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秘书田家英讲真话
http://www.aboluowang.com/life/data/uploadfile/200712/20071231013131823.jpg毛泽东和田家英
京兆一书生,总系百姓心
田家英在世,酷爱刻印章。
崇拜林则徐,录诗有两行:
苟利国家生死以,
敢因祸福避趋之。
忆昔庐山归来日,
自吟《京兆书生》诗:
十年京兆一书生,
爱书爱字不爱名。
一饭膏粱颇不薄,
惭愧万家百姓心。
在毛泽东先后几个秘书中,田家英是一个既有突出才华又有深邃见解的人。他长期努力宣传毛泽东思想,在“左”的错误滋长时又不顾个人得失奋起抗争。他的诚实、正直、刚强赢得了人们格外的尊重与怀念,他对真理的探索更为后人留下了重要启迪。
生平
■14岁便与老教授在报上论战并获胜,被川中许多人称为有“过目不忘”之才的“神童”
■删去毛泽东关于《海瑞罢官》的谈话,被江青等人扣以“篡改毛主席着作”的罪名。被“停职反省”的第二天,他便以死抗争,年仅44岁
■毛泽东去世前不久怀念起这位跟随了自己18年的秘书,叹息着说了句:“田家英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
田家英,本名曾正昌,192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药店小老板之家。3岁丧父后,家境开始衰落,他读到初中一年级时,因母亡被迫离开学堂到药铺当学徒,以
“走遍天下路,读尽世上书”的誓言走上半工半读之路。他13岁便向报刊投稿并连连被采用,“田家英”成了他最常用的笔名。14岁时,他在报上与一个姓刘的
教授论战并大获全胜,被川中许多人称为有“过目不忘”之才的“神童”。同年,他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组织“海燕社”。
1937
年,15岁的田家英奔赴延安。他首先入陕北公学,1938年加入了共产党,同年毕业留校成为最年轻的近代史教员。他当时给《解放日报》写了许多杂文,其中
《从侯方域说起》一文,毛泽东读后非常欣赏。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国时,中文基础较差,毛泽东想到与自己长子同岁的田家英,便让他在工作之余来当儿
子的文史教员。
1948年,老秘书胡乔木推荐田家英做新秘书。毛泽东便把这名26岁的“家教”召来,口授一段意思让他写篇电文。
田家英一挥而就,毛泽东很满意地结束了面试。此后,田家英深得毛泽东信任,在同代人中提升很快。他除一直任主席秘书,还兼任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主任、中央政
治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
当时在毛泽东身边,田家英是管事最多的一人。他不仅掌管着毛泽东的个人存款、印章和亲友的往
来信件,还用十多年的心血为毛泽东建立起一个图书馆,由刚进城时的十个书架发展到上万册书籍。毛泽东写文章和诗词经常引据古籍,一般都要田家英查找和核
对。在难得的闲暇中,他到荣宝斋等旧店铺购买和搜集字画,往往买回来先送到毛泽东那里,两人共同欣赏切磋。
1959年,田家英到
成都郊区蹲点后,发现过“左”错误并试图纠正。同年夏,他在庐山会议上赞同彭德怀的观点。他被人揭发批判后,毛泽东认为属于认识问题,还是对他加以保护。
1961年,田家英到浙江调查后,在毛泽东支持下起草了着名的《六十条》,纠正了此前的许多错误政策。不过,在“包产到户”的问题上,他们的分歧未能弥
合。田家英自庐山会议后一再想到基层工作,一些省委书记也表示欢迎,毛泽东却总舍不得放他走。1965年末,毛泽东在谈话中提到了《海瑞罢官》的一些事,
唯恐天下不乱的江青等人便要借题发挥。田家英整理记录时,却将这段话删去。他完全懂得这样做可能引起的后果,但为维护党的事业和毛泽东本人的长远威望,还
是义无反顾。随后,江青等人把“篡改毛主席着作”这一吓人的罪名加在他头上。1966年5月22日,田家英被通知“停职反省”。他沉思了一夜,第二天便以
死抗争,此时仅44岁。他的意外之死震惊了党中央的领导人。毛泽东在去世前不久怀念起这位跟随了自己18年的秘书,曾带着沉重叹息说了一句———“田家英
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
1980年,中共中央为田家英举行追悼会,评价他:“是一个诚实的人,正派的人,有革命骨气的人。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很少随声附和,很少讲违心话……”
背景
■为人处世只遵循毛泽东倡导的两条:“实事求是”和“为人民服务”
■“大跃进”后,田家英曾说过令人吃惊的话:“如果可能从头再来,我会尝试另外一种社会主义。”当我们建设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会更加钦佩他的远见和胆识
田家英自认为在近代中国只崇拜两个大学问家———毛泽东和鲁迅。田家英不仅在文史爱好方面与他深爱的领袖结成忘年交,而且从多年耳濡目染中学到了两项最基本的为人处世原则:“实事求是”和“为人民服务”。他终生也只对这两条原则负责。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无论是毛泽东、彭德怀还是田家英,其实都是在苦苦探索一条尽快使国家腾飞之路,其间出现曲折和分歧也完全正常。面对
“大跃进”欲速则不达的恶果,田家英曾说过令那时的人们吃惊的一番话:“如果可能从头再来,我会尝试另外一种社会主义。”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创了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时,再回想这番话,人们会更加钦佩田家英的远见和胆识。
对于田家英的最后结局,许多同志都感到痛惜。深知这位才子的人却分析说,田家英以其特殊身份,是党内最早能预见“文革”会带来浩劫的人,他不愿看到也不能容忍这场灾难。他最后采取的方式虽不可取,但其爱党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怀念。
故事
■毛泽东发言从不愿找人代笔,“八大”前却破例让田家英代写了2000
多字的开幕词,宣读时竟34次被掌声打断。毛泽东带着欣赏的口吻说:“这不是我写的,是一个少壮派”
■1961年初,田家英受毛泽东委派去
了浙江农村,调查时看到了饥荒,难
过得竟泣不成声
田家英在毛泽东身边,深受其清廉作风的熏陶。50年代初,他和妻子还只有一块手表,有一点钱除育儿外便用于买书。
熟悉的人说,他的文风酷似毛泽东。毛主席发言从不愿找人代笔,在党的“八大”前,却破例让田家英代写了2000多字的开幕词,大会上宣读时,竟有34次被
掌声打断。会下,代表们称颂这篇有典型主席风格的讲话,毛泽东却带着欣赏的口吻说:“这不是我写的,是一个少壮派,叫田家英。”在组织编辑《毛泽东选集》
和《毛主席诗词》时,田家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逐字逐句推敲核对,并征询毛泽东本人的意见。作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其中也凝聚着田家英的一份
贡献。
田家英因在文史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尽管连中学都未读完,却担任了《红旗》杂志常务编辑、中共党史编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可以说,他是自学成才的典范。
在成都郊区的大丰镇,群众曾自发捐钱请雕塑家,按田家英的照片为他塑像———因为人们感念他的蹲点使当地少挨了饿。1959年春,田家英到这里时,“浮夸
风”之下竟有干部说大话“亩产3万斤”。田家英走家串户认真调查后,和蔼地鼓励干部讲老实话,顶住造假的压力,并要求不能按吹牛的指标征购,保证老百姓的
口粮。朴实的农民把他称为“田青天”,他却满腔忧郁地走上了庐山,直言了对办“人民公社”持基本否定的意见。
1961年初,田家
英受毛泽东委派去了浙江农村。在那里,他看到了饥荒。在各界人士会上,他开口便以中央工作人员的身份道歉说:“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使大家挨饿了,对不起
各位父老。共产党员看到这种情况,是很痛心的……”讲到此,他竟泣不成声。有人劝他不要说违反原有政策的话,他却满腔激愤地强调,只能按毛泽东所说的,
“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不能囿于现行政策和领导人说过的话,对不符合人民利益的事情视而不见!
尽
管庐山会议的余悸还在,田家英仍冒着风险上书,要求取消公共食堂。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冷静下来之后还是接受了这一意见,并同意田家英起草了人民公社的
《六十条》。这一文件对扭转农村形势起到重大的作用。不过,田家英所赞同的“包产到户”没有被接受,这也是时代和历史造成的局限。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北京青年报》 2001年6月18日
--------------------------
原载《北京青年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