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long9 发表于 2007-12-18 08:30:40

“神韵”展现的文化内涵―中国舞的起源

2007年神韵艺术团全球华人新年晚会巡回演出,遍及全球33个城市。“神韵”的演出展现了人类正统文化的精髓,“精忠报国”和“花木兰”等家喻户晓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观众无不受到强烈感染和震撼,人们用“完美卓绝”、“神奇”,“神韵艺术团就像神的使者”,“中国真正的传统文化”,来赞美“神韵”的演出。并在全球掀起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

2008
年全球华人新年晚会的盛大演出在即,神韵艺术团将再次奉献给大家节日最好的礼物。

为了更多了解中国古典舞及相关的民族文化,我们和大家共同欣赏中国舞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古称神州,是传说中神的故乡。因此,这里的文化也称之为神传文化。作为神传文化一部分的歌舞,早期都是用来敬天祭神,祭祀祖先用的。甚至那时的文字也都不是用来记常人的事情,而是用来记载祭天祭神,及其占卜等事情的。

中国古典舞,也叫中国舞,现代人们便于区别中国传统歌舞与现代舞,就称之为中国古典舞。中国舞体系庞大,建立在深厚的传统美学上,可以刻画各种身份、各种性格的人物,也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故事情节,展现做人的准则、道德理念和价值观。

中国舞还要求舞者心灵的纯净和道德的提升,认为唯有形神合一才能达到至善至美,才能将万物的表面与内在的神韵完美的结合并展现出来。

考古发现

河南省舞阳县出土的七孔骨笛,据测定有8000年的历史。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孙颖表示:“中国河南舞阳发现,距今约8000年用鹤骨做的笛子,属新石器时代早期,上有七个孔,是七声音阶。因为音乐文化与舞蹈文化并行,说明中国舞蹈的历史很长很丰富。”

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的乐舞纹彩陶盆,经由碳–14测定,距今大约5000年至5800年。彩陶盆上的乐舞纹饰,一群人手牵着手,面向一致,排列整齐,围成一个大圆圈,头上都有小辫式的饰物,身体摆动一致相互起舞,这种“连臂踏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直流传至今。http://www.aboluowang.com/life/data/uploadfile/200712/2007121718244841.jpg

还有于甘肃酒泉县干骨崖出土的一只陶罐。罐身两面绘有对称的跳舞形象,三人一组,共六组。她们细腰长裙,双手叉腰而舞,颇有韵律感。

中国舞的起源

中国舞有着悠久的历史,源于上古时代,历经许多朝代,并经过宫廷舞蹈,戏曲武功技巧和各个民族舞蹈的提炼和流传,形成了独特的身韵、身法和技巧。中国舞的舞蹈动作刚柔相济,在表现柔美时,采用优美的舞姿和造型,细腻的感情体现在每一次呼吸里。在表现刚劲时,采用武功中的毯子功高难度技巧,如空中翻腾等。

据记载,上古和远古时代,歌舞是用于祭神、祭祀祖先的。《易经》说:“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汉书》说:“故乐者,圣人之所以感天地,通神明,安万民”。

上古时代,传说女娲造人时创作了《充乐》舞;伏羲氏时代有了《扶来》舞,又叫“凤来”舞;而神农氏有“扶犁”乐舞。

据《世本•帝系篇》:“女娲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命圣氏为斑管,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既成,天下幽微,无不得理。”《充乐》表现女娲炼石补天,乐舞创作成功后,“天下幽微,无不得其理”。

史籍记载,伏羲制琴,琴者,禁也,禁淫邪而正人心也。琴长3尺6寸6分,象征一年366日;琴宽6寸,象征六合;琴腰宽4寸,象征一年四个季节;龙池8寸,通八风;凤沼4寸,达四远;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晖十三,象征一年12个月,还有一个闰月;用27条丝绳为弦,名曰离征。又做三十五弦之瑟,瑟者,取矜庄缜密之义,以修身性之理,达天人之合。伏羲还创作了发明结网、教人捕鱼的乐舞《扶来》。谯周《古史考》说:“伏羲作琴瑟”。《绎史》引纬书《孝经.钩命决》说:“伏羲乐名《立基》,一云《扶来》,亦曰《立本》。”
在伏羲时代,乐器当以打击器为主,如敲瓦盆、敲兽皮、敲石器作为歌舞的节拍,以及伏羲制作的琴瑟。

据记载,神农造五弦之琴,按宫、商、角、征、羽,合五行之义;又烧土作匡,两面蒙以皮革,敲打起来咚、咚作响,名曰“鼓”。桓谭《新论》云:“昔神农氏继宓牺而王天下,上以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合天地之和焉。”《世本•作篇》记载:“神农做琴、神农做瑟。”《山海经•海内经》载:神农的后裔“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乃命邢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也就是说《扶犁》是反映神农氏时代发明农具、教人耕作的乐舞。

六代舞

黄帝的乐舞《云门》、唐尧的乐舞《大咸》、虞舜的乐舞《大韶》、夏禹的乐舞《大夏》、商汤的乐舞《大濩》及周武王的乐舞《大武》,总称为六代舞,用于祭祀。通过祭祀,以期达到“谐人神,和上下”,“调阴阳,享上帝”的目的。

相传黄帝时期的乐舞称为《云门》,又称《云门大卷》和《承云》。据《左传.昭公十七年》所载,黄帝得“云气之端”,《云门》是赞颂天帝的。传说中黄帝不仅是人间的至尊,且是五方天帝的中央天帝,所以《云门》已成为祭祀天神的象征。咸池是天上西宫星的名称,相传此舞在仲春二月播种季节举行,其表演意义与耕植生产活动有关。《云门》,现了神人合一的思想。据《尚书》记载,“云门大卷”,“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帝尧时的《大章》,又叫《大咸》或《咸池》,据《周礼注疏•卷二十二》:“《大咸》,《咸池》,尧乐也。尧能殚均刑法以仪民,言其德无所不施。”据《礼记正义•卷三十八》:“黄帝所作乐名也,尧增修而用之。咸,皆也。池之言施也,言德之无不施也。《周礼》曰《大咸》。”由此《咸池》本为黄帝乐名,至尧之时被增修采用,并沿用旧名。

据记载,尧命“质”创作乐舞,“质”模仿山林溪谷的天籁音响制作了乐歌。又用麋鹿的皮蒙在土缶上作成鼓敲打起来,还重击轻打石刀石斧,模仿天帝玉磬的声音,用来祭享上帝的时候,百兽都跳起舞来了。

《庄子•天运》记载,有一次黄帝在洞庭之畔举行《咸池》的演出,有位叫北门成的人看了,先是感到害怕,继而觉得懈怠,看完后心神不宁,迷惑不已。

他问黄帝何以故。黄帝首先肯定他的感觉,并解释这部乐舞一开始就是惊之以雷霆,表现天地万物周而复始、无始无终、循环往复的规律,显示宇宙无穷、生命短促,所以让人看过之后有畏惧之感。

接着,乐舞表现的是世间万物的规律运行,阴阳调和,刚柔相济,所以它又让观者感到安心和舒畅以致懈怠。最后,乐舞表现的是或生或死、无声无形的境界,所以又让人感到迷惑不解。

帝舜时的《大韶》,演奏时引得凤凰起舞,并配合韵律长鸣。春秋时期吴季札在鲁国观赏《韶》的演出,赞叹道:“德之至啊!伟大啊!如天之无不覆盖,如地之无不承载,盛德达到顶点,不能再有增加了。观赏到此为止,若有其它乐舞,我不敢再请求了。”

孔子在齐国观赏《韶》的演出,极受感动,认为它“尽善尽美”,沉浸在对乐舞的享受中,三个月尝不出肉的滋味,不由赞叹:“真没想到,乐舞对人精神的陶冶和感染,竟然能够达到这种忘却一切的程度。”

古人认为,人类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仰赖上天的恩赐。因此,古代舞蹈有不少反映人与天的相互关系。在《葛天氏之乐》中,就有专门的段落“敬天常”“依地德”。这些乐舞都是在祭祀仪中使用,人们皆报以恭敬虔诚的心情。

zippy 发表于 2007-12-18 10:12:00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值得推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韵”展现的文化内涵―中国舞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