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传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字子美,唐代大诗人,其先代由原籍湖北襄阳迁居河南巩县,官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诗圣”。杜甫取得的崇高艺术成就源于他仁爱、无私的崇高思想境界,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之时,他关爱百姓,关注未来,呼唤正义,揭露黑暗势力,用诗歌反映出一代文人道德良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杜甫早年就立志以天下为己任,他认为历史上的尧舜之治和本朝的贞观之治,是当代和后世效法的德治典范,于是写了著名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表达了他对仁政的赞颂和向往。他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能报效国家,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想。
杜甫来到长安参加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这期间他体验到百姓贫苦的生活,写了很多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如他在《兵车行》中写道:“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表达了对人民、对国家命运的那份深重的关切。还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惨痛现实。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唐肃宗,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鸣不平,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他颠沛流离的日子里,目睹历经战乱的祖国山河,写下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苍凉的景象。他忧国忧民,写下了“华夏满疮痍,忧虑何时毕”。他希望改变现状,写下了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洗兵马》),“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更横索钱”(《昼梦》)。
杜甫在结识李白后,非常钦佩李白的才华和不事权贵的气节。在李白遭到贬谪后,他没有随着朝中的舆论而改变,而是写诗为李白抱不平、为他剖白辩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并向世人呼吁。他始终对李白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们的交往没有丝毫势力和功利的成份,使人感受到什么是人间美好的关爱。
杜甫到成都后,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几个月后,因官场腐败,辞去了官职。在成都草堂居住时,一次,赶上狂风骤至,吹破茅屋,风定雨至,“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对于茅屋被秋风所破以及屋漏雨湿的苦况,他百感交集,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不拘于一家的寒暖,不囿于一己的哀乐,而是大声疾呼拯天下寒士于凄风苦雨之中,救广大百姓于水深火热之间,他博大的胸怀令人感动。
杜甫一生经历种种不幸,在自己最艰难困苦的时刻,他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为民请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严酷的社会现实中,他上下求索,呼唤着世人心中的善念,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渴望,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社会道德大滑坡的今天,人人都需要良知和善念。宇宙“真、善、忍”大法在世上洪传,为人们带来未来和希望,每个人的心灵都在被触及,我们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尤为重要和殊胜。让我们实践真理,传播真理,坚定为善的意志,唤起更多生命的觉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