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apple 发表于 2007-10-2 13:00:49

清朝园林艺术赏析(组图)

清代私家园林

清代贵族、官僚、地主、富商的私家园林多集中在物资丰裕、文化发达的城市和近郊,不仅数量上大大超过明代,而且逐渐显露出造园艺术的地方特色,形成北方、江南、岭南三大体系。

北方私家园林以北京最为集中,盛时城内有一定规模的宅园达一百五十处之多,著名的有恭王府萃锦园、半亩园等;城外多集中在西郊海淀一带,著名的有 一亩园、蔚秀园、淑春园、熙春园、翰林花园等,多为水景园。北方宅园因受气候及地方材料的影响,布局多显得封闭、内向,园林建筑亦带有厚重、朴实、刚健之 美。在构图手法上因受皇家苑囿的仪典隆重气氛的影响,故应用轴线构图较多。叠山用石多为北方产的青石和北太湖石,体形浑厚、充实、刚劲。植物配置上是常绿 与落叶树种交叉配置,冬夏景观变化较明显。建筑用色较丰富,大部建筑绘有色彩艳丽的彩画,以补植物环境的缺陷。

在清初的康熙、乾隆时代,江南私家园林多集中在交通发达、经济繁盛的扬州地区,乾隆以后苏州转盛,无锡、松江、南京、杭州等地亦不少。如扬州 瘦西湖沿岸的二十四景(实际一景即为一园),扬州城内的小盘谷、片石山房、何园、个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无锡的寄畅园等,都是著名的园林。江 南气候温和湿润,水网密布,花木生长良好等,都对园林艺术格调产生影响。江南宅园建筑轻盈空透,翼角高翘,又使用了大量花窗、月洞,空间层次变化多样。植 物配置以落叶树为主,兼配以常绿树,再辅以青藤、篁竹、芭蕉、葡萄等,做到四季常青,繁花翠叶,季季不同。江南叠山用石喜用太湖石与黄石两大类,或聚垒, 或散置,都能做到气势联贯,可仿出峰峦、丘壑、洞窟、峭崖、曲岸、石矶诸多形态。且太湖石以其透、漏、瘦的独特形体还可作为独峰欣赏。建筑色彩崇尚淡雅, 粉墙青瓦,赭色木构,有水墨渲染的清新格调。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53-2.jpg
苏州拙政园的水廊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53-1.jpg
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54-1.jpg
苏州留园的林泉耆硕之馆的冠云峰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54-2.jpg
苏州拙政园之倚玉轩和香洲

岭 南园林现在实例不多,以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番禺馀荫山房为代表。此外,福建、台湾的一些宅园亦属岭南体系。因气候炎热,岭南园林建筑需考虑自然通风, 其通透开敞程度更胜于江南宅园。同时受西方规整式园林的影响,水体与装修多为几何式。建筑密度高。叠山多用皴折繁密的英石包镶,即所谓“塑石”技法,形态 自由多变。
清代私家宅园达到了宋、明以来的最高水平,积累了丰富经验。首先是园林规划由住宅与园林分置逐渐向结合方向发展。在宅园内不仅可欣赏山林景 色,而且可住可游,大量生活内容引入园内,提高了园林的生活享受功能。由此引发园内建筑类型及数量增多,密度增高,与宋、明以来的自然野趣欣赏性园林大为 不同。其次,由于宅园盛行地区人口众多、用地昂贵,宅园必须在较少的空间用地条件下创造更丰富的景物,因此在划分景区或造景方面产生很多曲折、细腻的手 法。如苏州留园的入口建筑序列,网师园的环池建筑布置,都在空间上不断追求变化,开合、收放、明暗、大小等方面交替运用,逐层转换,以达到丰富景观的效 果。再是,清代宅园叠山中应用自然奔放的小岗平坡式的土山较少,多喜用大量叠石垒造空灵、剔透、雄奇、多变的石假山,并出现有关石山的叠造理论及流派,这 方面以戈裕良所造的苏州环秀山庄假山的艺术成就最为明显。这时期的宅园艺术中也大量引入相关的艺术手段,巧妙地处理花街铺地、嵌贴壁饰、门窗装修、屋面翼 角、家具陈设、联匾字画、桥廊小品、花台石凳等项的艺术形式,为充分表达造园意匠开辟了更广泛的途径。当然,此时期由于物质享受要求深入园林创作之中,造 成园林建筑过多,空间郁闭拥塞,装饰繁华过度,形式主义地叠山垒石,不注意植物资源开发,不重视植物造景。这些缺点与不良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传 统山水园林意境的进一步发展与升华。

清代寺观园林

此类园林是附属在佛教寺庙或道教宫观内的小园林。清代寺观园林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种是建为附园,如北京碧云寺的水泉 院、北京大觉寺的舍利塔院等皆是山水园的模式,承德普宁寺后部的佛国世界为象征式园林,承德殊象寺后部利用地 形堆叠的大假山以象征五台胜境亦为此意。另一种是寺观园林与庭院结合,如北京白云观后院云集山房周围庭院,北京卧佛寺的西院,北京潭柘寺戒坛院等。还有一 种是寺观园林化,将寺观建筑与园林融汇为一,特别是名胜风景区的寺观莫不如此,如四川灌县青城山古常道观、峨眉山伏虎寺、甘肃天水玉泉观、云南昆明太和宫 等。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55-1.jpg
北京碧云寺水泉院

此 外,值得提出的是清代造园艺术对兄弟民族亦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回族的住宅中多另辟一园林式庭院,养花种树,改善居住环境。在乾隆年间,西藏地方政府仿照汉 族离宫模式在拉萨西郊开始建造罗布林卡,作为达赖喇嘛夏天居住的离宫。这是一座藏族风格的园林建筑。它的特点是没有人工堆叠的山水地形,也没有回环往复的 廊阁划分出的大小不同的空间环境,而更多的是布置古树参天的林地与广场、藏式宫殿、方整的水池等,环境幽静而开阔。这种园林环境反映出藏族累代在大草原自 由放牧,与天地为伴、与牛羊为伍的一种纯朴而开放的思想情趣。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55-2.jpg
西藏拉萨罗布林卡宫殿内景

清代社会对民居发展的影响

民 居建筑是与社会经济生活、政治制度、民间习俗、技术条件等最为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与明代相比较,清代社会确实出现了不少影响民居发展的新因素,如:民族 的融合;人口迅猛增长;木材资源减少,砖材料增多;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消费观念增强;时代审美的新情趣;华侨引入西方风格;大量移民活动;新的建筑装修材 料的推广等。以上诸点都推动了清代民居的发展变化。

民族间的融合与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兄弟民族大量吸收汉族文化方面。在建筑上,满族官民很快地接受了汉族四合院形制,并影响到满族肇兴发源地 的吉林。上层贵族的王府及蒙古王公府第亦采用四合院。回族民居也是接受汉族影响较大的例子,各地回居除布局较灵活外,其结构方式、开间、举架、装修等皆与 汉族雷同。云南大理的白族民居所惯用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形制中,可明显地看出汉族处理院落空间的手法。在交通发达、地势平坦地区的壮族人民 亦开始脱离本民族传统的干阑式楼居形式,而逐渐采用地居形式,一般为三间一幢,一堂两卧,与汉族民居类似。居住在昆明一带的汉族、彝族人民同样采用“一颗 印”式民居。海南岛沿海一带的黎族人民,放弃了本民族长期使用的船篷形的草顶落地式棚房,改用三角形屋顶构架,当地人称之为“金字屋”的汉式房屋。甘肃南 部藏族住宅采用木构或夯土民居,而放弃了传统的石制碉房。总之,清代各民族间在民居形式上相互吸收融合,取长补短,努力发展自己的特点,形成丰富多采并有 个性的民族民居。

清代人口增长迅猛。明代历朝的全国人口总数一直在五、六千万之间徘徊,至乾隆初期全国人口已突破一亿大关,乾隆中期达到二亿,至清朝末年已增 至近四亿人口。但耕地面积增加不多,人民必须在有限的用地上解决居住问题,住房的密集程度明显提高,尤其以人口麇集的南方地区及丘陵地带的西南地区更为明 显。节约用地成为各地民居建造所追求的目标。如北京四合院取消了围绕全宅的更道,使平面更紧凑。晋中一带民居部分房屋改为两层或三层。东南沿海地区市镇发 展沿街巷或河滨的联排式小型民居。粤闽沿海地区用地更为紧张,当地人民创造了一种单开间、长进深的民居形式,进深长达四、五间,粤中称之为“竹筒屋”,以 形容其瘦长。由于人口增长的压力,黔、桂、川、湘等地区的少数民族进一步开发山区耕地,移家上山,在山区及丘陵地区建房为清代民居的一个重要特色。另外, 在贵州、湘西、桂北地区建造吊脚楼式民居以利用河坡地已成为当地惯用形式。由于房屋较前更为密集,防火问题则更为严重,因此封火山墙形式成为南方民居的普 遍形式,并创造出各种优美的山墙造型,构成有特色的城镇街景。
清代手工业与商业有长足的发展,商品经济对民居的影响逐渐具体化,如集镇中手工作坊或商店往往与住房相结合,各地出现了一种前店后宅的住宅形 式。在江南水乡集镇的二层楼房则采取下店上宅的形式,店房门板白天完全敞开,进行生产或售货。前店后宅式民居也应用在陕南、四川、湖广等地。此外,山西平 遥、太谷一带的票号住宅(即从事银钱借存的原始银行)亦为前店后宅式。浙江、北京等地尚出现了专供出租的民居形式,成批建造,形式雷同。

清代的手工艺术品制作十分发达,在民居建筑上,引用工艺技法装饰内外檐装修,形成清代建筑艺术上的装饰主义倾向。对民居装饰艺术影响最大的是 雕刻技艺,广泛用于墀头、影壁、门楼、垂花门、撑拱、廊内轩顶、门窗棂格、室内装修、花罩、梁架构件等部位。其中砖雕盛行于徽州、苏州、佛山、潮汕、北 京、河州(临夏)等地,木雕盛行于东阳、苏州、徽州、剑川等地。除了木结构构件的装饰加工以外,有些隔扇、门窗以木雕式的花板装饰心板是清代的特色,其中 以东阳、大理两地最为精细复杂。石雕盛行于河北曲阳、浙江青田和绍兴、福建惠安和晋江、广东潮汕等地,其中以绍兴的石漏窗、潮州的阴刻石板画最为精致。在 云南大理广泛用大理石作壁面装饰,四川等地用瓷片装饰屋顶屋脊,闽南大型民居油饰喜用贴金工艺等。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66-2.jpg
砖雕和木雕巧妙结合的清代民居檐角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66-1.jpg
山西祁县清代民居中的墙壁砖雕

为 了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生产力,清初至清中叶持续地进行频繁的国内移民活动,以调整全国劳动力的分布情况,移民活动同时也将民居形制和技术介绍到其他地区。如 清中叶政府以“借地养民”的名义移民垦荒,自河北迁徙农民进入哲里木盟,又从山西北部及陕西迁民至集宁、伊克昭盟,使得内蒙古南部牧区逐步农业化。这个新 开发区的民居形式多为晋陕形式,即院落狭长,厢房多为“三破二”的短进深房屋,还有山西惯用的锢窑形式。明末四川由于战乱,人口锐减,大量两湖及广西居民 迁入四川,有的集镇全部是外省人,故川南一带的民居形式明显带有两湖的风格,大门采用墙门形制,墙面上浮贴砖牌坊。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平定新疆准 噶尔部的叛乱以后,经营乌鲁木齐、伊犁一带一百二十馀城,驻兵屯田,以汉兵屯种,携眷移戍,其中还包括有八旗兵、蒙古兵、绿营兵等,造成北疆地区具有各种 风格的民居形式共存现象。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改土归流”过程中,亦有大量汉民移入,这也影响了当地少数民族民居形式的变化。从明末至清代有大批福建莆 田、漳州及广东潮汕居民迁入台湾的台南、高雄一带,所以现在台湾古代民居大部分为闽南式民居,而原土著的高山族民居反而成为凤毛麟角。

中国传统民居向来以使用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但入清以来木材积蓄日渐稀少,迫使匠人及业主不得不另寻新的结构材料及构造形式,以满足大量民居 的建造。最显著的一点是,硬山搁檩式结构自清中叶以后在国内南北各地发展起来。粤闽的“竹筒屋”就是采用搁檩式结构。一些古老的建造方式,如土窑洞及石头 房子,不仅没有被淘汰,而且进一步焕发了新的生机。就是仍然使用木构架的民居,亦经过改进而节约了用材量。与明代住宅相比较,清代住宅的柱径、檩径、梁枋 断面等明显变小变细,一些不必要的斗拱构件全部消失,大的月梁造型也以直梁代替,苏州等江南一带更发展用圆木作梁架,以减少边材的损失。可见木架构造的简 化及砖石的广泛采用是民居结构发展的大趋势,这就引起了民居外貌的巨大改变。
此外,由于社会的经济财富相对集中于一大批富商、官僚手中,使他们有可能建造规模宏阔、质量考究、院落相套的大宅院,并附建有花园、花厅等。基于防卫的要求,很多大宅院多建有碉楼、炮楼,以及避难楼等设施。东南沿海村镇亦建有碉楼,或在楼房民居外墙增设炮眼以防盗。

清代北京宫殿的改造

北 京紫禁城宫殿虽然在农民军李自成撤出北京时被焚毁大部分,但顺治朝仍按明代布局进行了复建,没有更改。如前三殿、后三宫的轴线布局,左右六宫的分列。正阳 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等一系列的门制,仍是明代形成的五门之制。其他如太庙、社稷坛、御花园、慈宁宫、文华殿、武英殿等仍按明城规划复建或增 建,仅将部分殿名、门名改为新名,以示改朝换代。清代对明宫的改造仅是局部的。例如太和殿两侧行廊改为封火墙,保和殿的位置微有变更,将皇后的寝宫坤宁宫 按满族习惯进行内部改造,作为祭神之所。改造养心殿,将其作为处理日常政务、召见臣下的处所,实际上取代了乾清宫的功能。养心殿前殿五间,殿内明间设宝 座,按正式朝仪布置室内陈设,左右为东西暖阁。东暖阁是皇帝起居和召见近臣的地方,西暖阁是皇帝的机要办公处。宫殿最北之御花园一如明时,虽有亲切自然之 处,但有地小局迫之憾。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27.jpg
清代北京紫禁城平面图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28-1.jpg
紫禁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两侧的宫殿群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29-1.jpg
养心殿东暖阁,慈喜太后“垂帘听政”之处

乾隆年间又将乾清宫以西五所原居住皇子的地方改建为重华宫及西花园;于慈宁宫西侧添建寿康宫,作为老年宫妃的养老之所;并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在东路文华殿之北建造了文渊阁藏书楼,以收藏新编辑完成的《四库全书》。
清 代对宫城的最大的改造是建设宁寿宫。该宫位于外东路明代仁寿宫、哕鸾宫、喈凤宫的旧址上,面积达4.74公顷。工程始于康熙年间,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大加增建,作为乾隆帝晚年归政以后的太上皇宫。这组工程实际为宫中之宫,完全仿效宫城中轴线上外朝内廷的格局,前后分别建外朝皇极殿、宁寿 宫一组建筑和内廷养性殿、乐寿堂一组建筑,并在乐寿堂东侧建听戏的畅音阁、读书的寻沿书屋及礼佛的梵华楼等建筑。西侧建宁寿宫花园,园中有古华轩、遂初 堂、萃赏楼、符望阁四进园林建筑,俗称乾隆花园。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30.jpg
紫禁城宁寿宫平面图。宁寿宫可称为“宫中之宫”。

总之,清代北京宫城的建设除了维持并加强中轴对称布局,利用环境气氛的感染力反映皇权至上、统驭一切的威严气势外,更着重在改进分区功能,提高生活的适用性及装饰设施的华丽方面进行大量的改造,这一点也是清代建筑发展的普遍特点。

盛京宫殿

盛 京宫殿又称奉天宫殿,是清代入关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朝的宫殿,占地6万馀平方米。全宫分为三路。中路为大内宫殿,依中轴布置了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和 清宁宫。崇政殿为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清宁宫为帝后的寝宫,该宫西半部为祭神之所,按满族规制沿南、西、北三面砌筑万字炕,宫外东南角建神杆(索伦)。东 路为外朝大政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大政殿前为长约140米的纵长形广场,广场两侧呈八字形开敞式排列五对方形单檐小殿阁,称十王亭,为左右翼王及八旗大 臣列朝办公的地方。十王亭的八字形排列增加了广场的透视感,产生更加纵长的视线错觉,感到建筑围合空间更为广阔宏大。西路以收藏《四库全书》副本的文溯阁 为中心建筑。
盛京宫殿不如北京宫殿规模宏大,平面布局也未形成雄伟纵长的轴线,但从这组建筑中可清晰地看出清代早期建筑已注意博采众长。如大政殿及十王亭 的外朝布局即是后金时代以军事部落组合为政权基础的一种反映,八字形布局及方形建筑形体亦可说是军帐、营房的遗风。清宁宫建在高台上的布局方式和室内建造 万字炕,亦与女真人的生活习惯有关。另外,盛京宫殿中也表现出相当多的蒙古族及藏族建筑的影响,如殿堂建筑的方形檐柱与托木式大雀替、龙头式梁头、梵文图 案的井口天花、柱头上的兽面雕饰、崇政殿及大政殿外檐装饰上藏式“金刚结”边饰等皆是。盛京宫殿建筑屋面大量用黄绿剪边作法,墀头、墙腿子全为琉璃砖,垂 脊、搏风琉璃砖上浮塑蓝色行龙等,皆是博采众长所形成的一种艺术风格。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32.jpg
大政殿系八角重檐亭子建筑

北京西苑的改建

西 苑即北海、中海、南海的总称,位于宫城之西,明代称西苑。整座园林以水景为主,以三岛仙山为骨架,是一座建筑疏朗、富于水乡田园野趣的园林。入清以来,首 先在琼华岛广寒殿旧址上建立了白色的喇嘛塔,成为三海的空间构图中心,并以此为轴心组织前山的永安寺建筑群和后山北部沿湖的倚澜堂、道宁斋及沿湖楼廊。白 塔琼阁交相辉映,湖光倒影,上下天光,更增强了琼华岛海上仙山的创作意图(图7-15a)。乾隆时在北海周围岸边添置了一系列小园林及佛寺建筑,如濠濮 涧、画舫斋、镜清斋、西天梵境、快雪堂、阐福寺、小西天等,形成四面有景的北海新景观。观赏视线不仅是面向琼岛,而且可以四望,扩大视野,使西苑成为内外 兼顾、互为借景、多面景观的山水园林(图7-15b)。明代南海原为空旷自然的景色,清代以来建造了勤政殿、丰泽园,以及瀛台上的大片建筑群,并聘请江南 叠山名家张然主持叠山工程。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36-2.jpg
北京北海琼华岛白塔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37.jpg
清代西苑北海沿岸建筑分布图

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
这 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它包括了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五座大型皇家园林,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 的。自辽、金以来,北京西郊即为风景名胜之区,西山以东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景观。因此,历代王朝皆在此地营 建行宫别苑。乾隆时为增加玉河水量以满足京城用水需要,同时为防洪及发展西郊水稻生产,而大规模整治西山水系。包括建立涵闸,疏通玉河及长河,开通玉泉山 诸泉眼,建立养水湖及高水湖,扩大西湖(后改称昆明湖),联通圆明园水系等一系列水利工程。河湖水系的改善为进一步开拓西郊风景园林建设打下基础。从乾隆 三年至四十年(1738~1775年)的三十七年间,新建或扩建了静宜园、圆明园、静明园、长春园、绮春园、清漪园等一系列园林。西郊宫苑基本联成一片, 中间以长河及玉河相互串通,并将沿途的农田、村舍纳入园林观赏范围之内。帝王乘御舟游弋在河湖行宫之中,除领略园林的人工美景,同时也将农家生活纳入画框 之中,园内园外混为一体。此外,在三山五园之间尚穿插了贵族大臣赐园二十馀座,更充实了这片规模巨大的风景园林区。由于地形各异,故各园皆有特异的园林形 态,有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也有天然山地园,基本汇集了传统园林的各类创作及各种园林构思。

畅春园
畅春园此园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是在明代皇亲李伟的别墅“清华园”的废址上修建的,占地约60公顷。全园以岛堤岗阜划分为前湖和后湖两大水域。园林区大致划分三路,中路以西湖为骨干,布置主要观赏建筑,
如瑞景轩、林香山翠、延爽楼等。湖东长堤遍植丁香,湖西长堤遍植桃花、芝兰,湖中养荷,形成丰富的观赏植物环境。

圆明园

此园原为雍正皇帝为皇子时的赐园,待其即皇位以后扩建为离宫,乾隆二年(1737年)再次扩建,乾隆十六年 (1751年)和三十七年(1772年)先后又附建长春园和绮春园,合称圆明三园。它坐落在西郊海淀镇之北,周围泉眼丛聚,草丰树茂,是绝好的造园之地。 三园共占地350馀公顷。园内成组的建筑群有一百二十三处,被誉为“万园之园”。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圆明园惨遭劫掠焚毁。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38.jpg
北京圆明三园总平面图

圆 明园三园地势平坦,所以造景大部分是聚水而成景、因水而成趣的水景园。具体讲,圆明园有三大景区。即中部的前湖后湖景区,包括正大光明殿所在的宫廷区以及 前湖、后湖沿岸的九岛。每个岛都有一组标题的景点,最大的一处称“九洲清晏”,即取“禹贡九洲”的含意,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环绕后湖的东、西、 北三面,形成一圈外围景区,在这区里布置了小园林集群,如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中央景区。外围景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有祭祖的安佑宫、城堡式佛寺舍卫城、模 仿商业活动的买卖街、藏书的文源阁、听戏的同乐园、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仿绍兴兰亭的“坐石临流”、仿庐山的“西峰秀色” 等。第三景区为东部的福海景区,即以福海的大水面为中心,湖中有三个岛屿鼎列,以象征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湖岸布置了与水有关的二十处景点。此外,在圆明 园的北宫墙外,尚有后来增建的一条狭长的景区,主要表现水村野居的风光。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39-2.jpg
圆明园“方壶胜境”图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39-1.jpg
圆明园“上下天光”图


长 春园是圆明园的附园,在圆明园的东侧。此园分为南北两个景区。南区以淳化轩一组为主体建筑,周围湖岛布置了十个景点,皆因地制宜,因水成景,如茹园、鉴 园、狮子林、海岳开襟、玉玲珑馆等。北区为一横长地区,区内布置了六幢欧洲18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名为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 堂、远瀛观,俗称西洋楼。这些建筑的体形及立面上的柱式、檐口基座、门窗细部俱为欧式建筑作法,但细部雕饰也掺杂了中国式的纹样。建筑前还配有人工喷泉。 西洋楼建筑是欧洲建筑文化第一次传入中国的完整作品,也是欧洲与中国两大园林体系首次结合的创造性尝试。
绮春园也是圆明园的一个附园,是多座私家小园合并扩建而成的,共计三十景。总体布局不拘泥一定章法,但更富于自然情调。景与景之间疏密相间,水系也比较错综复杂,形成小巧玲珑的格局。

综观圆明三园可知其造园之骨架在于理水,通过人工巧构,安排出大、中、小的湖泊群,同时互相串通,形成水系。水系之外又配以陆地游览线,再加上假 山土阜的障景作用,把全园分划成山复水转、层层叠叠近百处的自然空间,为开拓各类园林意匠构思创造了条件。建筑群体组合都以组景为目的,每一景点皆为一个 小型园林,因此形成“集锦式”的规划形制。圆明园的单体建筑设计打破了传统官式的束缚,广征博采地方民居形式及刻意求新的体型,小巧素雅,与自然环境相协 调。圆明园中还选用大量花木植物,移植驯化一部分南方植物,花季搭配,造成繁花似锦、四季如春的生态环境。

静明园
玉泉山在 清漪园之西,是突显于西山之东的一座小山丘,山形奇丽,林木葱郁,多奇岩幽洞,涌泉溪泊。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原行宫的基础上扩建成一座离宫,定名 为静明园。这是一座以山景为主、河湖环绕的天然山水园。全园大致分为南山区、东山区及西山区。南山区是精华所在,有宫廷区、玉泉湖及一系列小景点。西北两 面以山为屏,山峰上点缀华藏塔及玉峰塔,使得这一区襟山带湖,开合得宜,高低错落,四面成景。东山区包括玉泉山的东坡及山麓的许多小湖泊,以构筑的小型水 景园见长。最北部以北峰的妙高塔为结束。西山区为一片开阔平坦的地段,在此布置了园内最大的一组建筑——东岳庙,此外尚有圣缘寺、清凉禅窟等,形成西区以 宗教建筑为主的景观特色。
清漪园

此园位于北京城西北,圆明园之西,玉泉山之东,全园面积约290公顷,其中北部瓮山(后改称万寿山)约 占三分之一,是一座山水结合、以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园。乾隆十五年(1750年),开始建设,至二十九年(1764年)完工。北部万寿山山形呈一峰独耸之 势,在山上集中建造了大量的点景建筑;南面为昆明湖,形成开阔的山前观赏范围。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全部破坏。光绪中叶,慈禧太后叶 赫那拉氏挪用海军建设费二千万两白银修复此园,光绪十四年(1888年)完成,基本上保持了原清漪园的格局,至此更名为颐和园。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43-1.jpg
乾隆时期北京清漪园万寿山平面图

根 据使用性质和所在区域,清漪园可分为四部分。一是万寿山东部仁寿殿组群,为朝会及居住的宫廷区。这部分建筑布局谨严,具有静穆的气概。二是万寿山的前山部 分。这里面对昆明湖,视野开阔,主要的观赏建筑皆云集前山,其中以体型高大的排云殿和佛香阁为重心,周围布置十几组小建筑群。佛香阁平面为八角形,高四 层,建于高大的石台上,地位突出,和下面的金碧交辉的排云殿建筑群共同构成万寿山的主轴线,把前山大小建筑统一起来。在主轴东西两侧,安排了转*藏、慈福 楼及宝云阁、罗汉堂两条次要轴线以为辅翼。山下有长达728米的长廊环围湖边,联络东西,更强调了这种统一效果。三是万寿山后山和后湖。这里山形陡峻,河 湖狭窄,空间封闭,景观以幽邃静雅为基调。除后山中部的藏传佛教寺庙及中段后湖两岸的买卖街以外,山坡上下,河湖两岸,皆配置小型园林建筑,树木葱郁,风 景幽静,不求远观,移情内视,达到深奥的意境,和前山景观环境的对比效果是很成功的。四是昆明湖的南湖和西湖。湖中点缀岛屿,岛上有形式不同的建筑及桥 梁,尤以十七孔桥及西堤六桥最为著名,在湖堤翠柳碧桃的衬托下,宛如江南水乡景色。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43-2.jpg
万寿山前山中轴线上的建筑群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44.jpg
万寿山佛香阁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45.jpg
万寿山南麓之长廊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46-3.jpg
颐和园昆明湖畔的十七孔桥


清 漪园造园艺术中反映出清中叶宫苑的许多特色,如突出皇家气派,唯我独尊的意图十分明显,设计中采用严整的轴线、琉璃瓦、大体量、金碧彩画等,皆是一般文人 园林所不能达到的。又如清漪园的总体规划和许多景点设计是以江南胜景作为蓝本的。总体布局仿杭州西湖,西堤仿苏堤,景明楼仿岳阳楼,凤凰墩仿无锡黄埠墩, 惠山园(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等。清漪园在组景和借景方面十分成功,以南湖岛和堤岸将水面分隔成若断若续的几部分,增加了水域层次。在万寿山西部景域,可 通过西堤、西湖将玉泉山、西山诸峰和塔、庙、树、田等景色组织到园景中来。而万寿山东部也可将圆明园、畅春园的景色俯借进来,纯熟地运用借景手法,扩大了 清漪园的园景范围。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46-1.jpg
景明楼
热河避暑山庄

热 河避暑山庄亦称承德避暑山庄或热河行宫,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园的目的有巩固北疆、怀柔蒙古王公,以及定期举行“木兰秋”大型狩猎活动 以锻练军士等政治、军事意图。同时,武烈河一带泉水甘美,山林茂密,环境静幽,雾霏露结,是修建园林和游息养性的合宜选地。康熙时该园骨架规模已初步形 成,并建成有三十六景。乾隆十六年(1751年)再度扩建,历时三十九年,使园林景观得到进一步充实丰富,形成新的乾隆三十六景。每年皇帝在此园居住甚 久,成为清廷的第二政治中心。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gujian/qing/images/P248.jpg
河北承德热河避暑山庄鸟瞰

避 暑山庄位于武烈河西岸,占地面积560公顷,四周环以围墙,长达10公里。园内地形变化复杂,可划分为四大景区,即宫廷区、湖沼区、平原区、山峦区,分别 表现出不同的景观特色。宫廷区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东宫等四组建筑组成。正宫为清帝理政、晏居的地方。根据封建帝王前朝后寝制度,依中轴对称布局原 则,布置了午门、正宫门、澹泊敬诚殿、四知书屋、万岁照房、烟波致爽殿、云山胜地楼、岫云门等一系列殿寝建筑。松鹤斋一组建筑为奉养太后的居地。万壑松风 在松鹤斋之北,后濒下湖,为宫廷区与湖沼区的过渡性建筑。东宫是清帝举行庆典宴会之所,主要建筑有清音阁、福寿园、勤政殿、卷阿胜境殿等。为配合“山庄” 这一主题思想,宫廷区的殿、堂、室、楼都采用朴素简洁的北方民居建筑形式,不用琉璃瓦及彩画进行装饰。湖沼区在宫廷区之北。大小有七个湖泊萦绕,形成了如 意洲、青莲岛、金山、月色江声岛等几个较大的岛屿,岛间又以长堤、桥梁串联,云水苍茫,动静各异,构成以水景为主要题材的景区。康熙、乾隆曾几次到江南浏 览名山胜水,对其玲珑典雅的写意山水园林深为赞赏,所以在山庄中仿建数处。如文园狮子林是仿苏州狮子林,天宇咸畅是仿镇江金山寺,青莲岛烟雨楼仿嘉兴烟雨 楼,沧浪屿仿苏州沧浪亭等。湖沼区的景点多因水面景色之感发,意念与环境之交融而组成景色画面,极富于诗情画意。湖沼区布局自由灵活,匠师们通过几条有组 织的观赏路线把分散的景点串联起来,作有秩序的动态观赏。平原区位于湖沼区之北。包括有万树园、永佑寺诸景,以及西部山脚下的宁静斋、千尺雪、玉琴轩、文 津阁诸建筑。其中以万树园最具特色,在数百亩草地间,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独具北国草莽风光。乾隆时经常召见各兄弟民族政教首领来此野宴,看焰火,放河 灯,看马戏杂技等。山峦区在山庄西北部,占据山庄绝大部分,用地430公顷。其中包括有松云峡、梨树峪、松林峪、榛子峪、西峪等数条峪谷。起伏山峦成为湖 沼区及平原区最好屏障,阻挡住冬季西北风的侵袭。山峦区园林布置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山林的自然形态,穿插布置一些山居型小建筑,不施彩绘,不加雕镂, 清雅古朴,体量低小,并呈散点布置,远远望去完全淹没在林渊树海之中。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松云峡,数里长峡遍植松柏,一路之上松涛鸟语,满目青翠,层峦叠 嶂,云雾迷蒙,使人们完全进入一个幽静清绝的境界之中。

only79220 发表于 2007-10-11 01:05:30

很漂亮 有些好像在電視劇上面看過類似場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朝园林艺术赏析(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