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新闻 发表于 2010-12-27 13:16:39

中国城市在胡温“病态”中发展

眼前的北京,俨然成为全球最大的“停车场”。每到上下班时段,也是北京最为“壮丽”的景象——“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并不是值得称赞的好现象,相反 “门可箩雀”“人际罕至”的情景早已成为城市人美好的回忆。颇具讽刺的是,代表城市发展标志的立交桥,建的越多,反而标示着堵车级别愈高。

北京治理城市交通拥堵亦非一夕,可事到如今,是越治越堵,百姓戏称首都成了“首堵”。每到政府将要或出台措施,北京的拥堵就“更上一层楼”,似乎政府与社会的互动背道而驰。笔者不想掺合进大陆媒体正在进行的“治堵”大讨论,什么道路设置不合理、机动车出行数量大等等,都是些枝节和皮毛。从整个经济模式和社会发展角度看。“堵车”也窥探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种种弊端。

中国的发展喜欢呼喊着口号一拥而上。建国初期,领袖一声号令,大炼钢铁、农业大跃进应运而生;如今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离不开首长们“钦定”的房地产和汽车这两个所谓的支柱性产业。当然,近十年,中国的各类规划而也维持着政治色彩的口号,比如东北振兴、西部发展、中部崛起等,覆盖了中国整个国土,似乎每一寸地方都有不同的发展色彩。这种经过改良的政治口号,仍旧脱离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真实需求,“摸着石头过河”的味道依旧浓厚。

不可否认,中国能保持如此的高速发展,这些政治衍生出来的口号式规划都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些规划看似有序、目的性很强,但同时在实际操作层面有着明显的短板。就如北京的大拥堵,并不是阔宽道路,严格控制机动车出行等就能从根上解决的,它从某种层面反应的正是城市规划发展的短视与无序,产业发展的盲目和失衡,以及行政官僚体系的低效和幼稚。

中国城市的规划喜欢样板和模仿,以至于大部分的城市都是水泥钢筋铸就的高楼大厦,而缺少自身的特色。很多城市设计也就是效仿固定的几个模式,比如北京的“摊大饼”模式,城市一层层外延式扩张,很多人在城外居住城内上班。这也造就了典型的早高峰和晚高峰汽车大拥堵现象。城市看则是在一圈圈的向外有规划的发展,实则造成市区的极度膨胀,大城市化的弊病尽显无疑。

更重要的是,中国整个发展规划的口号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在这样氛围下,中国在造就着大城市和大的城市群,而这种盲目的城镇化和大城市概念,让中国人开始迅速经历“城市病”带来的副作用。交通拥堵仅是这种“病态”的一种症状,上海高楼的大火、大陆很多城市普遍面临的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紧张、就医难、上学难……种种现象不仅让城市的百姓心烦无奈,也让人群的心理产生微妙的变化。很多大陆司机不遵守交规,加塞、随意换车道随处可见,一起事故就会堵几个小时。彼此都怨声载道,却不在自身找原因。这种交通道德的缺失也在城市病态的发展中渐入膏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病已不是大城市的“富贵病”,不少二三线城市也已受到城市病的困扰。加快城镇化发展,造就若干大城市(群)似乎已成为大陆决策层的共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中国保持持续的发展活力。但这种带有“赌博”性质的规划,忽视了城镇化过程中利益分配格局上的矛盾;同时,城镇化的主导方始终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势必造成行政权大于规划权,规划内容朝令夕改,一届政府一个规划思路,“贪大求洋、急功冒进”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特色。



房地产和汽车产业直到如今,仍是大陆划定的带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大陆房地产问题无需多议,政府在艰难的维持这个大泡沫不是很快的破裂。而汽车产业的发展更令笔者诧异,大陆在兴奋于汽车销售速度、销售量全球第一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这并不是值得庆祝的。能源、环境问题自不必复述,需要清楚的是汽车工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综合的社会化问题。

中国的汽车人仍在高喊着生产量和销售量达到多少千万辆的的口号,环境和社会承受能力似乎不是他们该考虑的。即使以目前的汽车市场规模,大陆许多城市也已不堪重,大规模的拥堵就是最好的警示。当前,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环保、能源协调发展所涉及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汽车投资和生产层面的问题。政府对汽车社会的到来还未做好规划、政策和管理上的准备。

中国一面推动着朝令夕改的城镇化,一面高喊着大力发展不计后果的汽车产业。而当汽车超出某个城市的承受力时,忙不迭地推出各项治堵措施。治理汽车拥堵就如治理洪水一样,不在于堵,而在于疏。但如北京政府一样,“史上最严厉”的治理汽车拥堵政策尚未出台,汽车销售却接连创史上最高。何解?这种以治“堵”为核心的措施,只能使民众的购买欲望水涨船高,以抵未来成本上升带来更高的支出。

纽约、东京等汽车保有量与北京相近的城市远没有北京这般拥堵。北京治堵已经走入怪圈,愈治愈堵的推手就是政府。当然,也奉劝喜欢扎堆儿凑热闹的中国人,甭哪儿热闹那里凑,蜗居、蚁族、拥堵的滋味不好受;也需抛去过多的攀比、炫富的作祟心理,低调的面对财富增加,从自身看待城市的健康发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城市在胡温“病态”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