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神仙乐土的昆仑山(组图)
http://www.aboluowang.com/life/data/uploadfile/200802/2008021922351753.jpg昆仑山
http://www.aboluowang.com/life/data/uploadfile/200802/20080219223517899.jpg
昆仑山
http://www.aboluowang.com/life/data/uploadfile/200802/20080219223517317.jpg
昆仑山-昆仑泉
http://www.aboluowang.com/life/data/uploadfile/200802/20080219223518601.jpg
昆仑山-西王母瑶池
http://www.aboluowang.com/life/data/uploadfile/200802/20080219223518668.jpg
昆仑山-玉虚峰
http://www.aboluowang.com/life/data/uploadfile/200802/20080219223518242.jpg
昆仑山-玉珠峰
昆仑山,又名昆仑丘、昆仑墟,藏语称“阿玛尼木占木松”,即祖山之意。它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最高峰布格达板峰海拔6860米,山峰挺拔,雄伟壮观,是中国古代的神山,被认为是神仙居住的乐土。北魏史学家崔鸿在《十六国春秋》中,称昆仑山为“海上之诸山之祖”、“天下名山僧占多”。与昆仑山有关的神话
更是传遍天下,如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嫦娥奔月、赤松行雨、蟠桃盛会、后羿射日、白蛇盗草等。
关于昆仑山的具体位置,有人认为它只是神话中描写的山而非实指地理上的某山。但是在战国时期史书《竹书纪年》记载:“周穆王西征昆仑丘。”古代早期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中亦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可见确有昆仑山,但位置并不确定。汉武帝时的张骞出使西域归来,霍去病开
发西疆之后,昆仑山的位置才得以初定。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云:“汉使穷河源,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
“《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也就是说,张骞在昆仑山上所见,与大禹所见已然不同了。他没有见到传说中的神仙西王母和仙境,当然也是有原因的了。
魏、晋、隋、唐时期,将藏北高原、青南高原与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之间的山脉称为昆仑山。198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的昆仑山条目称:“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延入青海省境内。长约2500公里。古老褶皱
山。西段为塔里木盆地,藏北高原的界山,西北--东南走向……东段成东西走向,分三支:北支为祁漫塔格山;中支为阿尔格山,东延为布尔汉达山及阿尼玛卿山
(积石山);南支为可可西里山,东延为巴颜喀拉山”。但目前,对于昆仑山具体划分范围还没有完全达成统一意见。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
主宰昆仑山的主神是西王母。“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文尾,皆白处之。……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因此后来的《十洲记》和《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皆云昆仑山为“西王母之所治也”。西汉末盛行的谶纬书《河图括地象》说:“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即昆仑山是诸仙荟萃的仙山。既然是一座仙山,那当然景致也不同凡间。
根据《山海经·海内西经》的记
载,昆仑山高一万里,方圆有八百里。“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四周有水环绕,“赤水出东南隅”,“河水出西北隅”,“洋水、黑水出西北隅”,“弱水、青水出西南隅”。《淮南子·地形训》中也说,昆仑山“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纳)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赤水出其东南陬,……弱水出自穷石,……洋水出其西北陬,……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云:“昆仑之墟,……
其外绝以弱水之深,又环以炎火之山。山上有鸟兽草木,皆生育滋长于炎火之中,故有火浣布。”前秦王嘉《拾遗记》卷十云:“昆仑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层,每层相去万里。有云气,从下望之,如城阙之象。”
从上述描述中,不难看出昆仑山的山之构造、水之流向及功用等确实属于非人间所有。此外,昆仑山上的鸟兽草木之奇也是世间罕有。《山海经·西次三经》云,昆仑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惹鸟兽则死,惹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
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淮南子·地形训》也记载,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昆仑山的西
面,沙棠等在东面,绛树在南面,碧树、瑶树在北面。
掌管昆仑山的西王母国的疆域广大富饶,其宫阙也是富丽堂皇。《古今图书集成》载:“西王母所居宫阙,在龟山春山西那之都,昆仑之圃,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元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也。”汉代学者东方朔在其所著《海内十洲记》中写到西王母的宫阙“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其北户山承渊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楼;相鲜如流,精阙之光,碧玉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锦云烛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
而其他神仙所居住的宫
室楼台又是怎样的呢?前秦王嘉《拾遗记》卷十说,这里分为九层。第六层有“五色玉树,荫翳五百里,夜至水上,其光如烛”;第五层“有神龟,长一尺九寸,有四翼,万岁则升木而居,亦能言”;第三层“有禾穟,一株满车。有瓜如桂,有奈冬生如碧色,以玉井水洗食之,骨轻柔能腾虚也”;第九层,山形逐渐变窄小,下有数百顷芝田蕙圃,群仙在此打理。旁边有十二座瑶台,每座有千步宽,都以五色玉为台基。最下层有“流精霄阙,直上四十丈,东有风云雨师阙,南有丹密云,望之如丹色,丹云四垂周密。西有螭潭,多龙螭,皆白色,千岁一蜕其五脏。此潭左侧有五色石,皆云是白螭肠化成此石。------北有珍林别出,折枝相扣,音声和韵。九河分流。南有赤陂红波,千劫一竭,千劫水乃更生也”。在这样的环境中,“群仙常驾龙乘鹤,游戏其间。”西王母也常常在昆仑山宴请诸神,而且她对人间一些向道之人还给予帮助。
根据史书记载,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及其部族大概也曾在昆仑山一带生活过。《山海经》载:“昆仑之墟,在西北,为帝之下都。”后来才逐渐向东方迁移。在黄帝与蚩尤逐鹿中原时,黄帝无法战胜蚩尤,是西王母派出的九天玄女及时赶到,授天书仙法,才使黄帝最终打败了蚩尤。史书还记载有“尧封独山,西见王母”。后来尧还派人“西见王母,拜请百福”。
《仙传拾遗》记载,周穆王年轻时就喜欢神仙之道,常想仿效黄帝那样乘坐车马游遍天下的名山大川。他曾登上舂山,在瑶池与西王母相见,并和她一起畅饮。在宴席上,西王母唱道:“天上白云悠悠,道路漫长而悠远。山
河将我们阻隔,然而你将长生不老,你我重逢有期。”穆王响应说:“我归东土之后,将使华夏各国和睦相处,使万民平等富足,那时我再来看望你。”
三年后,穆王又开始出行,到了山西的雷首山和太行山,然后又回到周朝的王都城。后来,穆王来到了昆仑山。西王母命开华宴,为穆王献上昆仑特产
“澄清琬琰之膏以为酒”。这是一种以最上等白玉酿成的饮料,叫玉膏或玉英,饮之能使人长寿。席上还有其它昆仑特产:蟠桃、瑶草、木禾、沙棠、荧荧草等山珍。西王母的乐队还奏起了咸池九韶之乐,众仙女跳起了五人连臂踏地舞。此次登上西王母居住的群玉山时,穆王悉数得到了飞灵冲天之道。他之所以在世间还以凡人的形象出现,是想现身说道,告诉人们修道的结果。有一天,西王母降临到周穆王的宫中,与他一起驾云去了天宫。
昆仑山的仙家之气自然也吸引
着众多的渴望成仙得道的人来此修炼。据说西周时的姜太公曾在此修炼五行大道四十载,至今还有修真洞存在。还有宋代高僧济公、金元时期的道教全真派开山祖师
王重阳等也曾在这里修行。汉唐之际昆仑山就寺院林立,香火不断,金元道教在此发展繁盛,明清后走向衰落。
目前留存的神迹有昆仑河源头的黑海,据说便是仙境中的“瑶池”;昆仑山口的玉珠峰和玉墟峰是玉皇大帝的两个妹妹玉珠和玉虚神女的行宫;昆仑河北岸的昆仑泉,是昆仑山中最大的不冻泉,传说是西王母用来酿制琼浆玉液的泉水;还有姜太公修炼之地修真洞等。
三国时的曹操曾作《秋胡行》两首,表达了对神仙的向往,其一曰: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车堕谷间。
坐磐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
负揜(音“演”)被裘,似非恒人。
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徨徨所欲,来到此间?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道深有可得。
名山历观,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
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
正而不谲,辞赋依因。
经传所过,西来所传。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