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万条意见的结局---大作秀
为期一个多月的个税修正案征集意见结束,收到公众意见超过23万条,创单项立法征求意见数之最。然而,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郝如玉、税务总局税收科研所副所长靳东升、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等都表示,个税3000元免征额符合当前情况。(6月1日《新京报》)23万条意见,尚未公布具体的内容,也没有公开有关部门对这些意见的回复,就被官员们给否决了。我怎么觉得这是色素胡就是一场很大很大的作秀。不知23万条意见的提出人,那些满腔热诚献言献策的公民们,有何感想。
个税修正案征集意见以来,两种声音泾渭分明,一种是公众声音,强烈要求提高个税免征额,当然也包括了一些有良心的专家,譬如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就公开表示,“个税体制设计极其简陋,甚至‘弱智’”。一门户网站调查了国内百名经济学家,过半经济学家赞成5000元个税免征额;一种是“专家”和官员声音,千方百计证明3000元免征额的科学性。
在征询结束之日,“专家”们再次抢占舆论高地,放出风来。看来,3000元被改变的可能性几近为零。既然个税3000元免征额符合当前情况,又何必兴师动众去征集民意?这是许多人看罢这则新闻的第一反应。23万条意见,抵不上专家一句话,满腔热情参与征询的公众,只能无奈叹一句:又被实实在在地玩了一回。
用这种态度去征集、对待民意,很难让人不怀疑征集活动发起者的诚意。莫非今次个税修正案高调征集意见,又和过去许多同类活动一样(最为常见的是涨价听证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走走形式,并不真想问计于民?假如真想问政于民,作为发起人,在征集意见期间就不应该频频表态,坚持己见,而是等到征集结束后,将公众意见分门别类,公之于众,并对公共决策吸纳民意情况作出说明,以示尊重民意,提升公共决策的民主化水平。
公共决策公开征集民意成为一种常用手法,征集的意见也从开始数百上千到如今达数十万。老百姓的公民意识在日渐增强,运用公民的权力干预政府决策,这无疑是我们社会正在进步的表现,可是涂着浓重官方色彩的专家们,几句话就把23万条意见给否决了。
据中国人大网公布的数据,截至目前已收到23万条意见,创单项立法征求意见数之最。(《新京报》6月1日)
我没有提出任何意见,但是我仍然有“说了白说”的感觉。诚如《南方都市报》社论所言:征求民意是为了吸纳民意。征求意见没有结束之前,国税总局一位负责人就表态说,个税没有考虑地区差异和实行按家庭征收。这就让人困惑了,个税法修正案未经人大审议之前,应该一切皆有可能,如果行政部门已经确定,又何必兴师动众地征求公众意见?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所说:因为“听见与被人听见,本是‘社会人’的基本诉求;说话与听人说话,更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共识。当表达权已成为一项基本的政治权利,重视这些声音,是协调利益关系、理顺社会心态的起点。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正经历着急剧社会转型的国家,广大群众的声音被聆听、被重视,尤为重要。”重视和采纳23万条意见,就是对民众发言权的尊重,也是站在更高起点上建立现代文明的一个起步。
23万条意见是人大专门征求的,具有非常强的目的性。如果绝大多数人提出个税起征点应该提高,个税二审方案就该充分采纳民意。如果对民众的意见置若罔闻,任其自然成为“沉没的声音”,就会打击人民提意见的积极性,让民众感觉“说了白说”。作为民主法治国家,人民如果一味地“说了白说”,法治也就成了摆设。
一边在郑重其事的征求意见,一遍又变相地把这些意见给予否定,这不是作秀是什么?难道真是马三立老先生相声所说的那样------逗你玩不成。
封不死的九州欢乐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