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金融市场的犹太人
http://www.aboluowang.com/life/data/uploadfile/200706/20070623114951550.jpg沙逊犹太人来到上海后,很快便显示出经商才能,特别是以沙逊家族为代表的塞法迪犹商集团,先是利用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进出口贸易,迅速积累了巨额财富,随后又投资其它行业,逐渐成为上海滩上最为活跃的工商财团。在积累和运作资金的过程中,犹太商人特别注意发挥金融杠杆和资本市场的作用。
创建汇丰银行
1843
年开埠后,上海的内外贸易迅速发展,汇兑结算和资金融通等金融活动也逐步开展了起来。在外资银行进入上海之前,承担国际金融业务的是那些较早在上海从事贸易活动的洋行,即外资公司。上海犹商也是如此,如老沙逊洋行和新沙逊洋行在上海的早期金融业务,就是由他们的上海分行进行的。此后,随着贸易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业务量越来越大,企业兼管金融业务已越来越困难。因此,一些大的犹商集团,特别是实力强劲的沙逊家族开始考虑在上海建立银行。1865年3
月,沙逊洋行、宝顺洋行、大英轮船公司等共同创办的香港上海银行集团(Hong Kong&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即汇丰银行,在上海、香港两地正式开业。此后一个多世纪里,沙逊家族一直在汇丰银行董事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汇丰银行建立的同时,其它外资银行也纷纷在上海立足,其中不乏犹商财团的参与。到19世纪末,犹商已成为上海金融市场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
建立沙逊金融体系
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资产的不断增加、业务范围的日趋扩大,沙逊家族迫切需要建立若干金融机构作为管理中枢,于是开始创办自己独立的金融机构。1928年至1930
年,沙逊家族相继建立了远东营业公司、上海地产银公司、汉弥尔登信托公司和新沙逊银行,组成了沙逊家族在上海乃至中国从事各项经济活动的金融体系。其中新沙逊银行核定资本100万英镑,实收资本50万英镑,是沙逊家族在远东的金融中枢。
沙逊家族除了创办金融机构外,还在香港合资创办了两家投资公司:中国国际投资信托公司和扬子银公司。这两家公司的经营范围主要是有价证券买卖、公司设立担保、公司债券及公债承受,以及抵押贷款、金融与不动产经营等。根据1933年的材料,沙逊家族共拥有中国国际投资信托公司44,1 17股,占董事会承受股10万股的44.1%。在扬子银公司中,沙逊家族也拥有40,690股,占7.86%。
沙逊家族通过这些独资和合资金融机构,大量借贷融资,发行公司债券,投资控股,推动了在上海的各项业务。如新沙逊银行从汇丰银行、花旗银行、麦加利银行等以6厘利率借人大量资金,又以6.5厘的利率贷给安利洋行等附属单位。沙逊家族还通过新沙逊银行和中国国际投资信托公司、扬子银公司,直接或间接向上海某些企业投资,承购公司债和购置中外债券,并为附属企业如祥泰木行等单位出具保证履行合同的说明书。从
1930年至1934年,沙逊家族以直属或附属企业的名义共发行公司债七次,总计金额高达法币3,628万元。又据不完全统计,沙逊家族通过两家合资金融机构,控制了各行业大小公司约50家。
活跃在证券市场上的犹太人
擅长金融的犹太人,还是上海证券市场上一支非常活跃的力量。当年,上海公共租界共有两个股票交易所,一个是华商证券交易所,一个是外商为主的众业公会。最初在上海设立众业公会的.主要就是英籍塞法迪犹太人。1 93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众业公会)的99人名单中,有38名是塞法迪犹太人。众业公会的主要外股(外商企业股票)经纪人为利安洋行(Benjamin&Ports Co.).以及新丰洋行、合盛洋行和中庸洋行等。利安洋行总经理、英籍塞法迪犹太人
H?海亦姆与沙逊家族的关系非常密切。他在沙逊家族的许多企业中都担任董事职务,是沙逊家族在股票市场上的主要代理人。值得一提的是,沙逊家族对上海的工业投资和金融垄断活动,从1939年起就已完全转入了外股买卖。上海外股市场在沙逊、海亦姆、马登、麦边这样一个以犹商为主的集团操纵下,价格暴涨暴跌,使中小客户遭到巨大损失,而犹商却从中获利颇丰。据不完全统计,1941年洋股共吸收资金达亿元法币,犹商的股票在其中至少占80%左右。当时的平均汇率为每百元法币合5.30美元,流入这一综合体的资金至少达400万美元以上。在这一时期,沙逊家族在上海发行了大量的股票和债券,还通过资本市场以少量资金收购股权,涉足和控制其它企业。
垄断上海保险市场
上海犹商在保险市场上也有较为突出的表现。1863年,老沙逊洋行和其它4家兼营航运的英商企业祥泰洋行、履泰洋行、太平洋行、汇隆洋行一起,在上海创办了保家行(North-
C hi na I n su ran c e Company),从事航运保险。保家行成立后,在整个1860年代业务兴旺,利润丰厚。作为股东,老沙逊洋行除了每年坐得10%的固定股息外,还可以得到60—80%的额外红利。此后,新沙逊洋行也开设了保险间,代理英商巴勒水火保险公司fNorth British Fire &
Marine Insurance Co..Ltd)的业务。此时,上海保险业经营的业务已扩及各个领域。1911年,美籍犹太人司带(c.V.
Starr)用极少量的资金,在上海开办了美亚保险公司(American A siatic Underwriters)。经过努力,到1920年代中期,美亚保险公司已发展成为亚洲市场上最具实力的美国保险公司,业务遍及中国各地和东南亚。1932年,司带又与浙江兴业银行合资建立了泰山保险公司,在相当长时期里垄断了整个上海保险市场。司带集团于上世纪50年代逐渐退出中国市场,但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又是最早“回到”中国保险市场的外资企业,特别是其开办的友邦保险公司,生意做得十分红火。现为司带集团最高领导人的美国著名犹太实业家格林伯格(Morris Greengerg),曾多次出任上海市长国际咨询顾问委员会主席,还获得了白玉兰奖和上海荣誉市民称号。这些都是后话了。
沙逊的“救援上海金甚计划开
上世纪
30年代,在中国面临经济萧条、白银外流的困境时,沙逊集团的掌门人维克多?沙逊提出了代表英国政府意愿的所谓“救援上海金融之计划”(简称“镑券计划”),试图对中国政府的金融政策施加影响,以维护英国和沙逊家族在中国的经济利益。“镑券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继续使用银本位制,并通过举借外债
(最好的办法是举借英镑),发行以英镑为本位的新币(即“镑券”)来扩大通货与信用,以松动紧张的金融市况。维克多?沙逊声称,“镑券”的用途十分广泛:一是进出口商采用“镑券”之后,可以不再和中国的银元发生联系,避免汇兑上的风险;二是零售店使用“镑券”买卖货物,可以免去物价随时变动的危险;三是实行“镑券”后,可以废除关金的发行而代之以英镑,财政部可将关税收入的英镑,用来偿付外债及海外用途;四是国外旅客来上海时,可以用“镑券”支付各项旅馆费用;五是可以用“镑券”替代英镑支付外籍职工的薪俸。根据维克多?沙逊的设想,“镑券”最终将成为国际流通货券之一。不过,由于这一将中国货币体制纳入英镑集团范围的计划遭到中国各界的强烈反对,且得不到美国和其它许多国家的支持,沙逊最终不得不偃旗息鼓,放弃了这一野心勃勃的计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