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liu 发表于 2007-6-11 09:36:28

【神传文化】直言进谏 重义报恩

李大亮,是唐朝京兆泾阳人。生性忠诚谨慎,外表好象不会说话,但内心刚毅,在皇帝面前能够犯颜直谏,从不回避屈服,其为人非常重道义,知恩必报。

李大亮身为臣子,不惜个人荣辱,经常直言进谏,很多利国利民的好建议都被太宗所采纳。李大亮原先任越州都督,贞观初年被召入朝廷拜授太府卿,又出任凉州都督。有一个官吏看到一只极好的鹰,婉言劝李大亮献给皇上,李大亮秘密上表说:“陛下停止打猎很长时间了,却有使者寻求大鹰。如果真是陛下的意思,就违背了过去的旨意;如果是使者擅自搜求,就是使者用非其人了。”

太宗写信答复说:“有象你这样的臣子,朕还有什么担忧的!古人认为一言之重如千斤,今天赏赐胡瓶一个,虽然没有千镒之重,却是朕自己用的物品。”又赏赐了一部《汉纪》给他。

李大亮有德行,非常重道义。他侍奉哥哥嫂子礼节周到而闻名;有孤苦的同族人去世后没人安葬,都是李大亮出钱为他们操办后事;朝廷赏赐给他的奴婢,他全都送给了亲戚;他虽然官位高名声大,但非常俭朴,居室简陋狭窄,没有金银珠宝。

李大亮当初打败辅公祏后,因为立下战功被赏赐奴婢一百人,李大亮对他们说:“你们都是士大夫的子女,不幸破落逃亡,我怎么忍心将你们记录在册作为奴隶呢?”便将这些人都释放回去了。唐高祖听说后,对其非常赞赏。

别人施予自己的恩惠牢记不忘,想方设法报答对方,这叫作知恩必报,李大亮就是这样一个人。张弼曾经救过李大亮的性命,李大亮后来富贵了,心里总是惦记着有机会要报答他。张弼也是位有德行的人,他救人帮人并不贪图别人的回报,他当时正任将作丞,在得知李大亮要找他报恩后,故意回避不见李大亮。

李大亮四处找张弼没有找到,一天,居然在路上让他遇到了,他拉住张弼哭泣流泪,诚心要将全部的家财都给他,张弼坚持不接受。李大亮又告诉皇帝自己能有今天,全是张弼的功劳,希望皇帝将自己的官爵全部都赐给他,皇帝因此升迁张弼为中郎将、代州都督。

当时的人都称赞李大亮知恩必报,同时也赞扬张弼不自夸。

xinliu 发表于 2007-6-13 02:49:05

【神传文化】不畏权势 法令至重

范质,字文素,五代时期大名府宗城县人。在他出生的当夜,其母亲梦见神人授以五色笔,后来有看相的人说他将来会当宰相。范质九岁能写文章,十三岁就精通《尚书》,教授学生,后来历事五朝,因为德才兼备而受到宋太祖重用,宋朝初年被任为侍中,相当于宰相,后进封鲁国公,其为官耿直清廉,崇尚节俭。

范质生病在家,宋太祖路过其住处前去探望,赏赐他很多金银,范质认为现在太祖刚即位,还没有分封有功之臣,于是特地上书,请皇帝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并且推荐了吕余庆、赵普等栋梁之才,得到了宋太祖的赞赏和采纳。

之前有宰相向地方索取贿赂的贪腐恶习,但范质为相后,以节俭著称,此贪腐风气从此根除。他为官期间,从没有接受过各地的赠送,他所得到的俸禄和赏赐,大多周济给了孤苦无依的人。他家的饭菜饮食从不讲究,都普通至极。

临终之前,范质告诫儿子不要为他请求谥号,不要为他刻碑。去世之后,他的家中都没多余的钱财。宋太祖听到噩耗,悲伤惋惜而取消了朝会,还曾对侍臣说:“朕听说范质只有居住的宅第,没有经营产业,这是真正的宰相啊!”宋太宗也曾经称赞他说:“宰辅当中能遵循规矩、慎重名器、保守清廉节操的,没有超过范质的。”

节俭惜福,不贪图不义之财,这才是为官做人之道。

xinliu 发表于 2007-6-13 02:51:25

【神传文化】不畏权势 法令至重

戴胄,字玄胤,是唐朝相州安阳人,因为清廉正直受到唐太宗的重用,被任命为大理少卿,掌管刑狱司法,他处处秉公执法,即使皇帝也不能使他徇私枉法。

长孙无忌有一次受到召见,他没解下佩刀就进入了东上合,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监门校尉没有发觉,应当处以死刑,长孙无忌赎免罪行。戴胄上书认为校尉和长孙无忌的罪相同,这样处理不能称之为刑法。太宗说:“法令是天下人的法令,朕怎么能偏袒亲戚!”下令重新定罪,经过戴胄几番争辩,最终长孙无忌和校尉都被免除了死罪。

当时应考的人云集京城,有些人假称有资荫冒用谱牒以求受到选拔,皇帝下诏让这些人自首,如果不自首的就要判处死罪。过了不久,一些欺诈得逞的人被查处,判案定罪时,戴胄认为按照法律这些人应当流放,皇帝说:“朕下诏不自首的人处以死刑,你如今却说应当流放,这就等于告诉天下人朕不讲信用,难道你接受了贿赂要减免罪犯的刑罚吗?”戴胄说:“陛下如果当时就杀了他,臣管不着。既然现在交给了臣处理,臣怎么敢违反法令呢?”皇帝说:“你只管自己守法,而让我失信于人,怎么办?”戴胄说:“法令,是向人宣扬大信;言语却是因一时的喜怒而随口说出的。陛下因一时的愤怒要杀他,既然知道不可行才交给法律部门,这是容忍小的愤怒,保存大信。如果为了发泄一时的愤怒而违背信用,臣为陛下惋惜。”皇帝听后大为感动醒悟,听从了他的话。

戴胄屡次冒犯皇帝,处处以法令条文为依据,据理力争,皇帝更加重用他,后来升任其为尚书令、仆射。人们都赞美他称职,说自武德以来几乎没有他这样的人,不久被拜授为谏议大夫,与魏征每天轮流侍奉在皇帝左右。大唐盛世政治清明,繁荣稳定,这与太宗皇帝虚心纳谏和重用戴胄这样不畏权势秉公执法、清廉正直的官员有很大的关系。

看一看中共恶党因为前任党魁江的一己之私,便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践踏和篡改法律,发动了对法轮功的残酷迫害,很多上下官吏明知道这是公然违法逆天之举,却在权势和利益面前,按照恶党的密令作恶,视法律为儿戏。试想,如此无信无德、作恶多端的黑帮恶党岂有不亡之理?如此昏庸官吏岂能逃脱正义法律的制裁?

xinliu 发表于 2007-6-14 22:04:39

【神传文化】专施仁德 受人尊敬

李崇矩,宋朝上党(今江苏省宿迁县境)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官任琼、崖、儋、万这四州的都巡检使。当时众多贼寇到处扰动,崇矩一一到其洞穴,招抚安慰,贼众都感化归附。

李崇矩信奉神佛,曾斋僧数万人。他心地仁厚,平日乐善好施,扶危济贫,百姓皆感其恩德。宋朝初年,朝廷拘捕乱党妻子一万多人,崇矩劝请太祖,对无辜之人应予以开释,免除罪刑,一万多人的性命,因而获救。

李崇矩有一食客郑伸,寄食在门下,已有十年,不料此人心性阴险,竟然上书奏告崇矩坏话,说他秘密行事。幸而宋太祖明察,不予采信,不加追究,事情得以平息。

事后不久,崇矩升任大将军,其子继昌,贤德孝顺,有乃父风范,官任如京副使。真宗时,累官左神武大将军,个性谨慎仁厚,办理政治,崇尚宽仁简约,所到之处,深受百姓欢迎。

至于食客郑伸,不念寄食人门下受恩十余年,竟然密告恩人,存心陷害,结果遭到报应。他的恶心不但没有得逞,反而自己短命身死,遗下老母,孤苦无依,流落街头,到处行乞。有一天来到继昌家求乞,家人知道她是那忘恩负义的食客—郑伸的母亲,非常气愤,便诟骂驱逐她。继昌阻止家人,非常怜悯她的遭遇,便送白金百两救济她,使她得以维持生活安定,以度余年。时人都感动称叹继昌宽厚仁慈的德量。

李崇矩,济贫、救困、德化贼寇,又救万人命,累积阴德,泽及子孙。其子贤善,风范如父,对待仇家,不念旧恶,以直报怨,居官又能勤政爱民,难怪一生荣显,深受百姓的敬仰和拥戴。

xinliu 发表于 2007-6-15 23:27:41

【神传文化】尊师敬师

刘庄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刘庄被立为皇太子后,光武帝拜谦恭有礼、宽厚有涵养、学识渊博的桓荣为太子少傅,负责教授太子。

后来刘庄登基即位,就是汉明帝,他依旧待桓荣以师礼,对其非常尊敬。恒荣当时任太常之职,掌管宗庙礼仪和选试博士,已经年逾八十了,他自认为已经衰老,多次上书请求辞职,汉明帝总是不允许,并且每次都对他增加赏赐。

汉明帝到太常府时,总是让老师桓荣坐西面东,以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当时视居西面东为尊位,并且设置好几案手杖,像以前一样聆听老师教诲。这也是后来很多人又将受业之师尊称为“西席”的原因。

汉明帝还召集文武百官以及桓荣教过的数百名学生到太常府,并且汉明帝亲自捧书向老师恒荣求教,每次开口总是先说:“大师在此。”请教完毕,会将太官供品用具全部都赏赐给恒荣家。

永平二年,汉明帝为照顾年老致仕的恒荣,拜其为五更,每次祭祀礼仪完毕,汉明帝总是请桓荣和其弟子升堂,然后自己捧着经书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向桓荣求教。后来又封桓荣为关内侯,封邑五千户。

每次桓荣生病,汉明帝都专程派使者前去慰问,以至在通往桓荣家的道路上经常能看到太官和太医。桓荣病重时,汉明帝亲自到他家中探望他的起居情况,在走到桓荣家所在街道时,便下车步行,以示尊敬。进门后,捧着经书来到桓荣面前,流着眼泪抚慰桓荣,并赐给他床褥、帷帐和衣被等物品,很长时间才离去。从此以后,文武百官来询问病情的,都不敢再乘车到桓荣家门前了,并都在床下拜见。

桓荣去世后,汉明帝亲自穿起孝服,亲临丧礼并送葬,将首山的南面赐给他作为墓地,并且安置善待他的子孙和家人。

尊师敬师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血肉之躯乃父母生养,但蒙昧无知,何以为人?因此要拜老师来学习“才”“德”,学习如何做人处世和安身立命,因此老师对弟子有传道、授业、解惑之恩,恩同父母,所以自古尊称老师为“恩师”、“师父”,“师徒如父子”、“德业之师,以父道事之”,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xinliu 发表于 2007-6-15 23:29:17

【神传文化】严持操守 正己化人

许衡,元朝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人,平日重德修身,博学多才,许多人都来追随他求学。自己题书斋匾额叫“鲁斋”。

早年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地方,由于长途跋涉,天气又热,喉干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很多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大家觉的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平日凡遇丧葬婚嫁时,一定遵照吉凶礼节办理,全乡人士,都受感化,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盛大。

乡内的果树每当果实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从那边经过也不看一眼,乡民都这样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许衡的德行传遍天下,元世祖闻知,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不慕荣利,婉言辞谢。

许衡去世后,四方人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拜祭痛哭在墓地的,足见许衡平生德行感人之深。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古人云:“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许衡宁愿忍受口渴之苦,而不动一念贪取之心,以良知在心而约身如绳,严戒偷盗妄念,严持品德操守。他的德行不但化及全乡,而且感召天下。人们都渴望着仁德治世,因为道德的力量对人心灵的震撼是任何一种力量所无法比拟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传文化】直言进谏 重义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