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秦汉神仙府
http://www.aboluowang.com/life/data/uploadfile/200801/20080116204449186.jpg茅山
http://www.aboluowang.com/life/data/uploadfile/200801/20080116204450555.jpg
茅山-华阳洞
http://www.aboluowang.com/life/data/uploadfile/200801/20080116204451298.jpg
茅山-九霄万福宫
http://www.aboluowang.com/life/data/uploadfile/200801/20080116204452211.jpg
茅山-乾元观
茅山,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坛、溧水、溧阳等县境。其平均海拔370米,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和二十八池,风景独特,古洞深幽,颇有仙气。
茅山古代称句曲山、地肺山,又名冈山。因为它山势曲折,象汉字的“已”字,故名句曲山,又名金陵地肺山,道家称“句曲之金陵,是养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
西汉景帝时,有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来句曲山修炼,同时给当地百姓治病,人称“三茅真人”;后三人得道成仙。人们遂改句曲山为三茅山,简称
“茅山”。在道教中,它被列为第八洞天和第一福地。
自古就有修炼人在茅山修行。相传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高辛氏时期,就有展上公在句曲山伏龙地(今茅山镇玉晨村)修炼。先秦时,有燕国人郭四朝在玉晨观修炼;秦时,李明真人在古炼丹院(今乾元观)修炼;西汉时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
此修炼成仙。西晋时,女道人魏华存修道于茅山,后被尊为茅山宗开山太师。东晋许谧、许岁羽父子曾在茅山修炼,并与杨羲合造《上清经》,创立了茅山上清派。
后来得道成仙的葛洪也在茅山抱朴峰上修炼,并著书立说。晋末至宋、齐、梁时期,茅山修道者日众,比较著名的有马朗、马罕、陆修静、孙游岳、钱妙真、陶弘景等。
陶弘景,南朝著名道士,在茅山修行40余年,是茅山上清派的主要传承者。后来他游遍了各个名山,寻求仙药。有时他一个人独自去山泉、岩石的地方游览,远远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神仙。陶弘景身长七尺八寸,性格谦虚礼让,心胸宽阔、度量宏大,见解清晰,任何事情一眼就能看透。梁武帝取得皇位后,和大臣们商讨定国号的事,但一直没有统一的意见。陶弘景就按照各种卦书推算,建议国号定为“梁”。他又为梁武帝卜算出登基的日子,也十分吉利灵验。梁武帝即位后,国家每当遇到吉凶征讨等大事,都要派人去他那里咨询,因此当时的人们把他叫做“山中宰相”。梁武帝有一次写了一封亲笔信请他入朝作官。陶弘
景就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的散漫在水草之间非常自由自在,另一头戴着黄金笼头,被人用绳子牵着,还用棍子驱赶着。梁武帝看了也笑起来,知道他绝不会出
来作官,也就打消了迫他出山做官的念头。
陶弘景在梁武帝(中)大同二年(丙辰年)三月十二日癸丑去世,当时八十一岁,死时脸上容颜仍像活着一样,四肢柔软能屈能伸就像平常一般,室内的香气积聚好几天都不散去。三月十四日,在雷平山给他建了衣冠冢(只埋葬他生前的一两件衣物)。梁武帝下诏
赠给他“中散大夫”的爵位,还追赐他“贞白先生”的谥号,并派官员监办他的丧礼。马枢在《得道传》里说,贞白先生成仙后被天界任命为蓬莱仙洲的都水监,有好几百弟子。弟子中有些是得道的,如王远之、陆逸冲、桓清远等人,都继承了贞白先生高尚的道德节操。
隋唐五代,茅山道教進入兴盛时期,有大批道士在此山修道,比较有名的有: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韦景昭、黄洞元、孙智清、吴法通、刘得常、王栖霞等。他们亦多有仙迹留于世间。此时
期来茅山修道学经者常达数千人。宋元时期,茅山道教继续发展,比较知名的道士有成延昭、刘大彬、刘混康、徐希和、蒋宗瑛等。明清时期,茅山仍是江东道教圣
地,知名道士有邓自名、薛明道、陈德星、任自垣、王克玄、沈祖约、蒋德王宣、徐祖谏、戴绍资、任绍绩等。据说明代“天下乞灵于名山者,东岱岳,南武当,东
茅峰,奔走士女,地无远近,而岁无宁息。”道士笪蟾光撰成《茅山志》。
因为茅山高道辈出,香火隆盛,所以被称为“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元代文士赵世延《茅山志·序》评价茅山是“诏诰之隆,仙真之异,洞府之邃,坛箓之传,人物之伟,楼观之盛”。
茅山上修道之人众多,自然也建有许多宫观。南朝齐梁之际,建造的主要宫观有:积金山上的华阳上、中、下三馆,陶弘景隐居的道靖馆,在雷平山上的朱阳馆,郁冈
玄洲斋室,嗣真馆,女真人钱妙真修炼之地燕洞宫等。笪蟾光《茅山志》载:“齐梁之际,知名之馆凡五十余,精舍十余,皆羽流居,宫观盛筑。”
隋唐时期,建造的道观有太平观、崇元观和紫阳观,都是唐太宗敕建。宋元时期,茅山建有大批宫观,同时还修葺了一些建筑,如宋代的崇禧观、集虚庵(后改名为
乾元观)、五云观、清真观、白云崇福观、抱云观等,元代的德祐观、仁祐观。后世所称茅山“三宫五观”(即元符宫、九霄万福宫、崇禧万寿宫和乾元、玉晨、白云、德祐、仁祐五观),都在唐时开始建造,完成于宋元。明清时,主要致力于宫观的修复。抗日战争时,“三宫五观”大部分的建筑毁于战火。
此外,茅山的二十六个溶洞,都与修道之人有着紧密的联系,比较著名的有华阳洞、玉柱洞、仙人洞。相传西汉时茅氏兄弟三人与西晋时的汗浇及东晋时的许明,均曾于华阳洞内隐居修炼过,齐梁时的陶弘景也曾隐于该洞中修行。
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曾登临茅山,作了《登茅峰》三首诗,抒发了对山景的留恋,对仙人的追忆:
(一)
一峰高出众峰巅, 疑隔尘沙路几千。
俯视烟云来不极, 仰攀萝茑去无前。
人间已换嘉平帝, 地下谁通句曲天。
陈迹是非今草莽, 纷纷流俗尚师传。
(二)
悠然杖履出尘嚣, 鸡犬无声到穴廖。
欲见五芝茎叶老, 尚攀三鹄羽翰遥。
容溪影转迷横径, 仙几风来得堕樵。
兴罢日斜归亦懒, 更磨苍藓认前朝。
(三)
扪萝路到半天穷, 下视茅州杳霭中。
物外真游来几席, 人间荣显付苓通。
白云坐处龙池杳, 明月归来鹤驭空。
回首三君谁更似, 子房家世有高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