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念的中西方冲突
2007-2-10 05:57 发表我在【星岛日报】上看到另一篇文章,标题是:教育观的中西冲突。文章中有这么一段文字:“经常听到同胞说,他们移民来加,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优质教育。然而我觉得,他们对加拿大主流教育观,又往往不以为然。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文化冲突,是‘尊卑长幼有序’和“人格平等”观之间的磨擦和冲突。”
这里提到了“尊卑长幼有序”和“人格平等”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是“尊卑长幼有序”,而加拿大的,也就是西方的主流教育观是“人格平等”。现在许多人对人格平等非常推崇,经常要求与别人在人格上处于平等地位。但是在自己对别人时,尤其是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就不是这样了。
文章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移民到加拿大来的雍容慈和的华裔母亲,有一次她的孩子上学回来对她说:“老师主张你应该以朋友的态度和我相处。”听完了孩子的话,她平心静气地回应道:“孩子,你回学校问问老师,朋友会给你饭吃、会给你衣穿吗?妈乐意做你的朋友,但是,你还小,还不能养活你自己呢!”孩子第二天上学把他妈的这番话转告给了老师。据说,老师对小朋友奉命回学校的质疑哑口无言。因此,这位母亲颇以自己的“反击得胜”而沾沾自喜,四处向亲朋好友宣示她的“胜利”。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尊卑长幼有序”的教育观。她说话时那么平心气和,说明她是一个很有文化修养的中国传统妇女。她那么说,因为她早已认为这是千真万确、天经地义的。这位母亲没有说出口的“潜台词”,其实就是:“我给你饭吃,所以你就要听我的。如果你要我和你以朋友的态度和你相处,你就会没有饭吃。”这种教育就会使孩子不得不为吃饭而听教。他服从,不是服从于母亲的道理,而是为了吃到作为交换条件的母亲的那口饭。在这种教育下,有些孩子就会滋生反感和叛逆性,甚至在默认下萌生出这样的念头,“走着瞧,将来老子赚到了钱,看谁听谁的。”以此来宽慰自己暂时的屈从。
其实那位老师也不应该哑口无言,他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用孩子所能接受的适当的语言,进一步的教育孩子:对别人的教导、劝告或说服,可以有三种态度,一种是,以尊凌卑、以势压人,这种情况会使人觉得道理并不重要,地位决定一切;另一种是,以卑谄上,无原则地服从权威显贵,这可能令对方怀疑其中有图谋什么利益的企图;第三种则是没有威权压服,没有利益冲突,完全处在平等的地位以理服人,这是最容易接受的,也是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好方式。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地启发学生,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为好?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本身就应该以朋友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应该经常用商量的语气和学生说话,启发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是十分错误的或离奇的,也不要简单地否定,压制他的思维活动。这就是现代教育的最基本方法。
中国的父母不能与自己的孩子以朋友的态度平等相处,中国的教师往往也不能。教师的话在学生面前就是真理,有时为了维护教师的面子,甚至没理也要绞理,或者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压服学生,所谓“师道尊严”就是这样。
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教育观主要区别就在两个字:中国文化注重一个“恩”字。父母养育儿女是一种“施恩”行为。施恩便要讲回报。儿女对父母的听话与服从被视为对父母应有的回报。不听话,不服从,那是大逆不道。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也视作为是一种“施恩”行为,对老师的要求绝对服从也是应该的,“师道尊严”也就天经地义。西方文化注重一个“义”字。这里说的“义”,并不是指“义气”。而是认为父母养育儿女、老师教育学生是一种义务。义务,即“为所当为,做该做的事”而已,尽了义务即心安,是不求回报的。因此就不以儿女服从听话与否作为交换条件,也就比较容易与儿女如朋友般平等相处;老师在学生面前更不能摆什么威风,一切工作都是为学生服务而已。
中国的这种教育文化观派生出一系列的传统观念和做法,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失望的现象:视儿女为个人“私有财产”;养儿女是为了将来为自己养老送终;对儿女未来的前途寄予无限的希望,甚至把自己的理想和愿望都强加在孩子身上,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每一步,儿女自身几乎没有一点主动选择权;当儿女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就可能怪罪于孩子,甚至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方法手段来对待孩子。在这种教育文化观下熏陶出来的孩子,在学校可能是很听话的“好学生”。出了校门,走上社会,在领导面前可能是一个听话的“好下级”,在同事中可能是一个大“好人”。大家真喜欢这样的人吗?其实未必!尤其在今天这样的社会里,这种人没有主见,没有魄力,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很难有所作为。
西方的那种教育文化观激励独立思维,发展个人能力,提倡开拓创新,使每一个孩子头脑里从小就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家长也不给孩子确定那么多的要求和目标,孩子可以处在一个非常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这样,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潜质在成长过程中能得以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教育观,尽管只是“恩”和“义”两字的区别,实际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再说到前面那位华裔母亲,她本来希望自己的孩子到西方来接受高质量教育,却并不知道西方教育质量高在什么地方,不知道中国的教育存在着什么问题。她的孩子正在接受着西方的“优质”教育,却被她无意的几句话给抵消了。如果是这样,那当初何必要费那么大劲把孩子带到异国他乡来呢?
前两天,小彬无意中也说了一个例子。他们有一个同事,移民到到了加拿大,上初中的儿子也过来了。有一次儿子在家里不听话,他妈就打了他。这在中国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在这儿就不一样了。儿子把他妈打他的事儿报了警。警察接到报警,立即来了,了解了一下情况后就把他妈带走了。他妈在警察局接受了教育才放回来。他妈回来后不久,就把儿子带回中国。回到国内就把儿子狠命地揍了一通,并且告诉儿子:“我是你妈,你不听话,我就可以揍你。在加拿大,我打你,你可以报警;在中国就不行了。懂吗?”有了这次教训,这位儿子再回到加拿大就老实了。这也是中国式教育十分典型的例子。
中西方两种文化教育观的磨擦和冲突是无处不在的,会出现在每一件小事的处理之中。它是每一个人的固有思想观念在言行中的自然流露。可见,思想观念的转变何其难也!中国教育改革之路何等艰难!
访问新鲜人的空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