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明 发表于 2011-6-15 16:00:00

央视承认《走西口》犯常识错误

http://www.bindgear.org/anti-cctv/uploads/200902/16_194412_zym2009013255.jpg

网友指责《走西口》犯很多常识性错误,图为剧照。

网友指责《走西口》犯常识性错误:
http://www.shxb.net/html/20090204/20090204_126268.shtml 引用
近日,有网友发表文章指责2009年央视的开年大戏《走西口》犯了很多错误,这名叫“塞外李悦”的网友称,该剧“不只是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缺乏逻辑性,编导甚至严重缺乏‘走西口’方面的常识。央视选这样的戏开年,只能唬弄与走西口无关地区的观众。”接着,他便列举了一些错误,在网上引起争议。

网友指责《走西口》犯常识性错误

在地理常识犯的错误方面,“塞外李悦”网友表示,“沙虎口是长城上的一个重要的关卡,明清两代和民国都有常年驻军看守,官兵强大,土匪不敢在附近出没。然而,电视剧《走西口》却把沙虎口描绘成土匪聚集,绿林占山为王的黑窝子。”

而在时间常识的错误方面,该网友称,“袁世凯复辟称帝是在1915年12月13日,当时包头是一个镇。袁世凯复辟前,田青受到包头县长的诬陷而入狱,显然是与史实不符的。包头镇怎么会有县长了呢?包头成为县已经是十几年后的事了,这一点,编导只要看看包头的志史就能知道了。”

接着,“塞外李悦”网友不断列出其他错误,如《走西口》里对“王子”“公主”的错误称呼;对“家父”的错误用法;对塞外民风民俗的乱加猜测;对司法常识不是很了解等等。

网友跟帖对央视进行质疑

这篇帖子在网上发后不久,便有网友跟帖支持楼主。ID为“sharpkiss”的网友称,“没看过整剧,就昨天偶然看了几分钟就发现一处错误。剧情时间还是清朝,两个人说话道1895年康有为变法,清朝人说话怎么可能用公元纪年,肯定说光绪xx年。”

而网友“yangbing12”也站在“塞外李悦”立场,对央视以及该剧的编导进行质疑,该网友表示,“我也出生于塞外,现居江南。该剧除了历史、地理常识的错误很多外,生活中的常识错误也很多,就不一一举例。开始我以为本片的编导是一个出生于九十年代的小孩子,现在才知道是一个历史学教授!但是这样烂的片子也能上央视一套的黄金档,实在是想不通其中的原因!”

央视承认《走西口》犯常识错误:
http://www.shxb.net/html/20090204/20090204_126272.shtml 引用
央视开年大戏《走西口》从开播起就争议不断。近日又有网友发帖称该剧的编导缺乏对“走西口”史实的了解,犯了六大常识性错误。该剧的责编董先生称其中有的问题的确是因为播出仓促没审到的硬伤。

尽管央视开年大戏《走西口》博到了不低的收视率,但从开播起就争议不断。近日又有网友发帖称该剧的编导缺乏对“走西口”史实的了解,犯了六大常识性错误。针对这六个问题,网易娱乐致电该剧的责编董先生求证,对方称其中有的问题的确是因为播出仓促没审到的硬伤,有的是需要再考证的,另有一些则是网友太过挑剔,他解释道,“影视剧创作中向来都遵循‘大事不拘、小事不虚’的原则,我们的编剧在创作时还是会考虑更多的艺术性和可看性,毕竟不是拍纪录片。”

承认因播出仓促出硬伤

尽管《走西口》编剧俞智先是辽宁大学历史学的教授,但在剧本中仍出现了一些历史时间的错误。网友提到“袁世凯复辟称帝是在1915年12月13日,当时包头是一个镇。袁世凯复辟前,田青受到包头县长的诬陷而入狱,显然是与史实不符的。包头镇怎么会有县长了呢?包头成为县已经是十几年后的事了。”

问及这一细节出入,董先生回应说这一事实他们在审查时会再进行考证。而关于“他就是你的家父啊!”这样非常明显的称呼错误,董先生在确认后承认此处用错了词,“家父是自称,不该用在对方的身上,这个称呼的确是用错了。”他表示,央视影视部的电视剧都要经过多次审查才会播出,但即便是审查多次也难免会有小失误,更何况此次播出是临时顶替了另一部(指《人间正道是沧桑》),时间太仓促所以出错更明显一些。“31号晚上开会定下来,2号就播出了,特别急。”

部分问题因网友太挑剔

对于网友提出的另外一些问题,董先生却并不认同。网友认为,“《走西口》剧中描写田青等人走西口走到一叉路口,一条通沙虎口,另一条通张家口,只能靠扔鞋判断走哪条路”并不符合事实,因为“走西口的人不必要在东口和西口之间做选择,祁县的祖祖辈辈人都知道直奔沙虎口就能到口外”。

针对这一点,董先生回应说,这就是网友太挑剔了,编剧在创作时也许并非不知道,但为了情节需要,给两个没出过远门的年轻人设计礽鞋的场景非常好玩,“我们拍的毕竟不是纪录片”,他补充说,“严格来说,走西口这段历史其实从明末清初就开始了,有400年的历史,但我们只表现了了其中一个时期,也是为了避开清朝的‘辫子戏’,我们的创作就是遵循‘大事不拘、小事不虚’的原则,在大历史背景没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另外,网友提出的司法常识、方言常识等问题也都属于这种情况。

内部纠错常参考网友意见

问及电视剧中出了问题后央视会如何进行处理,董先生表示,如果的确是剧中出现的硬伤,比如错别字、常识错误等,都会在内部进行纠正并通报,包括电视节目也是一样。

最后,董先生对网友给电视剧提意见表示肯定:“我们平时也会上网看看,借鉴一些网民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新闻回放:网友发帖纠错

近日,有网友发表文章指责2009年央视的开年大戏《走西口》犯了很多错误,这名叫“塞外李悦”的网友称,该剧“不只是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缺乏逻辑性,编导甚至严重缺乏‘走西口’方面的常识。央视选这样的戏开年,只能唬弄与走西口无关地区的观众。”接着,他便列举了一些错误,在网上引起争议。 (文/周霞)

《走西口》严重的常识性错误:
http://yuncheng911.blog.163.com/blog/static/89125630200913104618529/ 引用
2008年央视开年大戏是电视剧《闯关东》,我当时写评论批评它胡编乱造,指的是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缺乏逻辑性。例如,一个原本文静的弱女子,不明不白地成了土匪头子,劫刑场和狱中救死囚就如同逛商场一样轻松随便……2009年央视的开年大戏是《走西口》,这部长达52集的电视剧不只是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缺乏逻辑性,编导甚至严重缺乏“走西口”方面的常识。央视选这样的戏开年,只能唬弄与走西口无关地区的观众。
  
  在我居住的呼和浩特,有一多半居民是当年走西口者的后代,他们很想看看自己的先人是怎样走西口,因此,这部电视剧在呼和浩特的收视率颇高。遗憾的是,他们看后大失所望,没有一个人说好。我听到的都是骂声。许多人都希望我能写出批评文章。我先发表此文,给这部开年大戏挑出六大常识性错误。
  
  一、地理常识的错误
  
  《走西口》剧中描写田青等人走西口走到一叉路口,一条通沙虎口,另一条通张家口,只能靠扔鞋判断走哪条路。这显然与地理常识不符,田青等人从祁县奔口外,最近的路就是到右玉过沙虎口,就到了口外,再去归绥或包头。而张家口在河北省,从祁县走出来,先到河北的张家口,再走出张家口到塞外,多走一个省是舍近求远。地理上没有一个叉路口能通往沙虎口,又能去张家口,编导只要看看中国地图就能明白,可惜没看地图!历史上,山西人称张家口为“东口”,沙虎口才是西口,走西口的人不必要在东口和西口之间做选择,祁县的祖祖辈辈人都知道直奔沙虎口就能到口外。
  
  沙虎口是长城上的一个重要的关卡,明清两代和民国都有常年驻军看守,官兵强大,土匪不敢在附近出没。然而,电视剧《走西口》却把沙虎口描绘成土匪聚集,绿林占山为王的黑窝子。
  
  二、时间常识的错误
  
  袁世凯复辟称帝是在1915年12月13日,当时包头是一个镇。袁世凯复辟前,田青受到包头县长的诬陷而入狱,显然是与史实不符的。包头镇怎么会有县长了呢?包头成为县已经是十几年后的事了,这一点,编导只要看看包头的志史就能知道了。
  
  《走西口》剧中梁满囤说田青拉骆驼到恰克图,“每年要走三、四个来回”。梁满囤的父亲也说:“田青到恰克图一年要走好几趟”。编导闭门猜测,主张认为从包头到恰克图只用三个月就能打个来回。实际上从包头拉骆驼到恰克图需用三个多月,在恰克图修整并购买回程货物也要用一个月,再回程三个月,共用七个月。根据常识,骆驼每年夏季脱毛,脱毛时不宜驼货上路,驼队一般是秋季上路,第二年春天才能从恰克图反回来,每年只能去恰克图一次。
  
  三、称呼常识的错误
  
  《走西口》的编导对蒙古族生活一点也不了解,也没有找个蒙古族民俗顾问去问一问,只靠他们的想象力去想,殊不知常识是不能靠想象力去猜测的。编导称呼蒙古王爷的儿子为王子,称呼蒙古王爷的女儿为公主,编造出来一个诺颜王子,戏份还不轻。这位王子还被称为“殿下”。我要告诉编导,蒙古族建立元朝后,在元代,皇帝的女儿曾被称为公主,皇帝的儿子称为皇子。在清朝,蒙古族王爷的女儿就不能再叫“公主”了,而蒙古族王爷的儿子也不能称为王子,更不能称为“殿下”。
  
  《走西口》中田青与田耀祖喝酒时,田青说:“我父亲叫田耀祖”。田耀祖说:“认识,原来,他就是你的家父啊!”对别人不能称“你的家父”,应该说:“他就是令尊”或者说:“他就是你的父亲。”
  
  四、民俗常识错误
  
  能看出编导对塞外民风民俗几乎是一无所知。剧中每次出现驼道,都是田青等管理人员及驼倌一字排开走在驼队前面,似乎是去娶亲。其实驼道上的经商驼队是由房子组成,较大的房子由八把子骆驼组成。每把子又分为两链子,一链子骆驼是18峰。每顶房子有驼倌16人,领房子的1人,办杂务的先生2人,共计19人。骆驼身上驼货,每链骆驼有一个驼倌牵着走,其余人都骑在马上赶着骆驼,田青当然也要骑马。一路上行程数千里,风霜雨雪都要经历,穿的是皮袄,吃的是炒米、炒面,夜晚在野地里搭帐篷(俗称房子)住宿。每顶房子都有巨獒七八只,守夜防止狼和匪徒。然而《走西口》剧中的驼倌都打扮的如同新郎,田青有时还穿着西服,扎领带,戴礼帽。田青的驼队从来没有马和狗。一位八十多岁的老驼倌对我说:“我这把年龄的人不容易生气了,看了《走西口》还是气得发了抖。这些导演不懂可以问,问问老驼工就知道怎么演了。田青的驼队连马也没有,所有人都牵着骆驼走路,这是没有的事。”
  
  剧中的包头皮匠都用弯刀刮皮子,又是编导的胡乱猜想。其实,当时包头黑皮房内的皮匠并不用刀刮皮,用的是专门工具——“刮皮陀子”,陀子有许多利刃,刃子钝了要用钢针打磨,所以每个皮匠嘴里都含着一个钢针。
  
  五、司法常识的错误
  
  田青从审理到判死刑,再到上报京城审批,前后不到壹个月,这在当时交通落后不便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中国自古男女犯分别看押,不能同监,可是田青与豆花的牢房就设在一起,相互能看见能说话。同案犯不能关在一间牢房中,也是司法常识,但是,田青等同案三人都在一间牢房。编导让他们相互商量,相互串供。况且,田青是判了死刑的死囚,更不能与他人同牢,应关在独居的死牢当中。
  
  翠翠是死囚,要重点看管,不可能由一个牢头看守,至少要由两人看守。豆花去探监,与翠翠轻易地交换了衣服,翠翠轻易逃了出去,比《闯关东》中的死囚从狱中逃出还容易。牢头明明锁上牢门,把豆花和翠翠锁在牢中,翠翠走时,牢头当然要验明正身,才能放门,况且监牢有好几道关卡,翠翠怎么能轻易脱身,编造的太虚假。
  
  田青从刑场出来,没有人带路,就一口气跑到龚氏莜面馆,救下打算服毒自杀的豆花。他是怎么找到莜面馆的?
  
  六、语言常识的错误
  
  《走西口》的编导对山西和包头方言一点也不了解,认为把“我”变成了“额”就有晋蒙特色。剧中也只有“额”字是山西口音,语言都是南腔北调,有东北话、河南调、北京腔、河北音、山东味儿,例如山西人和包头人从来不说“中不中”,中不中是河南人和东北人的口头语。听说这部戏的编导是辽宁大学历史教授,难怪东北口音占了主流,苗圃说的就是典型的东北话,我们塞外人看了不认为这戏发生在包头,总以为是在东北,还是闯关东的那些事儿呢!
  
  包头附近有个城市中东胜,在剧中被写成是“东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应该是“民族、民权、民生”,在剧中被改写成“民主、民权、民生”,并且剧中人还解释说:“民主就是要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国家’”。三民主义是初中历史书就有的常识,堂堂辽宁大学的历史系教授竟然不知道,这算是什么教授!
  《走西口》严重的常识性错误
  
  
  塞外李悦

  田青家的“礼智仁义信”的牌匾是红底金字,摘下后就变成了蓝底金字了。田青从小到大读的都是一本《三字经》,这怎么可能?还有,翠翠从来不识字,也没人教过她识字,她竟然给豆花留下一封文通字顺的亲笔信,这更是不可能。
  
  电视剧《走西口》的主题表现,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有严重缺陷,因本文只是挑它的常识性错误,就不再追究那些了。电视剧毕竟是通俗艺术,我们并不要求编导是史学家、地理学家、民俗专家、语言学专家,但我们要求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是不能错的。以常识为衡量一部电视剧真伪为底线,我想并不为过。但《走西口》这样的电视剧已经突破了这个底线,类似突破这底线的电视剧已经不在少数。这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笔者居塞外多年,对走西口方面的文化略有耳闻,就指出以上的常识性错误。我想,一些研究走西口的专家学者一定会看出更多的常识性错误。中央电视台在2009年选用这样的电视剧开年,除了误导数以亿计的观众,还表现出我国电视剧品质的滑坡。

[最后编辑于 网友, at 2009-02-19 14:32:17]
http://www.bindgear.org/anti-cctv/styles/default/images/rss_comment.png 永久地址: http://www.anti-cctv.net/feed.asp?q=comment&id=33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央视承认《走西口》犯常识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