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9933 发表于 2008-4-22 21:03:52

潜规则的流行与大学精神的沦陷

2008-3-10 00:17 发表

  《中国青年报》9月5日发表报道:《未进校门先找关系 “85后”大学新生摸潜规则》,披露了当前大学新生的一个新的动态:借助人脉关系,力图尽快适应潜规则并从中受益;而《新商报》9月11日则爆出《新生为进学生会请客 学生会副主席3天吃请12顿》的新闻;同一天的《中国青年报》又发表了《研一新生抢导师大战送礼请吃饭招数迭出》的报道。几篇报道从一个新的角度反映出当今高校的一个侧面,值得注意。

  为什么新生及其家长要未进校门先找关系,要千方百计了解潜规则?我想,首先是高校里面存在着种种潜规则。“关系”比真才实学重要,比诚实守信重要。潜规则的威力早已超过了“明规则”。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学生和家长热衷于此道。其次,是社会上流行的潜规则对学生及其家长的深刻影响,使他们相信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潜规则,大学也不例外。不幸的是,他们的猜测是准确的。

  不少新生都想入学后进入团委或学生会。有的家长还亲自到校为孩子“铺路”、“打点”。这类学生组织本来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大家看重的当然不是这一点,而是学生干部在考研、就业、入党、考公务员甚至评奖助学金等方面的“实惠”。所以才会出现学生会的一位现任副主席3天被请吃12顿的怪事。

  至于研一新生为抢导师招数迭出,或登门拜访表示决心,或摸清情况投其所好,或先去听课留下印象,好像还是为了学习,“投师不名,学艺不高”嘛。但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研究生目前看重于导师的,并非仅仅是学问高低,倒是导师的人脉、关系及其能否报批项目争取经费的能力。因为跟上这样的导师,不仅学习期间可能会有一些收入,一般来说,就业更不会成为问题。

  我们经常批评我们的学生是书呆子、是“装知识的容器”,批评他们缺乏社会知识,没有沟通能力,但是现在,这些学生的表现令我们不得不刮目相看。那位被请吃的学生会副主席小刘说:“当年,自己进学生会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兴趣;现在,学生们进学生会是为了攒人脉、得机会。真不知道大学生这算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这事儿还好像真的难下断语。但在我看来,在表面的“进步”下面,掩盖的是社会不良风气对高校、对大学生的侵染。试想,在一个潜规则盛行的高校里,师生们能潜心治学吗?热衷于掌握运用潜规则以谋取私利的学生,能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吗?而这样的高校又能形成怎样的“大学精神”?

  大学固然不应该再成为“象牙之塔”,但必须成为学术文化的殿堂,成为人文精神的高地。这样的大学,才能服务社会并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社会。可是,现在的大学有多少能发挥这样的作用?这是值得大学的管理者们深思的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潜规则的流行与大学精神的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