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nfei 发表于 2008-6-8 06:05:52

史海:胆怯还是避嫌?谈林彪不入朝的真正原因

  1950年6月,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刚刚八个月,朝鲜战争突然爆发。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跨过鸭绿江,与全世界最强大的敌人美国军队作战。年轻的共和国军队出人意料的把强大的美国军队赶到了战争开始的那个地方,并用自己的实力,迫使号称从来没有输过一场战争的美国人不得不与一个平等的对手签下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的结局是全世界都没有预料到的,这场战争中,中国 民志愿军统帅彭德怀元帅再一次为年轻的共和国立下了丰功伟绩。

  现在这场战争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中国虽然赢得了战争,但战争幕后的许多事仍然是当今许多热爱历史的人热议的话题。尤其是中国方面统兵主帅的人选几经变化,最后为什么是彭德怀而不是最合适的人林彪,这一过程扑朔迷离,也是争议最大的。对于顺理成章的林彪为何没有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最高指挥官,现在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林彪惧怕美国的实力,认为这是一场没有胜算的战争,也是中国绝不应该介入的战争,所以拒绝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一职,使得这一看上去无法完成的艰巨而又费力不讨好的任务最终落在了彭德怀元帅身上;第二种说法是毛泽东出于制约林彪和彭德怀二人的目的,选中了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一职。并通过这一任命达到了解除彭、林二人兵权的目的。甚至还有人把这一过程与中国古代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典故联系起来,说毛泽东导演了一出现代版的“杯酒释兵权”的戏剧。最近几年来,后一种解释似乎更富有戏剧性,也更让人津津乐道。

  对于这个问题,本人比较赞同第一种说法,现试着将本人的看法作出以下分析,供各位参考。为了叙述方便,我把第一种说法简称为“拒绝说”;把第二种说法简称为“制约说”。

  一、毛泽东决策“抗美援朝”和东北边防军成立的历史背景

  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向南朝鲜发起突然进攻。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美国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对韩国予以海空军支援”,武装干涉的朝鲜内政。27日,杜鲁门总统又发表声明,宣布美国政府决定以武力阻止中国政府解放台湾。7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非法决议,以美国军队为主组成所谓“联合国军”扩大侵略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就这场发生在家门口的战争连续召开了很多次会议研究战局发展的可能趋势。毛泽东的想法是,既然美国已经决定全面介入对朝鲜北方作战,凭北朝鲜那点军事力量是绝难取得最后胜利的,而且美国已经明确宣布以中国为敌,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美国军队打到中朝边境而中国不予以坚决反击,那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从此不会安宁。所以毛泽东主张立即组织“东北边防军”尽早作出应对措施。

  从已经公开的许多资料来看,在讨论对朝鲜方向作战行动的会议上,中央大多数领导人出于国家休养生息和中美两国国力相差悬殊的原因,均不同意在朝鲜与美国作战。由于紧挨朝鲜的东北是林彪长期经营的地方,在会前会后毛泽东绝对少不得征求林彪的意见。出乎毛泽东预料的是,这位由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爱将,这一次没有站在自己一边,而是与大多数人一样也表示了反对意见。从林彪的性格、作战指挥风格和中美两国经济军事两方面实力上巨大的差距来看,林彪的反对是有道理的。因为对于国力如此贫弱的中国来说,一旦与美国开战,要想打赢这场战争似乎完全没有可能性。从林彪一贯谨慎的作战指挥风格来说,象这样没有把握的战争也绝对不应该介入。但作为一个刚刚在全中国取得政权的政治家毛泽东来说,他考虑的问题已经不是能不能打赢这场战争,而是整个国家今后的处境。在毛泽东的心目中,这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所以在大多数人反对的情况下毛泽东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为了未雨绸缪,在毛泽东的坚持下,中共中央于7月13日作出决定,抽调驻扎在中南地区的实力强大的四野第十三兵团第
38、39、40三个军立刻北返,会同留守东北的第42军及炮兵第1、2、8三个师共22.5万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同时决定,一旦美国将战争引向中国边境,中国政府将予以坚决反击。

  由于林彪反对在朝鲜用兵,毛泽东不得不考虑启用其手上的另一位战功卓著的战将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公开发布了任命令。毛泽东为粟裕配备的副手是资历远高于粟裕并长期在林彪的四野部队工作,目前已经担任海军司令员的肖劲光。对于粟裕这位资历甚浅,而且从未在四野部队工作过,也从未有过在东北寒冷地带指挥作战经历的人来说,出任志愿军司令员也确实不太适合。粟裕拒绝出任这一职务可以有很多的正当理由,但身体不好是最为冠冕堂皇的理由,所以粟裕挽拒了这一任命。粟裕不能赴任,东北军情甚紧,情急之下只好由当时主政东北的高岗临时担任这一职务。

  二、与美军作战,毛泽东别无选择

  在中央多次讨论入朝作战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统兵大将成了最难的难题。林彪反对入朝作战,他肯定不再适合担任这一任务,粟裕也“因病”不能就职,临时安排的代理东北边防军司令员的高岗只是个文职人员,绝对不能胜任,其他人都没有能力担任这一重任。这时毛泽东才想到了远在西北的彭德怀。彭德怀与林彪一样,也是中共名将队伍中一位战功卓著的将帅之才,但彭德怀的性格与林彪最大的不同是,彭德怀不仅从不计较个人名誉,而且敢于在最困难的情况下挑起最艰难的重担。毛泽东曾经因此而作“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诗句予以高度称赞。这一次毛泽东没有看错人,彭德怀到京后参加讨论入朝作战问题时,对毛泽东入朝作战的意见给予了坚决支持。这样以来,出任入朝作战的统兵大将就非彭德怀莫属了。

  其实林彪从未被明确任命担入朝作战的最高指挥员一职,但为什么又有林彪拒绝出任这一职务的说法透露出来呢?彭德怀赴京时带了大量西北地区经济建设方面资料,这一方面可以说明彭德怀事先并不知道中央通知他来京的真正目的。另一方面毛泽东也对这一任命是否会获得彭德怀的同意心中无底,而要征求意见以后才能决定是否任命。彭德怀到京后,立即被通知参加了讨论入朝作战的会议。彭德怀也与大家一样,认为由林彪担任这一职务最为合适,毛泽东在会议上把林彪以有病为名推脱这一职务的情况告诉了大家。作为毛泽东当时的心情,与美国作战也是他从未经历过的一场空前艰难而又复杂的战争,要想赢下来是显然非常不容易的。而且对于这一场战争,毛泽东在党内面临的反对意见太多。毛泽东只有一个选择,这就是选最合适、能力最强的人担任最高指挥员。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尽量打赢这场战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怎么还会想到去用心机制约林彪和彭德怀二人呢?林彪和彭德怀也都是聪明绝顶的人,万一识破了毛泽东的这一心思,在作战过程中受了影响而把战争打糟了,最不下不了台的不是别人,恰恰是毛泽东本人。象毛泽东这样有哲学头脑的人会想不到这一点吗?

  另一方面,如果毛泽东一开始有利用抗美援朝战争来制约彭德怀和林彪二人的目的,那他就没有必要在林彪和粟裕二人拒绝出任志愿军最高指挥官时又任命了一位文官高岗来代司令员,完全可以直接任命彭德怀了事。从任命粟裕不成又任命高岗一这过程来看,显然是毛泽东在一时无人可用百般无奈时的临时措施。这说明那个时候的毛泽东在选择统兵大将这一问题上确实非常为难了,完全没有“制约说”存在的事实根据。

  三、林彪拒绝出任入朝作战最高指挥员有其性格和政治上的双重原因。

  纵观林彪在东北指挥作战的三年时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算计精到,从不打无把握之仗。林彪在东北的仗虽然打得好,战役头脑也不错,但林彪作战最大的弱点就是过分谨慎,缺乏远大的战略目光。可以举出以下三个例子。

  第一,1948年的时候,林彪手上已经拥有一百万装备精良的部队,而东北国民党军队只有五十多万,力量对比是二比一。但他还是顾忌长春十万国军而不敢直下锦州。

  第二,在坐拥百万大军的条件下,面对孤悬于东北腹地的国民党长春十万守军,因顾虑太多屡屡打不下来。致使困守孤城长春的十万敌人长期牵制着东北解放军百万大军。

  第三、当林彪在毛泽东的多次催促下不得不南下锦州作战后,又因葫芦岛国民党军增兵四个师而顾虑重重,想重返后方打长春。反观彭德怀和粟裕二人在解放战争中的作战经历,哪一次战役的胜利都是在敌强我弱,系千均于一发的惊险之中取得的,这些仗放到林彪那里是绝对不敢打的。由于林彪有这样的性格,对于与美国军队作战这样看上去绝对没有取胜的把握的战争,拒绝出任最高指挥官正是其性格的必然反映。另外从当时中国的国力水平来看,反对与美国开战者也不是他一个人,而是大多数人都反对,林彪不是少数,不用担负原则和道义上的责任,这是林彪敢于反对毛泽东出兵朝鲜并拒绝出任入朝作战最高指挥官的政治因素。

  四、1950年的林彪与彭德怀没有与中央叫板的条件与动机

  在许多赞同“制约说”的人分析林彪之所以没有担任志愿军总司令的文章中,总喜欢把林彪比作韩信,说毛泽东是一个精通古代用兵和统御将帅之道的伟人,在全国解放后,象彭德怀、林彪这些拥兵数十万,长期经营一方的统兵将领似乎成了毛泽东的一块心病,必须除之而后快,最起码也得削去其兵权。所以毛泽东用了“制约说”这一方法。但稍稍用心去分析一下,其实所谓“制约说”这一说法分析非常肤浅,纯粹是猜测臆断牵强附会之说。我的道理有六条。

  首先、毛泽东的政治头脑和驾驭人才的手段层次高这一点都不假,但1950年时的林彪即使想当韩信也早已失去了机会。朝鲜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950年
6月25日。这个时候林彪指挥的四野部队已经完成了所有作战任务,连海南岛战役也于1950年4底结束,四野绝大部分部队正一字长蛇阵似地散布在豫、鄂、湘、桂、粤、琼五省区帮助地方搞剿匪和土地改革,东北只有不到30万留守部队,而且这时东北的最高领导人已经是担任了国家副主席,职位远高于林彪的高岗,林彪已经失去了对东北的管理权;

  其次、在中南地区四野部队控制范围内驻兵最多,也是最重要城市广州,中央已经任命了叶剑英担任最高军政领导人。整个广东、广西、海南党政军大权都归其一人之手。这时的林彪也已进入北京,手上没有了兵权。

  第三、即使让林彪担任入朝作战最高统帅,手上有了几十万部队,但一支离开祖国,失去后方的军队能有什么兴风作浪的能耐吗?如果林彪能够在朝鲜兴风作浪,任何统兵大将在朝鲜都有可能兴风作浪。

  第四,远在西北的彭德怀虽然手上有四个兵团五十多万部队,但这些部队分散于西北的陕、甘、宁、青、疆广大地区,甚至还有少量部队到了西藏阿里,根本没有很快集中起来作乱的可能性。而且整个西北战事也已结束,按解放初期共产党中央的内部政策,战争结束后,部队的调动都有很严格规定的。也就是说,彭德怀也已经失去了直接调动部队的权力。

  第五、西北四个兵团中的十九兵团和二十兵团原本是华北军区聂荣臻的部队,49年才划归彭德怀统辖,不是彭德怀的基本力量,就战斗力和人数来说,由华北地区发展起来的十九、二十两兵团比西北贫困地区发展起来的彭德怀原有第一、第二兵团要强得多,即使彭德怀想用这些部队作乱也不可能完全听他指挥。

  第六,说毛泽东怕林彪当韩信,这话也有些根据,但那是在1948年的事。那时的林彪确实有这个条件,据说那时也有国民党要人在林彪面前游说过这个意思。1948年的林彪手上有一百万精锐部队,其部队总数占解放军所有部队的三分之一强。拥有东北丰富的资源和整个东北的控制权。而且东北远离中央紧靠苏联,林彪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 又有一定的交情。如果那时林彪有当韩信的想法,确实会给华北的党中央造成很大的麻烦。但1950年时的林彪已经失去了这个时机,1948年毛泽东不怕林彪当韩信,1950年毛泽东还会怕手上没有一兵一卒的林彪当韩信吗?这岂不是笑话?

  所以说,毛泽东任命彭德怀为入朝作战最高统帅,这肯定是在最合适担任这一职务的林彪拒绝、粟裕又“有病”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基本没有“制约说”成立的可能性。

  五、林彪与东北边防军的成立

  在“制约说”中还有一个观点,就是林彪对东北边防军成立和领导配备作了很多工作。说这就是他准备接受入朝作战最高统帅的证据。

  朝鲜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950年6月25日,东北边防军宣布成立的时间是7月13日。美军仁川登陆是在1950年9月15日。在北朝鲜军队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下,美韩联军已经被压缩在朝鲜半岛最南端大海边上的大丘一隅,朝鲜军队似乎已经胜利在望。在东北边防军成立到美军仁川登陆整整两个月时间内,东北边防军的任务仅仅只是看守边境安全,参战的目的并不明显目。作为非常聪明的林彪来说介入东北边防军的组建工作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林彪心里肯定明白,虽然自己明确反对入朝作战,但万一朝鲜战况恶化,中央决定入朝参战,由自己担任入朝作战最高统帅明显是最合理的事。如果毛泽东执意要自己担任入朝作战最高统帅,林彪也只能赴任,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这在种情况下,对自己非常熟悉的部队领导班子作适当调整,以便万一推脱不掉也好对今后的作战创造更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从表面上看,朝鲜的战事已经胜利在望,即使要变坏,也不一定就会坏到不可收拾的程度,作为仍然兼任着四野司令员,并且是在毛泽东多年栽培下成长起来的林彪来说,为“东北边防军”的成立和班子配备做一点工作本是份内的事,所以林彪在东北边防军成立过程中做了一点工作并不说明他就是在坚定地为自己入朝作战做准备。

  六、林彪的拒绝深深的伤害了毛泽东

  说到林彪在东北作战过程中功劳比较大这一问题时,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稍微细心的人通过分析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的都是国军精锐,总数在五六十万左右。而且辽沈战役前解放军并未对国军有重大的歼灭性打击,国民党军总数仍然有近六十万。但林彪的部队为何在1946年底受到国民党军沉重打击后退到北满两年之内发展那么快?尤其是那么多的先进重武器装备是从哪里来的?东北解放军迅速发展壮大的功劳究竟应该归功于什么?是归功于林彪作战有功还是应该归功于东北这个有利的地域环境呢?如果不应该完全归功于林彪作战有功,那1950年的林彪对毛泽东的感激之情就更大了,因为是毛泽东把他放在东北这个“好码头”成就了他的名声,所以林彪完全没有居功自敖的本钱。林彪是在毛泽东一手栽培下成长起来的,不仅毛泽东在林彪心目中有充分的震撼力,而且林彪对毛泽东也应该存有十二分的感激,不可能出现尾大不掉的现象。林彪拒绝出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一职确实使毛泽东非常伤心。

  抗美援朝战争后,毛泽东对林彪的“重用”也并不象“制约说”分析的那样好。从抗美援朝后林彪就一直不被重用。1950年后的林彪在中央仅仅担任一个中央军委副主席的空衔在家养病,没有其他职务。而这个军委副主席是解放军内所有有元帅这个军衔和资历的高级将领都有的职务。其他有这一级资历的人除了有军委副主席这个职务外,都兼有其他重要实职。比如朱德担任国家副主席(后担任人大委员长)、彭德怀从朝鲜回来后就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刘伯承担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罗荣桓任总政治部主任、贺龙担任西南军区司令员,1954年9月奉调进京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陈毅担任华东军区司令员,
1954年奉调进京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徐向前虽然身体一直不好,但仍然在1954年前担任建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任总参谋长一职;聂荣臻自
1950年起,一直担任代总参谋长替身体不好的徐向前主持总参的工作,并于1954年起接任总参谋长一职,1956年又转任国务院副总理负责国防科技工作。叶剑英担任华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4年11月奉调进京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甚至是同样拒绝了志愿军司令员一职的粟裕也在
1950年后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并在1956年接替聂荣臻担任了总参谋长一职。只有这个林彪真正是在家养病,而且一养就是8年。这能说是毛泽东仍然在重用他吗?只是在1959年庐山会议时毛泽东要用林彪这个根棍子打击彭德怀,才在会议开到一半时临时把林彪从北京招来庐山。因林彪在打击彭德怀这一事件上立了功,庐山会议后林彪才接任国防部长一职。

  综合以上六点完全可以说明,在当时的情况下,由林彪出任入朝作战最高统帅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林彪出于自己个人名誉的考虑,出于对美军的惧怕,以身体不好为由拒绝出任这一职务的推论应该是成立的。也就是说“拒绝说”是成立的;而“制约说”是不对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史海:胆怯还是避嫌?谈林彪不入朝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