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受不得恩惠
33岁的麻城农家女魏霞几天前离开了这个她眷念着的世界。重病期间,她曾签订了器官和遗体捐献协议,在她闭上双眼后的两个多小时里,这一愿望就变成了现实,她捐出的眼角膜、肾脏和皮肤,将为多人带来新生,而她自己也因此成为湖北省多器官捐献第一人。魏霞的行为感动了无数善良的人,并且这种感动至今仍在继续。有媒体这样评论她的行为:“一个草根妇女为何能做出这等感天动地的非凡之举?因为她有一个伟大的灵魂!”
诚然,用“伟大的灵魂”这样的表述来评价魏霞并不为过,因为即使再高的褒扬,实际上也难以触及到魏霞的崇高;但是,用“伟大的灵魂”来作为魏霞善举的出发点,似乎并不合适,因为任何人都是因为选择而伟大,而并非因为伟大而选择。
实际上,魏霞在生前就坦露过心迹,她曾说,自己生病期间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她无以为报,决定捐献器官和遗体,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这是一句朴实的话,却道出了普通市井百姓最朴素的人生观——报恩。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际交往重在一个“情”字,而“情”字中相当浓重的一笔,就是恩情。我们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都有不少关于恩情的词汇,如知恩图报、有恩必报、受人恩惠千年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如此种种,所有关于“恩”的描述,永远都围绕着“报”字。几千年来,这种逻辑已经融入到一代又一代人的血液与骨髓中,践行到日常的行动中,意化到传统的文化中。
《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猎户田七郎家庭穷苦却为人仗义,乡绅武承休多次接济田七郎母子。后来,武承休被人陷害申冤无门,田七郎为其杀了仇人和贪官,然后自杀,最终使得武承休的冤情得以澄清。
田七郎的义举,与魏霞的善举,其实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就是有知恩图报,有恩必报,可是穷人是受不得恩惠的,当物质经济条件有限无以为报时,便只能以生命相报,以身体相报。不同的是,田七郎是报一人之恩,物质之恩,是小义;魏霞是报众人之恩,社会之恩,是大爱。
但是,无论是田七郎,还是魏霞;无论是虚构的故事人物,还是真实的感动人物,他们都让人敬佩与感动,因为他们的选择都折射出了人性的光辉。
尤其是魏霞,一名普通而贫困的农家女,在生命尾声的一个选择,照亮了他人的生命,也温暖了这个渐冷的冬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