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费飙涨 企业变海归派
油价居高不下,运输成本大增,形成当前全球化的最大壁垒。企业把生产线撤回本国或邻近市场地区以节省运费的"邻近效应"(neighborhoodeffect)发酵,对全球化构成重大挑战。
国际油价最近虽稍微降温,每桶仍高达125美元,与10年前曾低到每桶10美元,有如天壤。这10年间上海到美国的货柜运费也涨了近两倍。
纽约时报报导,在节省运输成本考量下,企业纷纷舍弃能源密集的全球化产销模式。瑞典家具大厂宜家5月首度在美国设厂,美国许多电子产品制造商也把工厂从中国移回墨西哥,美商在本土增设生产线的更大有人在。
美国电动车制造商特斯拉(Tesla
Motors)原本在泰国生产汽车电池,在英国安装,汽车快制造完成时才运回美国,生产一辆车足足要绕8,000公里路。今年春季,特斯拉决定把电池生产与汽车组装一并移回加州总部附近,公司资深副总裁席瑞说:"这可说是不经思索就能做成的决定。"
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IBC)世界市场公司5月公布的研究报告指出,近来高涨的运费平均已相当于9%的关税,形成全球化最大壁垒,而非关税,足以抹杀30年来促进贸易自由化的所有努力。
运费高涨,大又笨重的制品首当其冲。以钢材为例,中国对美出口钢材量一年内骤减两成多,跌到10年最低点。本土食材开始流行,西半球的鸡、鱼等食物大老远运到亚洲切割包装再越洋运回的做法可能成为历史,常见的进口食材变成奢侈品。源于日本、旨在彻底改善材料零件的运送与生产过剩的"及时生产系统"(Just-in-time,JIT)则会更普及。
除了运费,政治版图改变也威胁全球化浪潮。对全球化的不满已导致拉丁美洲许多国家改朝换代,反全球化政府上台。
美国民主党总统参选人欧巴马与希拉蕊也矢言要"再评估"美国现有的自由贸易协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