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刘联合抗曹看诸葛亮的劝说艺术
三国演义突出了一个义字,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屯土山关公约三事、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关云长义释曹操、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张翼德义释严颜……都突出了一个义字,三国演义也反映了什么是“智慧”。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斗智的故事,最精彩的一段是孙刘联合抗曹火烧赤壁的历史。从孙刘联合抗曹中我们看看诸葛亮劝说的艺术。曹操在乌巢烧粮破了袁绍后就威逼江南,荆州向曹操投诚,曹操平定江南的敌人只剩刘备和孙权。为此曹操发檄文给东吴:邀请孙权会猎于江夏,共擒刘备,分荆州之地,永结盟好。孙权当然明白:这是“假道伐虢”之计,先灭刘备再灭东吴。
面对穷追不舍的曹操,刘备唯一摆脱困境的途径就是联合东吴抗曹以成鼎足之势。而当时东吴正徘徊于是战还是降?正在势头上的曹操一方面挟天子而令诸侯,一方面以百万得胜之军虎视江南,因此抗曹确有很大的风险:如果抗曹不成,江东三世基业将付之东流,因此东吴许多谋臣主张“降者易安,战者难保。”
孙权在抗曹的问题上存在两面性:既不想受制于曹操又担心寡不敌众。因此要实现孙刘联合的关键是要说服孙权抗曹。
要说服孙权可非易事,作为孙权心腹的鲁肃,他劝孙权:“……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因为别人照样可以当官,而你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鲁肃这一番效忠的劝说着实让孙权很感动,可是并没有打消孙权寡不敌众的疑虑。
当孙权听说号称卧龙的诸葛亮已到东吴,就想问计于诸葛亮,但在会见前要诸葛亮先会一会江东的诸谋臣,意思是:一方面让诸葛亮看看江东也是人才济济;另一方面要看看诸葛亮能否说服那些主张投降的人。因而引出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精彩斗智:诸葛亮面对东吴谋臣的各种问难都针对不同的人和问题,给予有力的驳斥,或引经据典,或借古喻今,或刘备胜战曹操的案例,使问难者或哑口、或羞愧不语。
诸葛亮对孙权的说服更是采用先激后劝。孙权越怕曹兵多,孔明越夸张曹操兵多将广,并劝孙权如打不过曹操趁早俯首称臣。孙权说:“刘备怎么不降啊。”,孔明说:“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孙权听了孔明此言,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众谋士都笑孔明的“愚蠢”,他们哪里知道,孔明是在激孙权的帝王之志,所以当孙权听鲁肃说孔明有破曹良策,才能回嗔作喜复邀孔明求问破曹良策。权曰:“曹操平生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袁术、刘备和我。今数雄已灭,独刘备与我尚存。我是决心抗曹,但刘备刚刚被打败还有能力抗曹吗?”孔明曰:“刘备虽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为孙刘联合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孔明知道孙权虽然作出决定,但孙刘联合的基础尚不稳固,这其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周瑜。周瑜主张抗曹,他和鲁肃相交又最好,可是周瑜在孔明面前偏偏对鲁肃说:“为使江东百姓不遭生灵涂炭作借口,称投降是上策。”周瑜的目的是想让刘备有求东吴以便要价。面对周、鲁二人的争辩,诸葛亮不但没有帮助鲁肃劝周瑜,反而笑鲁肃不识时务。孔明说:
“曹操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向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对敌。今数人皆被操灭,天下无人矣。独有刘豫州不识时务,强与争衡;今孤身江夏,存亡未保。将军决计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贵。这一笑实际上是是一激:周瑜为苟且偷生不思报国;
孔明更进一步说:“我有一计: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大乔、小乔两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周瑜迫不及待的问孔明:怎么回事?于是孔明吟曹操做的《铜雀台赋》:……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孔明急起止之曰:“昔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今何惜民间二女乎?”瑜曰:“公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主妇,小乔乃瑜之妻也。”孔明佯作惶恐之状,曰:“亮实不知。失口乱言,死罪!死罪!”瑜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孔明曰:“事须三思,免致后悔。”瑜曰:“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
这是孔明二激周瑜的劝说艺术。
周瑜的抗曹之意进一步推动了孙刘的联合。孙权为表抗曹的决心,拔佩剑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言罢,便将此剑赐周瑜,即封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如文武官将有不听号令者,即以此剑诛之。
孔明心中明白:孙权虽然表了决心,但并不表明完全消除了孙权心中的疑惑;孔明也知道:自己再怎么劝也是刘备的谋士,同样的话如果出自孙权的心腹、负责军旅的周瑜去劝效果就不同。所以当周瑜升帐回来问孔明破曹良策时,孔明说:“孙将军的心尚未稳,担心曹兵之多,怕寡不敌众,所以现在还不可以决策,如果将军能以军数开解,使其释疑,然后大事可成。”
当周瑜复见孙权问:“明天我要调拨军马,主公心有疑否?”果然孙权说“但忧曹操兵多,寡不敌众耳。瑜说:“主公因见操檄文,言水陆大军百万,故怀疑惧,其实这是假的,操军也就是二、三十万,而且是久疲之卒,曹操对投降之军尚心存疑虑,其数虽多,不足畏也。瑜得五万兵,自足破之。愿主公勿以为虑。”权抚瑜背曰:“公瑾此言,足释吾疑。张昭无谋,深失孤望;独卿及子敬,与孤同心耳。
至此孙刘联合才算全部完成。从历史看:孙刘联合固然有联合的基础,也有各自的利益在,但如果没有孔明的成功游说,恐怕孙刘联合难以实现,即使勉强实现了联合也难成功火烧赤壁,三国鼎立之势更无从谈起。当然历史就是那么安排的,必然有孔明这样的人物推动此事。但从孔明的游说中可否对我们有一些启示呢?表面上看是诸葛亮能说会道,但他决不是坐谈立议无人能及,而随机应变百无一能的人;诸葛亮的游说中融入了他多少的智慧和对真相、历史、对交战各方的态势、人物、地理的了解,更能审时度势、察颜观色地娴熟的运用劝、激、辩、释,甚至以退为进等多种艺术,使每一次劝说都向成功方向迈出坚实的一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