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dunes 发表于 2008-8-11 15:55:53

战国玉器 精工大器的风格(图)

 http://img.secretchina.com/dat/media/22/2008/08/11/20080811021945207.gif

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以后,社会的变动更加剧烈,各国之间相互交战,人才交流十分频繁,在学术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缘故,战国时期的手工业极为发达,使得此一时期的玉器制作,在春秋晚期的基础上开创出自己的风格,呈现辉煌的艺术成就。本文即从传承与演变的轨迹,说明战国玉器在造形与纹饰上的特色,并介绍战国玉工如何利用工艺技法,把块状玉料铺展成连续性的大型器物,成为此时特有的工法。

一、规律纹饰的传承与创新

浮雕虺龙纹在春秋晚期开始出现眼睛消失、龙形解体的趋势,成为云纹、榖纹、S纹随意组合的云榖相杂纹。战国早期延续浮雕云榖相杂纹的做法,并将浮雕的工序简化为阴刻的形态,产生阴刻云榖相杂纹。

战国中期,榖纹从云榖相杂纹中独立而出,以单一而重复的形态布满器表,成为一种规律性的图案。到了战国晚期,又出现了V字形连线乳丁纹、阶梯式连线乳丁纹、丁字云纹、兽形云纹及如意云纹。这些规律性的纹样,从一个个整齐排列的形式演化为各式各样的组合,使单纯的平面装饰产生富有变化的美感。

例如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一件双龙首玉珩,左右两端皆作张口龙首状,腭下须毛飘垂,口沿和腮边都以细扭丝纹为饰,龙首之间的器表布满浮雕榖纹,那些榖纹虽然按照定位格纹来排列,但是因为旋转的方向不一,在既有的规律中带有一些随意的变动。

而同墓出土的另外一件双龙首玉珩,腭下须毛短而翘,口内露出数颗牙齿,龙首之间以V字形的连线乳丁纹为饰,那些乳丁原本也是按照定位格纹排列的,但是当玉工以V字形的线纹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后,一组一组的V形结构打破了原本的平行关系,平整的器面就在正向、倒向的交错排列中,产生曲曲折折的波动,丰富了单一纹样的装饰效果。

二、器形品类的传承与创新

战国玉器以佩饰器、带钩、玉戈等器物为主要的品类,但是随着纹饰题材与制作方法的改变,器形风格已经与春秋时期截然不同了。例如春秋时期的玉带钩形体小而多变,钩纽常常位于方形基座的内部,器形尚不统一。战国时期的玉带钩钩首多作龙首,钩身呈长条弯拱状,底下突出一个钩纽,这种龙首、拱身、凸纽的造形,就成为战国玉带钩的基本特征。

战国时期的佩饰器也依"中轴平衡、左右对称"的原则串联成组佩饰,常见的有系璧、玉管、玉珩、龙形佩及镂空龙凤纹佩等组件,其中又以龙形佩的数量最多。战国玉龙具有流畅的蛇身,可以随着玉料片的形状、大小自由弯转,因此形成以"S"为基调,却又千变万化的现象,赢得"玉龙百态"的美誉。

战国时期不仅在规律性的纹饰方面做各种不同的变化,同时还兴起一些具有带状身躯的龙纹与凤鸟纹。这些龙凤纹呈侧面或俯视下的形象,彼此之间以共用、依附或交叠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并依照左右对称的形式布局。因为玉工将龙凤纹形体之外的玉料都透穿成空,所以成为群体动物纹组合的镂空玉饰,是战国时期特有的器物。http://img.secretchina.com/dat/media/22/2008/08/11/20080811021945470.gif

到了战国晚期,开始出现平面立体化的制作方法,玉工在龙与凤的表面上雕琢凹线纹来区隔它们的肢体,以微微突起的弧面表现头、身、尾、足等部位,产生立体化的感觉。这些平面立体化的动物常常位于玉珩两端,或是以附属边饰的形态依附在玉珩、玉管、玉璧等器物旁边,产生出廓玉珩、出廓玉管、出廓玉璧等样式。

例如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商王村一号墓出土一件双龙首玉珩,左右两端的龙首以凹弧面表现眼睛和张口龇牙的形象,龙首之间的器表上布满阶梯式连线乳丁纹,玉珩下方附饰二个左右对称的透雕龙纹,龙纹的身躯向上延伸,在玉珩上缘延展成勾卷状的边饰。这些平面立体化的动物纹,与下弦月形的珩体及规律性的纹样并存一器,使该器兼具传统与创新的双重风格,是战国晚期玉器的最大特征。

三、精工大器的一体成形法

在战国时期的玉器中,玉工除了以榖纹、连线乳丁纹等规律性的纹样,和群体动物纹、平面立体化动物作为玉器的装饰之外,有时还以细密的雕工,在玉器的表面上加琢网格纹、扭丝纹、鳞片纹、涡纹、花瓣纹等装饰,使玉器呈现精雕细琢的美感。例如在安徽省合肥市消防器材厂工地所出土的龙凤形玉佩残器,虽然有三分之一已经残佚,但是我们从器表上面分区雕琢的各种装饰性线纹,仍然可以看到战国玉工极为擅长的细密工法,让造形规整的玉器更加典雅。

除了在纹饰上的精雕细琢之外,战国玉工还将这种精工的本事用来制作大型的器物造形,例如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一件四节龙凤纹玉佩,该器原本是一块厚玉料,玉工将其规画为四层,运用局部切割与镂空技术制作出三个活环与三块玉片,每块玉片镂空龙与凤,成为群体动物纹的组合,而且各件玉片以活环相连,让原本的厚玉料展开为四节玉饰。

相同的制作方法也可见于同墓出土的十六节龙凤纹玉挂饰上,该器以五块玉料分雕成多节镂空佩,再连接成大型的串饰,成功地将块状玉料的体积横向开展,转变为较大的面积。这种以体积变面积的"一体成形法",使战国玉工制作出形制庞大的艺术精品,是战国时期的特殊工艺。

战国早期延续春秋晚期的风格,直到中期以后才奠定自体性的特色。然而到了战国晚期,纯熟的技艺工法让玉器的造形纹饰都有所转变,各种规律性的纹样相继兴起,并且产生平面立体化的新风格。这种变化一直延续到西汉,在汉代达到立体化的巅峰,因此下期以汉代为题,说明汉代玉器的特色。

cunfu 发表于 2008-8-12 18:05:43

谢谢楼主,受教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战国玉器 精工大器的风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