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紫禁城里官最大的老外
http://www.aboluowang.com/life/data/uploadfile/200803/20080312190008169.jpg他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曾为中国的治历呕心沥血,他是科学家也是中国传教史上三大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个对我们的历史产生过微妙影响的外国人,他历经了两代皇朝的更替,他是皇太后的"义父"顺治帝的"玛法",他就是大清朝的传教士--汤若望!他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而他在中国的命运可谓跌宕起伏,坎坷不平......
序
1644年的5月,清军浩浩荡荡的进入了北京。在北京这个地方,大明王朝的余音还没有散尽,清王朝又在紫禁城里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了,这个新出生王朝第一声的锣声,就给这里的居民吓了一跳,除了限令时日必须剃发之外,难道还有其他的责令吗?
其中的一条责令就是"内城居民,限三日内,尽行迁居外城,以便旗兵居住"。意思就是说:
原来居住在内城的汉人一律迁出,迁到城外,八旗兵住在城里,两黄旗住在北面,就是安定门和德胜门以里,两白旗住在东面,就是东直门和朝阳门以里;两红旗住在西面,就是西直门和阜成门以里,两蓝旗住在南面,就是宣武门和崇文门以里,这么一安排北京城几乎就要变成一座大军营了。
手无寸铁的汉人在清兵的刀枪下,连个大气也不敢出,只好扶老携幼搬家走人,那一幕幕离家别井的悲惨场面,留在了多少代人的记录中。不料想,有这么一个人,竞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仅不按时搬家,还冒着掉脑袋的危险给朝廷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贵族老外住京城
信上写道:"曾奉前朝故皇帝令修历法,著有历书多轶,付工镌版,尚未完竣,而版片已堆积累累;并堂中供像礼器、传教所用经典、修历应用书籍并测量天象各种仪器,件数甚伙。若一并迁于外城,不但三日限内不能悉数搬尽,且必难免损坏,修正既非容易,购买又非可随时寄来。"因而请求"仍居原寓,照旧虔修"。
这信里面说的前朝皇帝指得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其实,随着这位皇帝的以身殉国,就已经改朝换代了,可是这位先生还要以我是奉前朝的圣御修编历书的作为理由,
不仅三日不能搬迁,而且仍旧留在原来的住处,这那儿像一封请求信,这纯粹是一封胆大妄为不给清兵誊地方的宣言书,如果被那位独揽大权的摄政王多尔衮看到后,不用想,肯定是凶多吉少了,轻者搬家走人,重者杀头问罪,以儆效尤。那么这位先生到底是落了个什么样的下场呢?
摄政王多尔衮看到了他的这封信,却是一反常态,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仅没有加罪于他,反而在第二天便传谕:"恩准",不仅可以不搬家,仍然踏踏实实的住在原来的处所,而且还下旨"各旗兵弁等人,毋许阑入滋扰。"就是说决不允许清兵随便的进入人家的住所,找事儿。这出奇的结局,不禁使人问到:写信的这个人到底是谁?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来头呢?
解密老汤其人
写信的这个人,就是当时住在宣武门教堂的汤若望,是一位德国人,公元1592年5月1日,汤若望出生在莱茵河畔德国科隆市的一个贵族家庭,姓名全称为:约翰"亚当"沙尔"冯"白尔。由于他不愿炫耀自己是贵族的后裔,在与人交往中常自称"约翰"亚当"。
这位德国人,一六一九年抵达了中国澳门,正赶上大明王朝内忧外患的时候,明王朝为了抵御满洲努尔哈赤的勇兵悍将,就派人到澳门向葡萄牙人购买大炮。一些长期滞留澳门的传教士们就借这个机会,侨装成军事专家,秘密的进了内地,这位约翰"亚当先生也就随着来到了北京,在北京学习中文,研习天文,还与当时任礼部尚书的徐光启有了交往,从此这位德国人就把自己的姓名"亚当"改为发音相近的"汤","约翰"改为"若望",正式取名汤若望,还换上了一身中国人的服装。
这位汤若望虽然只是一位传教士,可是身怀天文,光学,火器,矿业等多方面的知识,于是就在徐光启的推荐下,到一个临时的研究修订历法的机构中任职,主要的任务就是编纂一部历书,在徐光启主持下,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终于到明末完成了一百三十七卷的《崇祯历书》。崇祯皇帝对汤若望等人的治历工作十分赞赏,还特别赐给他一方御匾,亲书"钦褒天学"四个大字,这可是无上的荣耀啊!
那时关外的清军,可以说势如破竹,再买外国的大炮,远水也解不了近渴,崇祯帝大概还没有忘记这帮传教士们是以军事专家的面目进入内地的,随即就又启用汤若望让他铸造火炮,这件差事让我们今天看来,还真有点有病乱投医了,这位研究历法的文人敢接这件差事吗?
这个汤若望可真是艺高人胆大,凭着他对火炮知识的一些了解、和宫中的大小太监们一起动手,居然成功地造出了20尊大炮,经过试验,这些火炮的威力还很大,崇祯帝一见真是喜出望外,当即嘉奖不算,要他再铸500门大炮。火炮虽然是造出来了,可是也没有能挽救奄奄一息的明王朝。据说,200年后的1852
年太平军就是因为从岳阳地下挖出了明末吴三桂埋藏的巨炮,才一举攻陷武汉,南京的,有人说:这巨炮就是那时汤若望帮助铸造的。没想到二百年前的古董,仍能在战场上发挥威力,被攻打的还是清军,这真可以算作一件传奇的故事了。
德国人编制的中国历书
如果从1623年汤若望到北京算起,一直到清兵入关,在这21年间,这位洋人一直都在为明朝效力,难道说就凭这么一封信就能够打动清朝的摄政王吗?
在中国古代,制定历法和颁布历法,一直作为历朝历代的头等大事。在古人的心中,能知晓天文星象而且精确无误的人基本上就能和神仙划等号了,历法在中国的功能除了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授时服务外,更要为王朝沟通天意,趋凶避邪。所以历代王朝都在政府机构中设有专门司天的天文机构,有的称为太史局,有时称为钦天监等,作为游牧出身的满清人,对天文有着更深一层的崇拜,加上大清国刚刚入关站住脚,人生地不熟的,也正需要有观看天象的人才。
汤若望历经了两代皇朝的更替,见过世面,自然也知道这官场里的一些奥妙,清军住进北京仅仅两个月,汤若望就巧妙的抓住时机,带着礼物觐见了摄政王多尔衮,一件礼物就是:把原来的《崇祯历书》改名为《依西洋新法历书》,奉献给了新王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高兴地接受了这部历法,很是欣赏汤若望的才华,立即把它改称为《时宪历》,刊刻印刷,颁行天下,不过册面上依然印着"依西洋新法"五个字,就是这部历法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从此成为每年编制历书和各种天文推步的依据,直到今天也是我国编制农历的基础。可也正是这"依西洋新法"五个字,在多年后,几乎要了他的命.
摄政王多尔衮对他能预知天象,通晓物理的本领相当敬佩,发现这个"老外"是当时中国天字第一号的天文学家。于是任命他为钦天监监正,相当于皇家天文馆馆长这么一个职务,钦天监主要是计算历法,选择陵寝这一类与风水相术相关的工作,特别的允许他在天文呈报中可以加上自己的见解,这可不是一般的待遇了。
要说自隋朝以来,中国各封建王朝的钦天监官员都是由回人担任,汤若望作为一个洋人竟然担任起了监正,这可算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洋监正,从此开创了清朝任用耶稣会传教士掌管钦天监的将近二百年之久的传统。其实汤若望更想回归传教这一老本行,对这一个任命,翻来覆去的推辞了七次,都不被朝廷允许。看来汤若望只能再一次地走进紫禁城的大门了。这对他来说到底是福呢还是祸呢?
老太后的洋义父
宣武门天主堂:即所谓"南堂"(左图,它也是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远的天主教堂),这座教堂始建於万历二十八年,万历皇帝把这块地方赏赐给了利玛窦,摄政王多尔衮又转手把这个地方赏赐给了汤若望,一报还一报。翻开《不列颠百科全书》"汤若望"条目中写到:"汤若望遂成为少年皇帝顺治的心腹顾问,尊为长辈。",又是什么原因使这位洋人成了皇上的重要顾问呢?
顺治皇帝登上皇帝宝座时,还不满6岁,毕竟还是个小孩子,国家的军政大事根本就轮不到这位小皇帝来参与,一切都由摄政王做主,可是随着皇上一天天长大,亲政的迫切愿望也在一天天增长,这一幕幕对于汤若望来说,自然是心知肚明了。恰恰就是钦天监监正这个特殊的官职,使得汤若望不但能广泛结交宫内外宗室权贵,而且还能用"上天示警"的预兆,帮助这位还没有亲政的小皇帝。
一天那位擅权专政的多尔衮在外出打猎时不幸落马受伤,汤若望前去探望,他就凭着自己的医学常识,告诉顺治皇帝多尔衮将不久于人世了。这可是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啊!果不其然,多尔衮没过多久就因伤势过重去逝了。于是汤若望充分利用了自己在钦天监的位置,不失时机地为顺治帝选择了亲政日期,因此他得到了顺治帝和皇太后的好感和信任。汤若望还以他的医学知识治好了孝庄太后侄女的病,从此关系就更不一般了,皇太后亲切的称汤若望为"义父",随后顺治帝也就尊他为"玛法"了,
"玛法"是满语,是老爷爷的意思。
洋玛法权利有多大?
顺治帝经常请"玛法"到宫中叙谈。无须太监们的传唤,也免除谨见时的叩跪之礼。从此,汤若望就可以自由的出入紫禁城了,成了皇亲国戚的座上客。顺治皇帝为了表示对汤若望的好感,据说在一天之内就曾经加封汤若望三个头衔。使他从原来的正四品以下就晋升为三品。几年之内又多次加封。直赐到
"光禄大夫",为正一品。这还不算,顺治皇帝还按清廷惯例又加封汤若望的父亲、祖父为通奉大夫,母亲、祖母为二品夫人。还将诰命封书,邮寄到汤若望的家乡,不知这几位德国老人接到这来自东方的诰封文书,是不是也有光宗耀祖的喜悦呢!
尽管当时也有人曾经上书顺治皇帝《辟邪论》,弹劾汤若望。可是顺治皇帝对汤若望非常崇信,自然礼部也就不会受理了。
汤若望的地位在顺治朝可以说达到了极致,据说,顺治帝病危期间,在选谁做皇储的这间关乎国运的大事上,这位汤大人就曾以他的医学知识照直说:"应该选皇三子玄烨"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玄烨出过天花,有了免疫力,阳寿肯定会长。这个玄烨,就是赫赫有名的康熙大帝。受到两代皇帝恩宠的汤若望,还会继续当他的钦天监监正吗?
出过天花的康熙,的确他这一口气就当了六十一年的皇帝。不过康熙皇帝刚登基时,年龄并不大,实际掌权的是以鳌拜为首的辅政大臣。围绕权力展开的斗争就如同紫禁城红墙黄瓦,无处不在,当时担任钦天监监正的这位外国人汤若望也被卷了进来。
那时,顺治皇帝去世才三年,江南徽州府新安卫官生杨光先就来到朝廷诉冤,厉声指出:汤若望不仅在新的历法书上注有"依西洋新法"字样,是对大清国的侮辱外。还有三大罪状,这三大罪状,几乎每条都可以要了他的命,那三条罪状指的是什么事呢?
大难当头:三宗罪
这第一条是:大清王朝是万年江山,可是汤若望只进献二百年的历书,这不是居心不良,妄想缩短大清寿命嘛!第二条是:几年前顺治皇帝的幼子夭折,汤若望所选安葬日期不吉利,造成了顺治帝也早早的去逝,第三条是:历代历ǘ际敲刻?2时100刻,现在改成96刻,一时4刻,擅改法度。这位杨先光最后大声疾呼:
"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要求将汤若望凌迟处死!虽经朝议,但这些官员对历法和天象一窍不通,审来审去,还是个"难以分辨是非"。
最后,在鳌拜的支持下与汤若望有关的一帮人就都被关进了监狱,那一年汤若望正好72岁。这位为清王朝做出特殊贡献的紫禁城的座上客,又是先帝爷的玛法,能躲过这一劫吗?
要命的天象
汤若望被收监后,辅政大臣不免踌躇起来,要杀掉这个名重一时的外国人,又是一个有爵位的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公正,至少应该找出一个能让人比较信服的理由,于是就以汤若望在历书中预测(公元1665年1月16日)发生日食为标准,看看预测是否准确。当时共有3个预测的时间,汤若望预测下午3点26分发生日食,杨先光预测是下午3点10分发生日食,按照回算预测是下午2点50发生日食,为了验证到底是谁对谁错,北京城里几乎所有的达官贵人、准备亲眼见识一下几种历法的准确程度。如果这一次汤若望不能证明自己的预测正确,那即使别的罪名不能成立,他也是将被处死!
2点50到了,3点10分到了,太阳依旧圆圆的挂在天上,然而就在离汤若望推算的时间还有五分钟的时候,报时官就大声宣布:"汤若望预测的时间到了!"可想而知汤若望的生机眼看就要被一个肮脏的交易活生生的葬送。汤若望必死无疑了。可世界上总有一些"奇迹"发生,就在报时官大声宣布的同时,天空中出现了日食的阴影,是真的发生日食了!据说现场充满了一片赞叹、惊奇和欢呼声。这场"赌测日影"的奇迹会让汤若望死里逃生吗?
年幼的康熙皇帝目睹了这场争斗。他后来回忆说:"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参劾,几至大辟。杨光先、汤若望于午站外九卿前当面赌测日影,奈九卿中无一知其法者。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就这样,为了"断人之是非",康熙开始努力学习科学。康熙皇帝的一生对数理化和西方科学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忱,看来是来自于幼年经历的那场"赌测日影"了。
命运的阴影
尽管是汤若望的预测,歪打正着,三个月后,辅政四大臣集合朝臣200余人继续审议这一案,最后廷议的结果仍然是汤若望和钦天监的7位官员被判为死刑,谁曾想到,就在这一决定刚刚通过的时候,北京突然发生了大地震,故宫摇撼,房屋倒塌,宣武大教堂顶上的十字架震落,地面上狂风大作,灰尘漫天,京城一片昏暗,地震持续了三天。人皆露宿。辅政大臣们惊恐万分,鳌拜等人也认为这是老天在发怒。只好向孝庄太皇太后请示。请太皇太后决定这件事如何处理。
据说,孝庄太后见奏章上要将自己的义父肢解,不禁怒从心起,将奏章扔在了地上,说到:汤若望对大清是有贡献的"汤若望向为先帝所信任,礼待极隆,尔等欲置之死地,"不是太过分了吗?
十几天后,汤若望被无罪释放,但钦天监的职务被免除,钦天监中的其他五位官员仍然被斩首。康熙五年1666年8月15日,饱受惊吓得汤若望与世长辞,享年
74岁。又过了三年,汤若望得到彻底昭雪,恢复"通玄教师"之名,1669年12月8日,康熙帝赐地重新埋葬汤若望,御赐祭文一篇,镌刻在汤若望墓碑的反面,从"鞠躬尽瘁,恤死报勤,国之盛典"等用词上,足以见中国一代明君对这位来自万里之遥、莱茵河畔的德国传教士高度的评价和认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