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yaozi 发表于 2007-12-17 03:24:14

风起云涌,方兴未艾:2007年中国楼市的那些人(图)

2007年的楼市大戏即将落幕,各色主角的精彩表演惹人回味。

  生旦净末丑,你方唱罢我登台。这里既有政府调控的执着和努力,也有购房者和投资客阴晴变幻的面孔;既有各色开发商大腕的善恶表演,也有学者的对立、外资的调整、中介的惨淡经营……一幕幕人生悲喜剧,上演得不亦乐乎。

  这些人,这些面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一起走过2007,一起感受楼市冷暖,一起寻找一条通向和谐胜地的正确道路。

王石 盛名不累

 年底的王石总是很忙,今年倒不是忙着登山,而是忙着拿奖。本周,他刚获得2007年中国企业家年会的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而在最近的一个月内,他还拿到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十年来首次颁发的个人奖项“人居卓越贡献奖”,以及“2007全球华人企业杰出领袖奖”等读来就很响亮的荣誉。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mmsource/images/2007/12/14/nf071214015.jpg750)
this.width=750">王石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登山?那是因为山在那里。今天我要说,我们为什么要建造住宅?因为我们的生活在那里。”在成为了首位获得联合国人居卓越贡献奖的中国人后,王石这样表达他的生活及工作哲学。

  其实,大家觉得王石在征服了七大高峰后反而有些“失落”,于是回过头来继续征服中国房地产业。尤其是今年,王石的“亮相”多了起来,万科那群负责公关事务的姑娘们紧张得很,“不知为什么,今年万科的新闻特别多,我们王先生要么不说,一说开了去……还望大家多支持啊!”

  业界自然还是很支持王石的。“学习万科好榜样”的称赞也一直未喊停过,哪怕是在政策全面收紧、调控更加严厉的今年,行业分析师们还是众口一词——现在专打囤地捂盘,只有像产业化开发的万科那样能力强、周转快的房企才能活下去。

  王石也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房地产行业资源向上市公司集中,有利于保护购房者利益、防范金融风险、盘活存量土地,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同时他表示,万科是在为70万以上的小股东赚钱,“万科坚决不囤地、不捂盘,照样能实现良好业绩和快速发展”。

  不过基于资本市场的火热与敏感,王石也遇到过些麻烦。今年7月,王石又去境外休假登山了,却殊不知其夫人的代理人在王石夫妇均不知情的情况下,用90万元买了46900股万科A股。虽然最后这笔股票很快被卖掉,所得收益也全部交给了万科,但还是令“好公民”王石陷入一段时间的尴尬境地。

  好在这并未有损万科的“企业公民”形象,在10月底宣布换标后,万科将继续以“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经营战略大踏步走下去。能够带领已成为A股市值最大房企的万科继续登峰的,在2008年,还是只有这位勇敢的“冒险家”吧。

易宪容 以笔之名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mmsource/images/2007/12/14/nf071214016.jpg750)
this.width=750">

易宪容

  这是一个孤独的战斗者。

  降房价难,让一个爱表达自己观点的人沉默更难。面对仍频频见诸报端、不断发表博客文章的易宪容,让“祸从口出”的传言不攻自破。

  近几年,房价的不断上涨,为房地产界提供了近似娱乐化的土壤和水分。其中,易宪容和任志强被认为是两个最敢说话“实话先生”。只不过,前者被视作“房地产平民代言人”,后者则被评为“全国人民最想打的前三人之一”。

  易宪容的颇多惊人之语让人记忆犹新。如“房地产业正在挟持着整个中国经济”,“上海房价将下跌50%、北京将下跌30%”,“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政府助推高房价”……

  正是由此,有人把易宪容的“辞职”称为“房地产界最后一名战士的倒下”,揣测他是被“吵”走了。但易宪容本人对此并不解释,认为那些猜测都是些无聊的胡说八道。实事上,易宪容没有就此沉默已是最好的证明。

  “关键是他说的有没有道理。”一位媒体朋友说。实际上,没有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的头衔,仅作为一名普通研究员,易宪容的话语分量是变轻还是变重了更值得关注。但这也许无法测算,就像无法估计房价什么时候会涨到顶一样。

  但是,明白人都知道,头衔并不能掩盖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见解。相对于一些“王顾左右而言他”,或者总担心自己的言论会被媒体或他人扭曲而沉默的学者,易宪容的开放心态值得借鉴。尽管,易先生大多时间用来写作、发言,钻研学问的功夫可能遭到质疑,一些观点也有老生常谈的诟病。

  事实和历史总是最好的量尺,相信有良心的学者们都会为自己的言论负责,相信有智慧的学者们,也能为医治好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病症,开出有价值的药方。

  某一天房价合理了,易宪容、任志强等人似明日黄花,淡出人们的视线,这或许是更多人期待的。

潘石屹 资本梦圆

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mmsource/images/2007/12/14/nf071214017.jpg
750) this.width=750">


潘石屹

  2007年,对于SOHO中国董事长,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明星人物潘石屹来说,应该是影响此生的关键一年。

  这一年的10月8日,他和妻子张欣,将苦心经营了十二年的SOHO中国带上了香港资本市场,正式跻身恒生指数上市公司之列,完成了SOHO品牌从一个新锐的“概念地产”公司到成熟地产集团企业的“凤凰涅槃”。

  这一年,游走于香港上市公司主席、国际国内经济论坛嘉宾和以色列朝拜者等多个角色中的潘石屹,寻找着他作为中国地产商的人生意义与价值。

  10月,SOHO中国以120万平方米土地储备在港IPO,获得投资者热捧,融资总额近148亿港元,直逼土地储备号称超过4000万平方米的碧桂园融资规模。此后,市场风传,已经从香港资本市场融得巨资的潘石屹年底前可能用100亿元用于土地储备。

  到11月,潘石屹果然出手,与另一位地产名嘴任志强第二次上演鸡蛋换粮票,潘石屹以24亿元的总代价从任志强手中购入原北京民源大厦项目和燕莎圈高档住宅项目,将其摇身打造成光华路SOHO2和SOHO北京公馆。

  可见,虽然SOHO一再表达土地储备规模不一定代表地产公司核心价值的观点,但在视土地为生命的地产市场,潘石屹也同样摆脱不了大举“揽地”的俗套。在囤地与和谐、生存与责任之间,每一个有所思考的中国地产企业都在游走、甚至挣扎中前行。

  而对于土地交易市场,潘石屹从不忌讳对表达对“违规操作”的痛恨。“我们希望在透明的土地招拍挂出让市场,每一个健康发展的地产企业都能获得平等、公正的竞争机会。这一氛围需要政府、企业、市场各方的努力。”潘石屹称。

  就在SOHO中国紧张地进行土地扩张的同时,潘石屹的新书《我用一生去寻找》也在年底出炉。封面上凝神远眺的潘石屹,眼角皱纹的细密已经清晰可见。上世纪90年代那个以“建外SOHO”震惊中国楼市的新锐小生“小潘”已经在光阴流逝中成了又一个地产大哥级人物,不知从何时起,后辈们开始亲切又敬畏地称他“老潘”。

  2007年另外一个令“老潘”骄傲的业绩是,SOHO中国再次入围国家税务局统计的纳税百强企业和A级纳税信用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和财富榜相对比,入围这一榜单的地产企业为数寥寥。

  走过2007,这个生长于甘肃天水某偏僻小村庄的男子,继续着他干净清爽的SOHO建筑风格,也继续标榜着他同样干净清爽为商为人的态度。

  在市场点评地产商“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气氛中,潘石屹的旗帜如此鲜明,就凭这一点,也当属行业少有之人物。

杨国强 首富之父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mmsource/images/2007/12/14/nf071214018.jpg750)
this.width=750">

杨国强

  杨国强,碧桂园的创始人,在他的员工或者顺德北滘老乡们的眼里,一直是个很低调的人。

  十几年来,他一直“躲”在碧桂园背后。虽然,从1992年的顺德碧桂园开始,杨国强在华南大量复制“卫星城”,还曾创下单一楼盘日销售额7.5亿元的“神话”,但人们却很难在公众材料上发掘到有关于他的更详尽信息。

  不过,进入2007年,“次女成内地首富”、中国最大的“地主”、“零地价拿地”风波……,这一切接踵而来,让低调的杨国强不得不经常站在各种舆论的风口浪尖,由此成为今年中国地产界最“高调”的人物。

  今年4月20日,碧桂园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这只吸引了超过60万香港股民认购的内地地产股,其总市值在上市首日就飙升至1163亿港元,成为内地房企中的老大。

  本以为,农民出身的杨国强将顺理成章地接纳“首富”之名,但他却无追逐“首富”之心。在碧桂园上市之前,杨国强就已将所持碧桂园
59.5%的股权、最大股东和董事局成员等头衔,一并推给了二女儿杨惠妍。因此,就在碧桂园上市当天,25岁的杨惠妍身价近700亿港元,成为内地女首富,杨国强则乐做“首富之父”。

  但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之大出乎其意料,碧桂园上市后,杨国强的烦恼也越来越多。尽管他还是尽力保持低调的作风,但事与愿违,除了杨国强的一系列善举,如仲明助学金、国华纪念中学、雨露计划等被充分曝光外,碧桂园为之自豪的“低价拿地、批量开发”的开发模式也迅速成为市场议论的对象,其中包括越来越多的质疑。

  截至今年8月15日,碧桂园土地储备总可建楼面达到惊人的5400万平方米,而该公司上市时公布的数据仅为1800万平方米,这些数字不仅让碧桂园成为中国土地储备最多的开发商,而且其土地储备增速之快也令市场惊讶。一时间,杨国强疯狂圈地背后有无程序瑕疵等,又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随后,碧桂园涉嫌与重庆市长寿区政府达成“框架性协议”,从而低价获得长寿湖风景区地块进而遭国土资源部调查;碧桂园涉嫌与张家界永定区政府通过“阴阳合同”零地价拿地等频繁被媒体报道,外界质疑声此起彼伏。

  虽然,有关政府部门目前已经对上述事件作出澄清,杨国强也通过碧桂园的公告完全否认了上述情况。但“如何规范中国‘大地主’?碧桂园模式坚不可摧吗?碧桂园会成下一个顺驰吗?”等各式各样的猜测、质疑仍在不断继续。以至于,连最新一项海外发行票据融资的延迟,也会引发碧桂园资金链断裂的猜想。

  不知道,低调的杨国强在2008年,是否仍会如此不得已的“高调”。

  来源:上海证券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风起云涌,方兴未艾:2007年中国楼市的那些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