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淝水大战胜败的原因
历史上公元383年的淝水大战,东晋8万北府兵大破前秦军主力,杀散、歼灭前秦军70万人!符坚的王朝也因此崩溃而灭亡,使得北方又回到了割据战乱的时期,东晋政权得到了延续,延续了几千年的汉文化得以保全,南北对峙的局面也初步稳定与形成.因此这一仗的胜利意义相当重大。符坚绝非庸碌无能之人,当时为皇帝已经二十九年,也是南征北讨,可谓身经百战,手创大国的一代雄主,何以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竟一战而败,一败而灭亡?其主要原因有:第一是国内的民族复杂,矛盾尖锐。当时,前秦国境西北是羌族,陕西、山西北部是匈奴,山西东部及热河一带是鲜卑的拓跋氏,辽东、河北及河南北部是鲜卑的慕容氏,与这些习俗言语各异的民族杂居的,是广众的汉族。符坚自己的氐族(属于羌族的其中一部)起自关中,在中原毫无基础.统一中原后,为了巩固对中原的统治,就施行了军事移民政策,发关中氐族十五万户,分别派驻到全国各重要地方居住,类似军事殖民,以资控制。这些军事殖民,均由世袭的氐族贵胄统率,各领一千至三千户不等,这是比分封诸侯更落后的制度了。因为进行殖民的氐民,与当地贵族合作象对待奴隶一样对一般民众进行残酷的镇慑与无情的剥削。激起百姓对符坚政府的忿恨与咒诅.而符坚征服四方,全靠氐族团结一致的武力,如今为了加强对各地的控制却不惜将自己的氐族分散四方,而开展的军事殖民又极其不成功,矛盾四起。其实他的政权已经失去凭借和基础,内有心腹之患了。
第二是符坚有道伐无道,大失民心、军心.符坚经过20多年的征讨、攻伐逐一翦灭了前燕、前凉、代等诸多国家,好容易统一了北方与中原,当时离匈奴刘渊称帝开始,五胡乱华已经76年了,
北方与中原地区战争不断,攻占杀戮、掳掠焚毁从没有间断过,各族的老百姓流亡失所,乞食无门,连生命也是随时没有保证的了。因此特别渴望和平、安定的环境与生活,符坚再次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是很不得人心的。另外,前秦的第一谋士王猛临终前曾经告诉过符坚:“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国为图。”这些话也充分反应了当时前秦和东晋两个政权在人们心中的看法与分量了,但符坚一生对王猛信任有加,言听计从,惟有对王猛临终遗言,不以为意.对“僻陋吴越”的东晋,哪能放过。他以羌氐胡夷身份而伐汉室正统,开战的理由没有一点道义的成分,在政治上已经陷入了不利的地步,大失民心、军心了。
第三是部队的组成复杂,号令不统一。符坚所集中的这支部队,其核心力量虽是羌氐族,但里面夹杂着太多的羌族、匈奴、鲜卑的拓跋氏、慕容氏,凉、代地区等等杂胡各部的武装,其中的部队与士兵都是慑于符坚的强大压力而参与战争的,对与战争的目的和利益毫不认同,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差。对符坚以及羌氐族不但不是真心支持,还怀有深刻的怨恨。因此这支部队貌似强大与壮威,实则成分复杂,思想混乱。而且相互之间的编组、训练、通讯、战术等是各不相同的,甚至连语言也不相通!部队作战时的整体配合困难,协调性是非常差的了。而符坚寄望于对他心怀深仇大恨的异族军队上,虽有“雄师”百万,又有何用。因此战场一旦有变,部队的崩溃当然是迅速而大面积的了。
第四是符坚严重轻敌.自从统一北方,问鼎中原,并能集结步兵六十万,马骑二十七万,御林骑卫三万的庞大军队进行南征,符坚的心理已经是极度的膨胀了。他自称“投鞭于江,足以断其流”,对已自己的军力很是自信的了,心里早就已经认为只要兵锋所至,东晋唾手可下了。出兵的同时还下诏委任司马曜(东晋皇帝)为左仆射,谢安(东晋辅政大臣)为吏部尚书,并在长安城为他们修建宅第,准备他们被俘投降后居住。信心十足,气焰万丈。但对即将展开的大仗,恶仗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对自己可能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东晋抵抗的决心与能力等方面也毫无认识和应对之法.
第五是临阵用兵不力,指挥失误。符坚不派其核心与精锐的部队,却让弟弟符融和鲜卑降将慕容垂率以鲜卑部族为主的二十五万兵骑为前锋,攻破寿春,进兵淝水西岸。东晋征讨大都督谢石采纳朱序的策略,遣将率精兵五千,击败挺进中之秦军,进抵淝水东岸,两军对持,谢玄(前锋都督)遣使告符融,请秦军稍后移,以便晋军渡河决战。符坚、符融在首战失利的情况下,还是没有进一步弄清晋军和自己部队的实际状况,战前也没有和各部进行很好沟通与布置,只是想当然的欲用“乘其半渡而击之”的策略,却犯了不“知己”的错误,贸然下令秦军后撤。本无战斗意志的秦军,一闻后撤,立即狼奔豕逐,奔逃而去,所谓兵溃如山崩,不可收拾。而谢玄等更是趁势尽出北府兵精锐,挥兵进击,奔溃的秦军,一时风声鹤唳,各自逃命,晋军追杀,伏尸遍野。符融于乱军中被杀,符坚逃抵洛阳,收集溃兵,只得十余万。导致事已不可为,一战而亡国,亡身。
而反观当时的东晋,由于在南方偏安已达六十余年,避祸南逃的大世族与江南世族间的隔阂与敌视,已逐渐消融,东晋政权已从“新亭对泣”的岌岌可危情况,日渐趋于稳定与牢固。加之两次“土断法”实行后,“侨姓”(北人)与“吴姓”(土著)之间差别的取消,当兵纳粮的义务相同。进一步缓解了社会矛盾,达到了国富民丰的目的。而谢安在土断之后,命侄儿谢玄征募而成的北府兵,在淝水之战时,成立已有七年,有众十万,都是有充分组织和训练的精兵,最重要这支部队多为北来之流民组成,深受胡夷乱华的苦痛,对胡人以及胡人政权是有刻骨仇恨的,所以是战斗意志高强,同仇敌忾。他们当然是不愿“胡骑南下”让自己和家人再遭蹂躏与屠戮。在他们而言,淝水之战不仅是事关生死存亡,而且是一场向胡人进行报仇雪恨的战争。这与符坚所统率的心怀怨望被胁迫而成军的百万雄师的士气,恰成鲜明对照。
在战争发动以后,东晋主政者太傅谢安,马上在朝廷中进行了上下的动员,统一了抗战到底的思想,分兵谴将,准备充分。并且在战前以其千古名士的风范,镇定自若的坐镇指挥,调度一切,极大的稳定和鼓舞了民心、士气。前方征讨大都督谢石成功的策反了符坚派出的使者朱序,摸清了秦军虚实,首战先击破其前锋,使两军形成对峙。首告捷北府军士气由是大涨,谢石、谢玄(前锋都督)利用秦军的轻敌与组织混乱,再次设计后遣使告符融,请秦军稍后移,以便晋军渡河决战。符融下令秦军后撤,导致了本无战斗意志的秦军失控,局面不可收拾。谢玄等挥兵进击与追杀,秦军更是狼奔豕逐、兵溃如山崩、伏尸遍野了。符融于乱军中被杀,符坚虽然逃抵洛阳并企图收拢部队,安抚人心。但是鲜卑降将慕容垂乘他已失力量,反叛而建立后燕国。符坚只得西返长安,亦为慕容氏所逼,这位叱诧一时的风云人物最终被缢死于五将山庙中。
\综合当时各方面的原因与形势,前秦符坚的败亡是必然的,败在淝水一战虽然是偶然的,但把谢氏与北府军的胜利说成是投机和运气,更把谢家兄弟说得一无是处,胆小如鼠,我想是很不负责任的了。能在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这对于东晋方面来讲决不是偶然的,这是东晋举国一心,坚决奋战的结果,也是谢氏高超的组织与军事才能,北府军官兵的英勇善战的具体结果。所以,我认为淝水之战胜败的原因决不是个迷,而是历史的必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