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renz 发表于 2008-6-25 09:30:14

艺术的时空之旅:大与小(上篇)(组图)

http://img.secretchina.com/dat/media/22/2008/06/24/20080624194557880.jpg
《莱维家宴》,委罗内赛作於1573 年,555x1280
厘米,威尼斯学院画廊。意大利画派从来没有忘记他们大型湿壁画的传统,16世纪的威尼斯人开始用巨大的布面油画来宣泄他们心中对艺术的无限激情。委罗内赛的这幅代表作《莱维家宴》描述了《圣经》中耶酥揭穿犹大伪善面目的「最後的晚餐」的情景。对於这个题材其他画家都会用严谨的笔触,悲愤的基调作画,但是委罗内赛却饰以大量恢宏的场景。全画高约5米半,长度将近13米,气势辉煌雄大,这幅油画和他的另一幅《喀纳婚宴》号称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古典油画。

表现出巨大景观的作品往往都很打眼。的确如此,一幅大画是很有气势的。试将一幅70x100厘米的普通幅面作品和一幅700x1000厘米的巨作放在一起展出,如果技艺水平相当,题材类似,更多的人还是倾向於欣赏大的,这很自然。当然能画好巨幅作品本身就体现艺术家的水平,因为要画好大画往往需要比画普通幅面的作品掌握更多的宏观技巧,绘制过程中对作者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更大,对於大形体和大效果的把握则更需水平。

可是同时,也有人喜欢画小幅作品。在很小的作品中表现极其精细的内容并运用类似微雕着色的技巧。其技艺之精可以说画作就是极其精细的工艺品了。这些准确至极的作品耗费不多的资源却叫人叹为观止。荷兰小画派就是这个类型的代表。
http://img.secretchina.com/dat/media/22/2008/06/24/20080624194557873.jpg
荷兰小画派画家吉拉尔•杜於1660年到1665年之间所作的小型道德寓意画《吹号人》。油画画在木板上,只有38x29厘米的幅面,一本书的大小,但画中的远近人物丶环境丶甚至衬布的纹理都极其细腻的用画笔表现出来了。在技法上堪称精品中的精品。此作针对当时社会吃喝风气严重的时弊,以描绘吹号为象徵的手法隐喻了宗教中所说的「最後审判的号角已吹响」,呼吁人们重拾谦虚谨慎丶远离贪欲丶敬天奉神的传统美德。此作现藏於卢浮宫。

对於在博物馆或画廊里走马观花的人来说,较大型的展品或许特别令人欢迎。但是也并不一定。有时,一幅两米多高的画不一定有一幅一米多高的受欢迎。因为这也取决於展出位置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有时,对於特别大的作品,人们难以将目光一次投满整幅画面,也就出现常说的一眼看不全丶看得累等情况。反之,一幅平均一两米的作品,不是太小也不是太大,人们可以一眼看全,思想抓住画面内容的重心也较容易。这样的话,有许多人还是特别喜爱中型的作品。

当然,从绘画的角度来看,画画可不是比谁的画布更大或更小,否则那就太好笑了。技艺高超的艺术家无论画幅大小都能画出杰作;技艺不够的画再大或再小的画也还是不好,反而浪费资源。从绘画的具体过程来看,中型的作品较易於展开各种技法,同时作品完成後在运输丶装裱丶收藏等方面也是比较便利的。

有些分块绘画融会在一起烘托出一个整体的大效果,尤其是一些棚顶壁画,如果每一块都单独成画,则应该给每一小块的边缘加上边框装饰,否则就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大的范围得有连续规则并有一定变化的方丶圆或弧形以规范每一部份的自由绘画内容,以便於在更大整体上形成一定的次序感,从而达到正和美的效果。
http://img.secretchina.com/dat/media/22/2008/06/24/20080624194557812.jpg
卢浮宫阿波罗展廊

天棚和墙壁上的各类金色画框在整个展廊范围形成连续规则并有一定变化的正丶圆丶弧形装饰,规范着每一部分的自由绘画内容,在整个展廊形成了具有次序感的变化之美。

而对於那些分块组合成一幅大画,而每一小块从美学上看不适合单独成立的,可以依靠内容而定是否予以画面中的装饰或分离。(注:严格区分於当代某些现代派画家不顾绘画死活强行切割画面为追求某种现代意识的行为。)因为一般情况下是不应该予以加框,以免破坏整体效果的。然而,有时会出现在绘画中需要一定的内容将一些面分一分,也就是有实际的创作中的形体例外,那麽使用绘画中的内容加以处理,使其拥有装饰性也是一个方法,同时对绘画也有好处。因为毕竟画面是拼接起来的,其中就有在拼接中时间长了之後热胀冷缩丶年代久远等原因造成每单块或多或少出现一些不等的物理变化等众多情况。这样一来,如果在绘制时有所处理,就算将来出现了什麽也会在整体光线作用下给人以明暗错觉,和所画内容统一,融入画面中的一部分。这样对作品的保存与块面之间的衔接能起到更久远的作用。当然一切都取决於作者所作的画面内容与形式。
http://img.secretchina.com/dat/media/22/2008/06/24/20080624194557905.jpg
梵蒂冈西斯汀礼拜堂拱顶,湿壁画,1300x3600厘米,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作於1508 -1512年

湿壁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乾燥很快,干後的颜色和湿润时的色彩区别巨大,不利於艺术家校对色彩和衔接。因此画湿壁画每次只能快速突击,一次性完成一小块。米开朗基罗就是这样在4年间一块一块地拼出了这整个大型天顶画。西斯汀礼拜堂拱顶的这一整幅湿壁画展现了一位艺术家用个人之力所能创作的最宏大的装饰画。他将拱顶分隔开以分块绘制技法组织画面空间。画中的廊柱其实是用笔画上去以分隔空间的。事实上,在岁月的流逝中,每一块局部都有不同的变色和其它一些变化,但得益於在绘制时的装饰性块面分割,每一块局部的变色丝毫不会影响整个天顶画。画中三百多个人物形象,代表着新柏拉图理论及生命返回到神的主题,是装饰性天顶湿壁画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牵扯到了一个画面肌理与材质整体性的问题。因为作画毕竟不是做家具,对於材料本身而言有一个整体性的因素。当今有人在油画上贴报纸,错误地将艺术的多样表达性理解为对绘画材料学的彻底废弃,形成不伦不类的作品,这是很不合理的。所以一定要整体处理材料问题,不能搞得不三不四的,绘画肌理与材质一定要保持统一。

zhengxing 发表于 2008-6-26 04:53:09

"梵蒂冈西斯汀礼拜堂拱顶"是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竭力之作!!!

未注册 发表于 2008-6-26 12:41:43

vernon3sd 发表于 2008-6-27 13:32:13

http://forum.edoors.com/attachment.php?attachmentid=82784&d=1205562853



http://forum.edoors.com/attachment.php?attachmentid=71525&d=1194318204

http://forum.edoors.com/attachment.php?attachmentid=71456&d=11940786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艺术的时空之旅:大与小(上篇)(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