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9933 发表于 2007-7-4 09:07:29

七旬老人15年资助13名贫困学子 晚景凄凉无人助

2007-6-7 15:03 发表
15年资助13名贫困学子
   
    自2004年3月老伴儿去世以后,沈兆骅便独居在金刚里小区的家中,惟一的伴儿就是家里的那台老电视。每天早晨,他独自去锻炼身体,在楼下的菜摊上买够一天吃的东西,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动手做。老人身体削瘦,背驼得厉害。
   
    就是这位孤独瘦削的老人,15年里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13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1992年4月,希望工程启动,老人开始资助贫困学子。这一年,他60岁,从太原市经委退休。此时,他的老伴儿已患精神病22年,一年间有八九个月卧病在床,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好。
   
    资助初期,学杂费很低,受助学生也不多,他还可以承受资助所需的费用。1998年后,学费杂费普遍上扬,他资助的学生也多了起来,经济愈发窘迫。但是,他始终没有中断对13个贫困孩子的资助,在他们身上花了多少钱,他已记不清了。而女儿和两个儿子成家时,买房子,置家具,他都帮得很少。
   
    2002年,老伴儿患上癌症,沈兆骅的家庭经济彻底跌入低谷。到现在,他仍住在公租房里。
   
    受助学子无力照顾
   
    15年里,老人一心一意资助贫困学子,但他的善举并没有得到儿女们的理解。如今,他资助的13名学生里,还有5人在上学,其他大多在2002年以后才毕业,生活、经济状况都不太好,无力回报老人。
   
    说起这些受助者的状况,老人脸上流露着焦虑和担心。王立(化名)是他资助的惟一一个男孩,2006年毕业,被临时聘用到吕梁一个乡村中学教书,月工资700多元(寒暑假除外);刘美(化名)从2000年开始当代课教师,月工资只有100元,直到2004年在一所私立学校任教后,才挣到450元。孟丽(化名)在一家服装店里打工,去年9月份去了一家公司上班,但经济收入始终不稳定。其他受资助人,有的做了家庭妇女,有的远赴外地,有的因为老人中断了资助,很少与老人联系。他们每年对老人的照顾仅限于一两次的探望,今年以来,只有一名受助者带着丈夫和孩子来看望过老人两次。
   
    有一名受助者,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接受老人的资助。老人为她配眼镜,买手表,陪她去看病。上大学后,她家中状况逐渐转好,老人停止了对她的资助。从那以后,除非老人给她打电话,她很少主动询问老人的状况。
   
    但是,对这些受助者,老人从来没有怨言,反而表示深深的理解:“他们都很忙,有的经济条件也不好,来不来看我都不重要。我资助他们,只想让他们完成学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没要求他们回报。”
   
    病倒家中无人问津
   
    如今,沈大爷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2005年秋的一天,老人得了重感冒,头晕目眩,浑身疼痛,上吐下泻,体力严重不支。而此时,身边没有一个人照顾他。
   
    一次,老人从卫生间出来后,晕倒在地。等苏醒过来,感觉眼前依然天旋地转。过了几分钟,口渴得厉害,双手扶地,慢慢坐了起来。他没敢马上站起来,生怕自己站不稳再倒下去。又等了一会儿,他感觉体力稍有恢复,才爬到墙边,扶着墙慢慢走到床边。
   
    此时,老人发现,自己昏迷的时候又拉了一次,全部拉在了裤子上。老人在床上稍稍休息了一下,起来换了一条干净裤子,自己到卫生间把脏裤子冲洗干净。直到第二天,他才去了医院。
   
    右腿膝盖处严重的骨质增生天天都在困扰老人,他每走一步,都是左腿拖着右腿走,严重的便秘也是老人最担心的问题之一。
   
    沈大爷常常在孤独的时候,怀念已经去世的老伴儿,有时他想,假如有一天,自己动不了了,蒸不了馍,煮不了面条,不能下楼买菜了,该怎么办?本报记者兰玲
   
    主持人点评
   
    回报慈善者不能只靠良心
   
    不要说老人曾经有过慈善之举,就是一个普通的年迈体衰老人落入这样的困境,也足以让人同情感叹。而之所以形成今天这种局面,与老人捐资助学行动没能得到儿女们的理解有关,也与受助者没能更好进行道德回报有关,但更体现出慈善保障机制的缺失。
   
    我不想说受助者该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也不能随意谴责儿女对老父的冷落。我想要说的是,慈善行动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助人者并不需要受助者的回报,可是一旦助人者遇困的时候,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应当有一种机制回报慈善者曾经的爱心呢?就像义务献血,献血者在规定时间内需要用血时不仅不限量,就连近亲属用血时也能够享受到一次同量免费的优待。
   
    如果有这样一种为慈善者建立的保障机制,慈善助人者陷入困境的时候,社会能够对其予以相应的帮助,这样一来,助人者没有了后顾之忧,也更容易得到家人的支持,那么自然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伸出援手,得到帮助的人也会更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旬老人15年资助13名贫困学子 晚景凄凉无人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