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becca 发表于 2008-3-19 00:49:42

美国“常青藤盟校”的女校长们:撑起名校半壁江山(图)

稍微对美国大学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常青藤盟校”就是美国顶尖大学的代名词。但大概也有不少人并不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在8所“常青藤盟校”中,先后有5位女校长,而现在其中四所学校的校长都是女性,占了半壁江山。那么谁是“常青藤盟校”中的第一位女校长?为什么美国会有如此多的大学女校长?

  朱迪·罗丹:

  “常青藤盟校”首位女校长

  要谈美国“常青藤盟校”的女校长,首先要提到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历史上的第七任校长、也是该校历史上和“常青藤盟校”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校长朱迪·罗丹(Judith
Rodin)。需要说明的是,宾大建校最早可以追溯到1740年,然而在1930年之前,宾大是由教务长(provost)来管理的,并没有校长的设置。直到1930年,宾大才开始有了第一任校长。

  朱迪·罗丹1944年生于费城,即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所在地。她1966年本科毕业于宾大,1970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在纽约大学任教两年后,于1973年进入耶鲁大学,1989年开始担任心理学系的系主任,1991年担任耶鲁大学研究生院院长,1992到1994年担任耶鲁大学的教务长。在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美国的大学里,教务长完全不同于国内的“教务处处长”,也不同于国内少数大学所设置的“教务长”职位,而是学术上的最高管理者,管理着各学院的院长、系主任,是仅次于大学校长的一个高级职位,其地位要高于副校长。

  罗丹1994年被宾大校长招聘委员会选任为宾大校长,当她走马上任的时候,刚好年满50岁。我在宾大留学期间,罗丹还是校长。我还记得她出席过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举行的毕业晚会,会议开始前她还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赞扬了优秀的中国学生和学者为宾大所作出的贡献。会下她与大家亲切交谈,合影留念,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罗丹的任期内,宾夕法尼亚大学有了迅猛的发展,不仅使这座美国古老的大学平添了很多新的大楼,更主要体现在新兴了许多的交叉学科;学校为费城特别是西费城地区的教育作出了贡献;学校的捐赠基金增长了三倍等等。人们可以眼见的宾大的进步是,从她初任校长时的大学排名第16位,到她离任时宾大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的大学排名已经提高到了全美第4位。

  罗丹曾是美国薪水最高的大学校长,在2004年,她的薪酬高达98万余美元。2004年卸任后,因为对宾大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罗丹被授予荣誉校长称号。卸任至今,她一直担任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总裁。  http://edu.chinanews.cn/edu/kong/news/2008/03-18/U30P4T8D1195137F107DT20080318140326.jpg

  2007年5月3日,“常青藤盟校”的新老共五位女校长德鲁·福斯特(中)、鲁斯·西蒙斯(左一)、雪莉·提尔曼(左二)、艾美·古特曼(右二)和朱迪·罗丹(右一)齐聚位于哈佛大学,共同探讨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以及变化中的女性角色问题。

  鲁斯·西蒙斯:

  “常青藤盟校”首位黑人女校长

  鲁斯·西蒙斯(Ruth Simmons)是一位非裔美国人,1945年出生于得克萨斯州。是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的第18任校长,也是“常青藤盟校”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女校长。

  西蒙斯1967年毕业于新奥尔良的迪拉德大学(Dillard
University),1970年和1973年,在哈佛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83至1990年间,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并担任院长。1995年,西蒙斯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担任顶尖大学校长的非裔美国人,她先是任史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美国著名的文理学院,也是女子学院)的校长,后于2001年成为布朗大学的校长。这一年她56岁。

  在西蒙斯担任史密斯学院校长期间,学院有很大的发展,仅捐赠基金一项,就由几年前的4.5亿美元,增至9亿美元。在女子学院中,史密斯学院首先开创了工程学课程,还为本科生提供了有薪水的实习机会。2001年,西蒙斯曾经被《时代》周刊提名为美国最出色的大学校长。到任布朗大学后,她提出了一个耗资14亿美元的宏大计划,目的是要提高学术竞争力,加强专业建设。在布朗大学,西蒙斯受到了师生的拥戴。据2007年布朗大学的校报调查,高达80%的布朗本科生都支持西蒙斯。

  当2006年哈佛大学劳伦斯·萨默斯宣布辞职后,西蒙斯一度被认为是继任的热门人选,就连《纽约时报》都把她列入候选人之列,但她宣称自己无意出任哈佛大学的校长,这才平息了人们的种种猜测和期待。

  雪莉·提尔曼: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上的首任女校长

  雪莉·提尔曼(Shirley
Tilghman)原籍加拿大,1946年出生于多伦多。1968年毕业于加拿大的女王大学,后在西部非洲教了两年中学。后来在美国费城的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获得了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提尔曼曾经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过教授。不过在1986年,提尔曼进入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工作。2001年,她成为了普林斯顿大学历史上的第19任校长,也是该校历史上的首位女校长。那一年她55岁。

  除了在自己的学科研究领域内闻名遐迩之外,她还表现在积极倡导并支持青年女科学家早日成才。提尔曼在上任后的用人问题上,被人指责说有性别歧视——重视女性、轻视男性,这曾引起了广泛争议。支持提尔曼的人说,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因为提尔曼任命的人中60%为男性,而另一派则说,提尔曼任命担任重要职位的大部分高级人员都是女性,这些职位包括了普林斯顿大学教务长、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院长、工程与实用科学学院院长、本科生招生办主任等。而有意思的是,在提尔曼任命的这些女性官员中,包括时任教务长、后来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的艾美·古特曼,也包括时任工程与实用科学学院院长、2006年成为哈维·穆德学院(Harvery
Mudd College)校长的玛丽亚·克拉维。

  无论人们如何评论提尔曼的用人方针,对她领导普林斯顿大学的才能,人们并没有疑问。在提尔曼领导普林斯顿大学至今的8年中,该校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的大学排名中,始终高居榜首,逼使哈佛、耶鲁等轮番屈居次位。仅此一条,说提尔曼是当之无愧的校长,当不会有错。

  艾美·古特曼:

  美国首位接任女校长职位的女校长

  宾夕法尼亚大学在罗丹担任校长时,创造了第一位“常青藤盟校”女校长的纪录。在罗丹卸任后,又创造了一个纪录:罗丹的继任者依然是一位女性。2004年,艾美·古特曼(Amy
Gutmann)成为宾大的第二位女校长。

  古特曼1949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197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拉德克利夫学院(Radcliffe
College),次年获得英国经济学院硕士学位,1976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长期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87年晋升教授。1997~1998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学术顾问,2001~2004年任普林斯顿大学的教务长,在此期间还担任美国政治与法律哲学协会的主席。

  2004年,古特曼被宾大校长招聘委员会遴选为校长,时年55岁。她上任伊始,就在就职典礼上提出了一个发展宾大的宏伟计划《宾大合约》(Penn
Compact),目的是不仅要使宾大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教学、科研和专业实践方面的领袖,也要使宾大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方面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该合约围绕着三个中心目标展开:不断吸引最优秀的学生而不考虑其经济背景;选聘和留任各学科最好的教师队伍;加大宾大在费城地区、美国和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影响力。后来,她还提出了《宾大联结》(Penn
Connects)的计划,极力扩张宾大的主校园区,该计划试图要激发费城地区的经济、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力。

  几年来,古特曼一直是全美高校“按需获得助学金”(即只要需要就应该获得助学金)的倡导者。宾大是全美最早提出“家庭年收入在6万美元以下者,学校给予资助而不是让学生贷款”的大学之一。最近古特曼又率先提出,从2008年9月开始,家庭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下者,都可以接受整套的资助计划,而到了2009年,所有学生,不论家庭收入几何,都可以享受到此项资助计划。

  德鲁·福斯特:

  哈佛历史上的首位女校长

  德鲁·福斯特(Drew Faust)1947年出生于弗吉尼亚。1968年毕业于布莱恩·摩尔学院(Bryn Mawr
College,位于宾夕法尼亚州),1971年和1975年分别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在宾大工作了25年。1984年成为教授。1996~2000年期间,曾担任美国文明系的系主任。2001年1月起,到哈佛大学创办拉德克利夫高级研究院,并任首任院长。

  2007年,在福斯特60岁的时候,她被遴选为哈佛大学的校长,从此成为哈佛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校长,也是哈佛自1672年以来,第一位没有获得过哈佛大学本科或是研究生学位的哈佛校长。在刚刚获得任命的新闻发布会上,她说,“我希望对我的任命,可以成为机会开放的一个象征,而这哪怕是在上一代人那里也是无法想象的。”接着,她又说道,“我不是哈佛的女校长,我是哈佛的校长。”

  在2007年10月12日她的就职典礼上,福斯特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就职演说《放飞我们最富挑战性的想象力》。她说,“一所大学关乎学问,影响终生的学问,将传统传承千年的学问,创造未来的学问。”

  “常青藤盟校”女校长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常青藤盟校”的女校长之所以成为校长,不是偶然的。她们都是优秀的专家、出色的管理者。通过对她们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她们有一些最基本的共同特点。

  第一,高学历。她们要么是在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继而攻读博士学位,要么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或者是在短期工作后攻读博士学位,而且全都拿到了博士学位。值得注意的是她们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分别是在1970到1975年间。即便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像她们这样的女性,在二十七八岁时获得博士学位,也应该属于时代的佼佼者。也就是说,在她们的青年时期,她们已经显示了对学习的渴望和非凡的智慧。

  第二,潜心学术研究。她们全部都是博士毕业后即在高校任教,显示了她们对学术的热爱和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志向。之后长期在大学工作,她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三,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在教学、科研的同时,她们也一直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一步一步从学科带头人到院系领导人再到最高的学术管理者教务长,逐渐显露出了出众的管理才能。

  第四,成就突出,不负众望。除了福斯特就任不到一年而外,其她的女校长虽然领导风格各异,但成绩突出则是公认的。值得注意的是,她们分别是在50至60岁被遴选为大学校长的。50至60岁,可以说是一个人思想最为成熟、人生经历达到顶峰的时期。在这样的人生阶段,一个人能够做出什么样的成绩,也是不难想见的。

  美国社会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为女性和少数族裔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的平台。就学术界而言,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到了大学的各级领导岗位上。我再举一些例子吧:

  2004年8月26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宣布,任命53岁、时任耶鲁大学教务长的苏珊·霍克菲尔德(Susan
Hockfield)为该校第16任校长。

  2007年5月7日,美国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宣布,任命60岁的天体物理学家弗朗斯·考尔多瓦(France
Cordova)博士为该校校长,同年7月16日上任。

  2008年1月29日,纽约州的巴纳德学院(Barnard
College)宣布,任命年仅44岁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黛博拉·斯巴(Debora L.
Spar)为该校第11任校长。新校长7月1日走马上任。

  2008年3月4日,哈佛大学宣布,任命55岁的科学史教授伊芙琳·哈蒙德(Evelynn
Hammonds)为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是哈佛的最重要的主体——本科生学院)的院长,6月1日上任。这是哈佛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女院长。

  2008年3月10日,美国唯一一所以女性名字命名的玛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Mary
Washington)宣布,这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州立女子学校将首次任命一位女校长。60岁的朱迪·汉普勒(Judy G.
Hample)博士,将于今年7月1日履新,成为该校历史上的第8任校长。

  由此反观中国的大学,令人感慨的地方有两点。

  一是中国的大学女校长实在是凤毛麟角。在我国,具有博士头衔的女教授、女专家学者不在少数。在高校领导人中,一般也比较注意选拔或是选配女领导人。但可惜的是,高校依然鲜见出色的女性领导者。

  二是我国对“男60、女55”退休年龄的一刀切实在是匪夷所思。在美国,有许多年龄远在60岁之上的教授,因为美国大学一般没有教授退休年龄的限制,所以,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就可以在教学、科研的岗位上干到自己不愿干为止。每当我看到他们甚至都70多岁了,还依然精神矍铄、乐此不疲地工作着,快乐地走在校园中,就不能不感慨万千。50到6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是成熟的,对学者而言更是如此。同时,我认为,社会应该更加注意“男60、女55”这条硬杠杠所带给人的心理变化。当60和55岁分别成为人的心理极限时,一般而言,人们会在心理上提前作好准备,也就是说,男性大概在55岁、女性在50岁的时候(说不定更早),他们在心理上就“已经退休”了。这无形中所造成的损失,就更难以衡量了。

  我们同样期待,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在高等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国“常青藤盟校”的女校长们:撑起名校半壁江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