那个老电梯。至少我10年以前去看的时候还在,据说是天津最早的电梯,看着像个铁笼子。我们去印度马杜来住的一家旅馆也有这样的电梯,是英国人盖的。进去出来要开关两层门,如果下电梯不关外面的门走人了,电梯就不动。所以那家印度旅馆专门有一个小伙子负责在有人下了电梯却忘了关门的时候,跑上跑下关门启动电梯。我不记得在理顺德看到过这个景象,星级宾馆如果电梯老出这毛病可麻烦了。
五大道(成都道、重庆道、常德道、大理道、马场道,好像还有别的说法,把睦南道也加上)以前是居民区。房子是以前租借地的洋人盖的,风格多为西式独楼。房子规模都挺大的。据说连当年的下水道都是外国人设计和修筑的,有的房子连砖头都是外国人从外国运过来盖的。一座比较有名的建筑是重庆道上的庆王府。据说当年大太监小德张住在这里,后来庆王爷死了,他的儿子就住到天津庆王府。这个房子里面很有特点,阳光好的时候,大厅里满室生金。再后来好像成了外办。再后来是什么我也不清楚了。
我从小就长在这五大道上。解放前我奶奶卖了洋人盖的房子。在同一条街上买了国民党盖的房子,据说房子大些,家里人口多,住着宽敞。结果,这个房子在1976年大地震时倒塌。后来听说是当年盖房子的国民党政府官员因为贪污给枪毙了。这在解放前的天津,还是个不小的案子。不想到,几十年以后,这个倒霉催的把他的坏事摊到我们家人头上了。房子倒了以后,后来给盖成了新式单元房,变成了公产。每次家里人路过解放前奶奶家住的那幢房子,还忍不住叹口气,现在那房子都成文物了,结实得很,再来两场大地震也能扛住。它怎么就还不震呢?不过最好别震,据专家考证,地震后共产党盖的房子,墙体用料也不是特别好。如果再震,可能还是我们的先塌。
五大道变样子大概是五年前。记得我回家忽然找不着门口了。因为以前都是很高的院墙,现在都变成镂空花廊了。而且很多房子门口都弄上了老式煤油灯,当然是电的。别说,晚上出来溜达溜达,确实气氛很特别,到哪儿都是迷迷瞪瞪的。我这才意识到原来这些老房子规模都挺大,只不过是挡在高墙后面,没人能看出来。现在很多五大道的房子都变成了公司。上次还听说这五大道已经开辟成了景点,以后要有高头大马带着游人看房子。马场道顾名思义,跟马场有关。以前是洋人去看跑马的路线。这条路上有一个天津外国语学院,房子很壮观。路的尽头有干部俱乐部,是英国人盖的,但是主要建筑的顶部有一个巨大的红五星,所以感觉上像是俄罗斯。红五星下面是老毛以前来天津游泳的地方。这个游泳池以前对外开放,我去游过,水一点也不温暖。
五大道的房子可是为不少天津的历史学家提供了研究素材。有的人一辈子什么都不干,就分析这些房子是什么风格的。我上一次领了几个专门搞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欧洲人去参观,导游的就是一位中国老教授。他一路上很仔细地介绍每一座房子和它们的来历以及风格。不过看参观的人的反应,觉得这样的考证实在是没有意义。所谓的意大利风格的建筑,意大利设计师都认不出来,指着房子的窗户说,这明摆着是阿拉伯风格。经过各国学者的互通有无,大家认为当年欧洲的建筑师在欧洲的设计风格受到比较多的束缚,而当时的中国却没有任何限制,建筑师就纷纷到这里来搞实验田。嘿嘿,这个现象听着熟悉吧?所以,五大道的建筑并不是人们想象的某个欧洲国家的风格,而是经过设计师本人的发挥。
天津有很多教堂。你能想象得到的主要的洋教派、土教派、还有土洋结合教派,几乎总能在天津的某个犄角旮旯找到有关的教堂。如果你有时间的话,甚至可以搞主题旅游,光教堂旅游肯定就能占掉一整天的时间。
天津海河上有很多桥,有一些是洋人盖的,比如解放桥,金汤桥,据说现在都能重新打开了。我上网刚刚查了一下:“重温爱国主义情怀 每周六金汤桥表演开启”。此外,海河上还有很多新桥,据天津朋友说,海河已经基本上给盖上盖儿了。
恢恢
后记:可惜,前几次阴差阳错,照相机总出毛病,所以为了保留土照片,忍痛割爱,把洋照片暂时删掉了。下次必需都补上。
天津吃喝玩乐 (三)洋相
什么叫洋相?某人爱贫嘴,贫完了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自己憋住不乐,认真地望着听众,可是听众也没乐。某人不好意思地乐了,听众紧跟着乐得前仰后合。作为一个天津人在外地时,我常常就是那个某人。回到天津,我最多就是那个听众。
天津有一个音乐厅,就在小白楼一带的五叉或者六叉路口。对面就是大名鼎鼎的起士林,据说是德国人开的。那儿的啤酒、肝儿腻子、奶油杂拌儿、罐儿闷鸡在当年都是人们慕名而去的。我记得我最喜欢的,是那里的冰汽。苏打水里面放上一个冰淇淋球。喝下去,冰凉,汽冲头顶能把脑门和后脑勺冻一块儿。后来八十年代,起士林改装了,原来楼上跳舞的地方变成了泰国餐厅,后来又改成了自助餐,后来又改成了啤酒坊,现在是什么很难说了。起士林和音乐厅中间的路口原来是个书店,老爹以前爱领我骑车去那一带转转,买几本书,然后去起士林吃一小顿,无非是奶油杂拌儿、肝儿腻子、罐儿闷鸡。后来起士林装修,大理道开了一家分店。我出国回去还请爹妈去吃了一次,甭提多难吃了。基本上是浆糊杂拌儿,浆糊鸡,肝儿腻子没货。
音乐厅也是欧式建筑。我们上学的时候有时候组织去那里看电影,很少真正听过音乐。大概八年前回国的时候,有人组织欧洲古典音乐,赠票。我去了。赠的是楼下最后一排。天很热。门口卖冰棍儿的生意特别好。我进去之前先吃了一根冰棍儿,进去时手里就黏糊糊的。还好里面有空调。演出的是大提琴和小提琴,就两位。应该是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学生,一男一女。整场节目就他们两个坐在台上慢悠悠地拉。原本应该是上堂会的规模,到着这偌大的音乐厅里,基本上就给淹了。加上音像不是特别好,坐后面的人很难集中精神。演出中间不时有人进进出出,大门给甩得忽悠忽悠的。中间卖冰棍儿大娘钻进来就站在我旁边,拿着大草帽使劲扇。嘴里还念叨着:“介儿谮凉快儿,混森都斯透了”。扇了没半分钟,让服务员发现给拽出去。老大娘还没等到外面,在门厅里就高喊:“冰棍儿败火!"剧场里面听得一清二楚。坐在我不愿的一个姑娘可找着乐了,笑得花枝乱颤。我才发现这椅子实在不结实,整排的靠背都跟着颤。这音乐厅当然不像北京的那么高雅,但是毕竟那么多年前那么大一屋子天津人耐着性子来听这么严肃的音乐,说明还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的。
从音乐厅往五大道走,有曙光影院,在成都道上。这是非常有名的老电影院。改革开放以后天津第一家改成豪华影院的就是它。记得第一次去豪华影院看电影,发现那里面的椅子不是椅子,是沙发,太激动人心了!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在曙光电影院看了《小花》,看着刘晓庆跪台阶一步一步往上爬,我哭的那个伤心啊。中学的时候在曙光电影院看了宽银幕彩色电影《大渡河》,我就坐在第一排,镜头一转,我那个晕啊。后来学校组织看《英雄儿女》,我带了一包瓜子儿和几个同学分享。不想老师匍匐过来把瓜子儿从我手里抢走了。我那个担心啊,不是担心王成跳不跳下去,是担心明年三好生可能没我了。连续六年三好生将来考试有加分,我都熬到第六年头上了,竟然让一包瓜子儿给耽误了前程。后来有谣言说曙光影院改成了歌厅,或者改成了美食城,后来又有谣言说还是电影院赚钱。
在成都道的另一个尽头有一个人民体育馆。现在回国跟出租司机说,到体育馆,他们老问哪个体育馆。可是十几年前是不会有人问这么外行的问题的。体育馆是天津体育文化的中心。当年俄罗斯大马戏团,体操王子李宁的告别,崔建的演唱会,还有我的集体舞都在这里办的。我当年也去听过明星的演唱,是朱明英还是成方圆我忘了。只记得看台的台阶比较高,当歌手吆喝观众起身助兴时,观众反应比较差。不是天津人不热情,说实在的,真的站起来蹦,一不小心就能掉下面去。去年回天津,早晨六点多钟到体育馆去看,成百上千的人在这里健身。体育项目品种多得数不清。你随便去扎那一堆儿,都有老头老太太忙不迭地向你介绍。体育馆里面大喇叭一开,成千上万的老头老太开跳交谊舞,光那个气氛就是一景。
就在人民体育馆旁边,有一个奥林匹克大厦。可是这座大厦在很多年前并不存在。最早是一家合作社,卖老式点心:槽子糕、桃酥、江米条、白皮儿、绿豆糕、萨其马、香蕉条、月饼。这家服务员态度奇差,每次去买东西都生气,她比你还气。忽然一天在收音机里听到马三立说的:桃酥江米条的相声。活脱脱就是我们在这家合作社的经历,所以后来每次听这段相声,我的眼前就完全是这家合作社。忽然一天合作社改头换面,叫“奥林匹克大厦经营部”了。原来黑咕隆咚的房子里面变得灯火通明。这家商店买的点心也变了品种:“拿破仑”,奶油蛋糕,广式月饼,再后来还有了雀巢咖啡。服务员的态度那么好,我们开始都受不了。这座大厦可是盖了有十好几年。据说当时设计的时候计划是天津最高的大厦,等到盖好了已经算不上什么了。不过大厦盖好了,关于合作社的记忆已经模糊得很了,要不是有天津的马三立,有谁还能想得起来硬邦邦的桃酥江米条呢。
天津吃喝玩乐 (四)小吃
全国人公认的天津名吃就是那个“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又叫贵发祥麻花)和耳朵眼儿炸糕。这三绝的名气太大了,大得我都烦自己是天津人了。出门在外,不管什么人见了你就提这段儿,提了你又不能不表示兴奋。你一兴奋,人家就拿你不当外人了。这三绝都有自己的传统故事,讲的人太多了,我这里就不讲了,否则咱们就太近乎了,嘿嘿。
狗不理包子我这一辈子总共没吃几回。包子铺在劝业场附近,我是迫不得已才逛商场的那种人,所以也没去过几次劝业场。只记得第一次去吃的时候是跟我爹。嘿嘿,不写不知道,一写才发现我爹挺爱吃东西的,而且还总是带着我去。当时吃狗不理要排队,等了老半天,腿都站累了,里面找个地方坐下吃,赶赶罗罗的,没有期望的那么好吃。现在想起来真是苛求,对没吃过的东西,期望的那能是什么味儿?肯定不是狗不理包子味儿。
包子个儿不大,小女孩儿一顿能吃二两,好像是一两三个(需要考证)。一咬一口油,天冷的时候吃,油落在醋里,凝成一大片,拿筷子尖顶着醋的阻力把油片捅碎,但是又不让油片沉倒碗底,是我吃狗不理包子的最大乐趣。这是一个技术活儿,需要有巧劲。我最喜欢吃完包子以后,就着满嘴的醋味儿喝大米稀饭。那个大米稀饭好像家里很难熬出来,米不多,却很浓。刚端上来的时候,顶上也飘着一层膜,这个不容易捅破,如果直接端着碗喝,肯定会有一部分沾在嘴唇上。都喝完了以后,用舌头舔舔嘴是很多客人都忍不住做的事情。我如果是狗不理包子的广告经理,肯定会把这个动作照下来馋人,不过那就不是包子广告了。
吃完包子溜溜劝业场,到下午累了,就在附近小店里就有红豆粥。也是很浓的口味,豆子煮得很烂,浓浓的,甜得很。当年也要排队,不过我们小孩子特别爱吃,比排狗不理有精神。
有一次跟我妈妈也想去吃狗不理,不过人太多,没有耐心排队。天津烤鸭店就在不远。这就是那个解放后不久,毛主席楼上一探头,半个天津市都流到窗根底下的那个正阳春烤鸭店。据说老毛当时就是在这里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威力,不光在北京,也不光在当官的中间。所以,天津追星族在历史上恐怕能跟包子齐名。我们路过的那天可惜过了午饭时间,门庭冷落。我忽然发现侧面有一个小窗口开着,卖鸭油包子,买了几个回去吃,个儿很大,黄橙橙的,吃着好像也可以,不知道毛主席爱不爱吃。
后来天津有了陈傻子包子,开了不少分店。好像重庆道上就开过一家,离得近,去吃的次数就比较多。陈傻子的包子品种特别多,应该算是改良包子了。很多天津人都说更喜欢陈傻子。我是去年从天津坐车去上海,早晨餐车上供应狗不理。买了几个尝尝,忽然意识到狗不理和后来吃的所有包子都不一样。肉丸儿扁扁的,隐隐地有一股土腥味儿,一下子勾起我儿时的记忆。没错,确实很特殊,其他任何地方的包子都没有这个味儿。我很惊异这个味儿怎么吃了几次以后就能这么深地存在记忆里。好吃不好吃另说着,这老字号确实有特色。
小孩都喜欢吃麻花。不过小时候不一定吃得到十八街的麻花。常常是合作社里卖的干糊糊的麻花。做得好的,辫子一股是一股的;做得不好的就是一股。做得更差的,还一点不脆,需要先拿手上下弯,不行可以手拿两头往大腿上磕,总能掉下几块儿来。别说,这种小吃有一个好处,吃半天也吃不完。我儿时关于麻花的记忆是和锻炼肌肉结合在一起的。
十八街的麻花很脆。啃惯了干面棍儿的,刚吃十八街麻花不习惯,太酥,没有啃劲儿。我去过十八街麻花总店,那是很多年以前了,现在都想不清楚方位了。又是印象中和想象不一样。里面一个柜台,简简单单的,上面放着跟小孩那么大的麻花,每一个都能让你研究半天。麻花的装饰也挺多,红的绿的白的假水果粒儿,一点不像我们平时啃得那么素净。这是我对十八街麻花美感的非议,本来挺好的大姑娘,非要涂脂抹粉的。后来十八街麻花有了小包装,在伦敦还吃过一次,不太喜欢,油太大。特别是塑料袋包装,把油都闷在里面了。
天津人平时吃的炸糕和耳朵眼儿也不一样。平时吃的炸糕是焦黄色的,就像炸牛排的颜色。里面的豆馅儿就是象征性地有点,常常就是聚在一边,咬一口不一定能吃得着馅儿。商店里卖的一般不是新鲜的,所以常常吃着跟年皮糖似的,要一边嘴里咬着,另一边用手揪。耳朵眼儿炸糕不一样,是浅黄色的,豆馅儿很多。一咬外面脆里面软。那个地方离老爹上班的地方不远,他偶尔给我们带回来,总是在他的黑书包里压得跟鞋底子似的,可还是比街上卖得好吃的多。
话再说回来一回,天津这几样出名我认为跟以前的生活水平太差有关系。不信你看着老三样的一大特点是:油大。现在人对这些东西的食欲恐怕就是来自怀旧。
作为天津人,我正式推荐一个天津特产,黄瓜。天津黄瓜很细,很直,顶花带刺。别烦我,和你们外地人说的顶花带刺儿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洋超市里面的水桶黄瓜。我到什么地方都喜欢尝黄瓜。天津黄瓜确实不一样。到天津的饭馆一定要吃拌黄瓜,口感其他地方的黄瓜没法比。即使外地有类似的品种,也常常是走了样,简直就是残疾黄瓜。天津黄瓜为什么这么厉害?因为有一个专门的黄瓜研究所。很多黄瓜品种都是从这里出来的。中东的人以为他们的小黄瓜世界第一,我领没问题尝了天津的黄瓜以后,他说至少是并列第一。
所以,要问我到天津往回带什么,老三样象征性带点就得了。弄一个大书包,找一个农贸市场,买上几斤新上市的黄瓜,洗干净了上路,肯定你还没到家就已经吃完了。
天津吃喝玩乐 (五)小吃
全国人公认的天津名吃就是那个“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又叫贵发祥麻花)和耳朵眼儿炸糕。这三绝的名气太大了,大得我都烦自己是天津人了。出门在外,不管什么人见了你就提这段儿,提了你又不能不表示兴奋。你一兴奋,人家就拿你不当外人了。这三绝都有自己的传统故事,讲的人太多了,我这里就不讲了,否则咱们就太近乎了,嘿嘿。
狗不理包子我这一辈子总共没吃几回。包子铺在劝业场附近,我是迫不得已才逛商场的那种人,所以也没去过几次劝业场。只记得第一次去吃的时候是跟我爹。嘿嘿,不写不知道,一写才发现我爹挺爱吃东西的,而且还总是带着我去。当时吃狗不理要排队,等了老半天,腿都站累了,里面找个地方坐下吃,赶赶罗罗的,没有期望的那么好吃。现在想起来真是苛求,对没吃过的东西,期望的那能是什么味儿?肯定不是狗不理包子味儿。
包子个儿不大,小女孩儿一顿能吃二两,好像是一两三个(需要考证)。一咬一口油,天冷的时候吃,油落在醋里,凝成一大片,拿筷子尖顶着醋的阻力把油片捅碎,但是又不让油片沉倒碗底,是我吃狗不理包子的最大乐趣。这是一个技术活儿,需要有巧劲。我最喜欢吃完包子以后,就着满嘴的醋味儿喝大米稀饭。那个大米稀饭好像家里很难熬出来,米不多,却很浓。刚端上来的时候,顶上也飘着一层膜,这个不容易捅破,如果直接端着碗喝,肯定会有一部分沾在嘴唇上。都喝完了以后,用舌头舔舔嘴是很多客人都忍不住做的事情。我如果是狗不理包子的广告经理,肯定会把这个动作照下来馋人,不过那就不是包子广告了。
吃完包子溜溜劝业场,到下午累了,就在附近小店里就有红豆粥。也是很浓的口味,豆子煮得很烂,浓浓的,甜得很。当年也要排队,不过我们小孩子特别爱吃,比排狗不理有精神。
有一次跟我妈妈也想去吃狗不理,不过人太多,没有耐心排队。天津烤鸭店就在不远。这就是那个解放后不久,毛主席楼上一探头,半个天津市都流到窗根底下的那个正阳春烤鸭店。据说老毛当时就是在这里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威力,不光在北京,也不光在当官的中间。所以,天津追星族在历史上恐怕能跟包子齐名。我们路过的那天可惜过了午饭时间,门庭冷落。我忽然发现侧面有一个小窗口开着,卖鸭油包子,买了几个回去吃,个儿很大,黄橙橙的,吃着好像也可以,不知道毛主席爱不爱吃。
后来天津有了陈傻子包子,开了不少分店。好像重庆道上就开过一家,离得近,去吃的次数就比较多。陈傻子的包子品种特别多,应该算是改良包子了。很多天津人都说更喜欢陈傻子。我是去年从天津坐车去上海,早晨餐车上供应狗不理。买了几个尝尝,忽然意识到狗不理和后来吃的所有包子都不一样。肉丸儿扁扁的,隐隐地有一股土腥味儿,一下子勾起我儿时的记忆。没错,确实很特殊,其他任何地方的包子都没有这个味儿。我很惊异这个味儿怎么吃了几次以后就能这么深地存在记忆里。好吃不好吃另说着,这老字号确实有特色。
小孩都喜欢吃麻花。不过小时候不一定吃得到十八街的麻花。常常是合作社里卖的干糊糊的麻花。做得好的,辫子一股是一股的;做得不好的就是一股。做得更差的,还一点不脆,需要先拿手上下弯,不行可以手拿两头往大腿上磕,总能掉下几块儿来。别说,这种小吃有一个好处,吃半天也吃不完。我儿时关于麻花的记忆是和锻炼肌肉结合在一起的。
十八街的麻花很脆。啃惯了干面棍儿的,刚吃十八街麻花不习惯,太酥,没有啃劲儿。我去过十八街麻花总店,那是很多年以前了,现在都想不清楚方位了。又是印象中和想象不一样。里面一个柜台,简简单单的,上面放着跟小孩那么大的麻花,每一个都能让你研究半天。麻花的装饰也挺多,红的绿的白的假水果粒儿,一点不像我们平时啃得那么素净。这是我对十八街麻花美感的非议,本来挺好的大姑娘,非要涂脂抹粉的。后来十八街麻花有了小包装,在伦敦还吃过一次,不太喜欢,油太大。特别是塑料袋包装,把油都闷在里面了。
天津人平时吃的炸糕和耳朵眼儿也不一样。平时吃的炸糕是焦黄色的,就像炸牛排的颜色。里面的豆馅儿就是象征性地有点,常常就是聚在一边,咬一口不一定能吃得着馅儿。商店里卖的一般不是新鲜的,所以常常吃着跟年皮糖似的,要一边嘴里咬着,另一边用手揪。耳朵眼儿炸糕不一样,是浅黄色的,豆馅儿很多。一咬外面脆里面软。那个地方离老爹上班的地方不远,他偶尔给我们带回来,总是在他的黑书包里压得跟鞋底子似的,可还是比街上卖得好吃的多。
话再说回来一回,天津这几样出名我认为跟以前的生活水平太差有关系。不信你看着老三样的一大特点是:油大。现在人对这些东西的食欲恐怕就是来自怀旧。
作为天津人,我正式推荐一个天津特产,黄瓜。天津黄瓜很细,很直,顶花带刺。别烦我,和你们外地人说的顶花带刺儿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洋超市里面的水桶黄瓜。我到什么地方都喜欢尝黄瓜。天津黄瓜确实不一样。到天津的饭馆一定要吃拌黄瓜,口感其他地方的黄瓜没法比。即使外地有类似的品种,也常常是走了样,简直就是残疾黄瓜。天津黄瓜为什么这么厉害?因为有一个专门的黄瓜研究所。很多黄瓜品种都是从这里出来的。中东的人以为他们的小黄瓜世界第一,我领没问题尝了天津的黄瓜以后,他说至少是并列第一。
所以,要问我到天津往回带什么,老三样象征性带点就得了。弄一个大书包,找一个农贸市场,买上几斤新上市的黄瓜,洗干净了上路,肯定你还没到家就已经吃完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