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雨则旱,有雨成涝
来源:读者报·影响力周刊泥石流警报拉响
“瑞士、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泥石流频繁发生,但是这些国家的泥石流造成的危害相对较轻。”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胡平华告诉影响力周刊记者,“国外除了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有很有效的灾害管理体系。”在他看来,中国在未来需要更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
早在8月7日,一夜强降雨,两百多万立方米的泥石流,沿着舟曲县北山的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咆哮而下,数千人被埋。新华社报道称,这是舟曲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起泥石流灾害,也可能是新中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泥石流灾害。
在很多地质专家眼中,舟曲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舟曲县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地形起伏,是典型的高山峡谷,也是国内滑坡、泥石流高发区之一。
根据专家分析,舟曲特殊的地质地貌是造成这一灾难的主要原因。“舟曲一带是秦岭西部的褶皱带,山体分化、破碎严重,大部分属于炭灰夹杂的土质,非常容易形成地质灾害。”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此外,徐绍史认为此次舟曲泥石流与“5·12”地震也有很大的关系。“5·12”地震时,舟曲也是重灾区之一,强烈的地震很有可能导致该地区山体松动、岩石破碎。持同样看法的还有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副主任田廷山。在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上,田廷山认为“地质上的稳定需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此次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不仅与汶川大地震有关,也有可能与晚清道光年间的文县地震有关。”
除此之外,另一个原因是干旱。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持续的干旱造成城区周边岩石解体,部分山体、岩石裂缝暴露在外,雨水容易进入,导致滑坡。
而事发当日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如催化剂一般,引爆了泥石流。
然而,就在徐绍史将舟曲泥石流灾害归为“天灾”时,不少网友认为泥石流和舟曲县人开荒种地、乱砍滥伐很有关系。
一项统计显示,“从1952年到1990年,舟曲林业局累计采伐森林189.75万亩,加上民用木材和乱砍滥伐,舟曲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平方米的速度减少。”
先是森林,再是水利,最后是矿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使得当地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
严重的生态危机
“近期大的降雨有可能使得地震后初步稳定的崩塌滑坡体稳定性降低,原有的沟道下切加深,新的冲沟和细沟成形。”胡平华向影响力周刊记者表示,“估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局部小规模的泥石流将会增多。”
“全国江河流域的水土保持能力已经很差,无雨则旱,有雨成涝,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和涵养水分的条件已大部丧失,这是一个严重的生态危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正春这样指出。
全国多处相继发生泥石流,更加引起了人们对生态平衡的关注。生态平衡是保持整个生物圈健康、持续发展的条件,它和人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人类生存所产生的的废气、废水、垃圾等都会影响生态平衡,另外在中国西部山区如贵州、云南、四川等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或盲目开荒都会使得生态平衡失调。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重工业化时期,大气环境污染严重。而大气环境污染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世界气象组织主席亚历山大·别德里茨基认为:“尽管目前还无法通过统计数据准确分析全球变暖过程如何影响异常天气出现的频率,但这其中有某种关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今年天气反常,引发了舟曲泥石流。
有专家认为,人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将以绿色生态为最高追求和最大目标,建立绿色生态刻不容缓。早在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了一张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的“国家名片”,同样也显示着国家对于绿色生态的日益重视。
搬迁还是留守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后,舟曲县城大面积清淤工作已经结束。据报道,这意味着舟曲抢险救灾应急性工作已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将逐渐展开。在实地勘察论证基础上,舟曲县统筹安排了4个堆放场,分类堆放淤泥、垃圾和沙石。
不过,人们在泥石流重建地址问题上分化成两大阵营,搬迁还是留守,仍然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还是希望能在老地方建新房”,在舟曲泥石流灾害中失去了17位亲人的何新林对媒体说。何新林的想法代表着大多数受灾群众对于家乡深深的留恋,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搬迁的原因。另外,作为一个贫困县,整体搬迁会给舟曲带来巨大的财政难题。
但是,如果在舟曲原址上进行重建,那么将会出现人口、建筑物过于稠密等老问题。舟曲的地质结构问题也成为众多专家考虑的因素之一。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副院长谌文武教授认为,“舟曲周围的山主要由板岩、千枚岩构成,材质松软,而舟曲又处在白龙江断裂带上,本身就经常发生地震,汶川地震让这里的地质情况更加糟糕,未来还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胁。”
正当民间争论不休时,9月11日,由中科院牵头组成的专家组初步完成了对舟曲灾后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价工作。甘肃省委书记陆浩指出:“要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结合灾后重建,对处在地质灾害风险区和隐患点的建筑物予以清理,该搬迁的坚决搬迁、该避让的坚决避让。”
问及未来泥石流的预防措施时,胡平华告诉影响力周刊记者,“利用精细化的气象预报的泥石流预报技术”,通过卫星和气象雷达准确预报山区小流域的局地气象数据,“再结合相应的地面背景条件,提前预报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也需要“进一步采用岩土工程和生物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此外他还透露,目前正在研制能适应恶劣环境的泥石流监测预警仪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