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历史上不愿当皇帝的“傻子”
至死不悔;一次次王座易位,王朝更替,多少颗人头落地,生灵涂炭。权力的魔杖具有如此大的诱惑力,直教人丧心病狂!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痴迷权力,笔者发现古今中外浩瀚史海中,照样出现过极少数对帝王的荣耀和无限的权力不屑一顾的“傻子”。1、泰伯
孔子称他为“至德”,司马迁在《史记》里把他列为“世家”第一.。泰伯、仲雍二人是亲兄弟,生父即周朝太王古公亶父。本来,泰伯兄弟在古公亶父去世后应该依次继承王位。但是他们看到父亲特别喜欢第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况且姬昌的确有超人的才能,因此决定主动把继承权让给季历。然后由季历传给姬昌。后来,古公亶父等人接二连三地要他们继承王位,他们都坚辞不受。为了断绝别人拥立他们的念头,泰伯、仲雍便出逃至远荒之裔的东南荆蛮地区,断发纹身,遵行当地落后民族的习惯。周部族的人们见他俩意志坚决,就只好拥立季历和姬昌。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泰伯让王”的故事。
2、目夷
目夷字子鱼,是春秋时人,殷微子的17世孙,宋襄公的庶兄,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相传目夷子与太子兹父是兄弟,目夷子为兄。当时兄弟二人“性仁爱”、 “留贤德”在人们心目中威望齐名。目夷子认为“能以让国,仁孰大焉”,最大的仁莫过于让国。他被分封后,一直想把国家让给弟弟,但太子兹父坚决不受。一天,目夷子心生一计,他对弟弟太子兹父说:我们一起去寻找修筑城池的地方。二人催马来到一片三面环山、碧水环绕、背风向阳、田地修平的地方(即今木石镇安上村),目夷子问:“这是什么地方?”随从答曰:“此地为‘安’”。目夷子说:“这地方无侵无扰,可以安家”。看了一会,目夷子转身对弟弟说:“你帮我再仔细看看,我到前面一会就回来”。说罢上马扬鞭,转过一个山头就不见了。其后,太子兹父再也找不到哥哥目夷子,知道哥哥已将其国家让给自己,于是只好在此建城安家,并治理得国家富强、百姓富裕。
3、季札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数代后,寿梦继承了吴国王位。他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哥哥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
4、燕王哙
燕王哙(?─前314年),燕国第三十八任国君,燕易王之子。前319年,燕王哙支持公孙衍合纵的建议,与齐、楚、赵、韩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逐张仪至秦。次年,与魏、赵、韩、楚合纵攻秦。不久,他任用子之为相国。子之办事果断,善于监督考核臣属。时朝中大臣皆贵族,子之所擢用的则是些小吏。燕王哙为支持子之改革,将三百石俸禄以上大官的玺全部收回,另由子之擢贤任用。他自奉俭仆,勤政抚民。委政于子之,支持变法改革。前316年,他慕尧舜禅让故事,遂以君位让于子之。前314年,子之行新政三年,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聚众作乱,围攻子之,数月,死者数万。不久,齐国派兵入燕干涉,齐宣王攻破燕国,燕王哙死于战乱,子之逃亡,被齐人抓住砍成肉酱(醢其身)。赵武灵王趁燕国内乱,将燕王哙的庶子姬职从韩国送回燕国,是为燕昭王。
5、唐睿宗李旦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唐朝第五位皇帝(如不将武则天算为唐朝皇帝),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其父为唐高宗李治,母为武则天,唐中宗是其兄长。684年,武则天废中宗帝位,立其为帝,改元文明。不过由于是武则天操纵朝政,睿宗毫无实权。690年,武则天自己登皇帝位,于是废除睿宗。705年,武则天去世,唐中宗复位,710年,中宗被毒杀。于是睿宗再次即位。与其子李隆基(后任皇帝唐玄宗)一起铲除了杀害唐中宗的势力。712年,让位于唐玄宗,自称太上皇,716年病逝,享年55岁。其并无特别的治国才能,晚年也受其子李隆基的左右。比较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之中曾三次让出皇位,分别将皇位让给他的母亲武则天、哥哥唐中宗李显、儿子唐玄宗李隆基,虽然让位未必是出于心甘情愿,但在极其险恶的封建政治环境中能如此不恋权势,明哲保身,实属不易!
历史上的这些明智的“傻子们”的选择无疑应让今天那些不择手段的名利客们感到汗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