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岛 发表于 2010-7-8 20:18:22

成都城区内外温差达8℃ 中共城市杀人

《华西都市报》 




历时10年的《成都市城市“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项目正式结题。省气象局气候中心专家但尚铭说,成都的“热岛”呈环状分布,在全国都比较少见。“热岛”的变化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局部区域的环境变化。

10年数据全靠“天眼”

但尚铭已经研究该项目10年,他说,热岛效应并不能靠一两年的数据支撑。上世纪80年代,学习大气物理的但尚铭逐渐对热岛效应这个现象产生兴趣。因为骑自行车上下班,所以他经常将温度计挂在车上。“这只能得到一个剖面的温度情况。”

随着科技发展,卫星遥感技术能够从高空中获取地面的能量资料。“这样的资料密度大,同步性好。”如果没有遥感卫星,要较详细地展示成都市外环高速公路内近600万平方公里热岛的空间分布情况,需要在地面设计无数监测点同步监测。

不过,卫星也有弱点。由于卫星从高空俯视,如果云量多,就会遮住卫星的“眼睛”,无法获取数据。“数据并不连贯。”

环状热岛全国少见

翻开同样的几张绘制于每年3月份的成都市区的“热岛”平面分布图,可以看见成都热岛高温区的变化。2000年,高温区域(红色)主要集中在城东。这是因为城东当时集中了百余家工业企业,包括热电厂及钢管厂。

随着2002年市政府鼓励传统企业外迁后,城东的高温区强度有所缓解,高温区开始向城南和城内扩散。到2005年,高温区演变成一个环状,主要集中在二环与三环之间的区域。国内其他城市,城中心为高温区,而成都中心区域的热岛效应却相对较弱(蓝色)。

“这是因为城中的绿化措施增强了。”研究显示,成都从2001年到2005年间,园林绿地增加了2.03倍,公园面积增加了3.09倍。浣花公园、文化公园、青羊宫、人民公园等相对集中在城中偏西,消减了热量。

城市发展形成新“热点”

从2005年开始,高温区的强度有所变化,但仍呈环状分布。新的“热岛”高温区又开始形成。在2006年的图上,可以明显看出,成都西南三环路内外出现了新的“热点”。但尚铭说,主要由于该区域鞋厂、家具厂等小型企业群和大型商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和交通流量较大所致。

城区北边也有新的高温区。例如火车北站及荷花池所在区域。此外,成都市热岛已经开始逐渐向外扩张。2000年,三环外的区域呈现出蓝色。到了2010年,三环外的有些区域,如龙泉、双流、郫县等卫星城的热岛已逐渐与市区的高温区相连。

环保工作参考项目数据

在热岛效应作用下,成都的市区与城西双流等地的温差达到了6-8℃,局部地方温差甚至高达9℃以上。

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夏季来临,市民需要更多地利用空调。“开支大,且不环保。”而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温差增大就增加了一分危险。但尚铭说,温差的变化,使得小范围的雷雨天气增多,例如前两周经常出现的“坨坨雨”。另外,细菌和蚊虫的分布也会有区域化的差异。

4月初,市环保部门以项目研究数据为依据,出台文件加强了对城东嘉陵电厂的监管。早在2002年,成都市园林局也借鉴了高温平面分布图。“降低热岛的根本途径在于合理的建筑布局和增加绿化面积。”但尚铭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都城区内外温差达8℃ 中共城市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