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睛1989 发表于 2011-6-23 09:28:47

《建党伟业》:一触即破的漂亮气球

作者:酣高楼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1-6-20
本站发布时间:2011-6-20 20:42:59
阅读量:553次

  还是先说一下《建党伟业》的优点吧:这部电影的绝大多数演员,无疑都是演技精湛的实力派明星。他们在属于自己的不多的场景中,用高超的演技,传神地把握了历史人物的性格。可以说,这部影片的演员都是好演员,但编剧和导演则另当别论。
  接下来是批评:果然不出所料,《建党伟业》和《建国大业》一样,作为献礼影片,就如同现代社会人们在结婚、商铺开业、乔迁等喜庆事儿时放的五颜六色的气球一样,虽然很漂亮、炫目,但是经受不起任何尖锐的触及。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以及28年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这几十年来的中国,可以说是内外交困。或者说,具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在这个历史时期,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无比艰难的历史转型。那么如何认识这种历史转型?有人说,这是一个民主与专制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时期;有人说,这是一个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时期;也有人说,这是一个中世纪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艰难迈进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农耕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艰难迈进的历史时期……我的看法是:无论如何定义这个历史时期,我们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一点就是:在这几十年里,我们百分之百的中国人的命运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袁腾飞曾经说过这样一个笑话:香港回归以后,一个记者采访陕西省的一个老农民,请他谈谈对香港回归的感受。这位老农民很可爱,说道:哎呀!香港不回归我种地,香港回归了我还是种地……的确,香港回归与否对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也是微不足道吗?显然不是!

  而这些变化,在这部影片中显然没有被表现。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及20年前也就是1991年,同样作为一部献礼影片上映的《大决战》。这部战争片不但有广度,更有深度,它的视角时而聚焦于国共两党的政治领袖、时而聚焦于两军的军事统帅、时而聚焦于两军普通的士兵、时而聚焦于战区普通的农民,可以说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而《建党伟业》的编导们,很明显只是拼命地把那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压缩进短短的两个小时,深度显然没有顾及。影片中有几句台词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陈道明饰演的顾维钧说:弱国无外交。毛泽东说:洋枪洋炮对大刀长矛,胜负可想而知。陈独秀说(大意):世界上谁最尊贵?我们劳工最尊贵!人们吃得、穿的、住的都是我们劳工做的,可是我们的生活仍然无比艰难,这合理吗?

  那么,我们弱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我们生产不出洋枪洋炮?我们缺乏的是什么?是几条高科技的军工生产线吗?另外,当时劳工的生活艰难在什么地方?是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还是还不清地主的租子?既然影片中口口声声说“庶民的革命”、“劳工的革命”那么这些庶民和劳工在当时的生活状态时怎样的?影片显然没有很好地表现,相反我们惊奇地发现:影片中的工人是既白,而且胖……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及周星驰的一句话:群众演员也是演员,能不能专业一点!当然了,这不能怪群众演员,只能怪导演,在当初选择的时候就没在意。群众演员也是演员,筛选时能不能专业一点!这不能不说是近些年电影界的一个缺点,那就是不顾剧情,挑选的群众演员都是又白又胖!

  影片对这种必要的深度没有表现,相反却对一些没必要的环节进行了刻意渲染,例如:年轻时期的朱德是个弹无虚发的狙击手,居然可以在瞬间扭转不利的战局!真是可笑,那为什么不直接把敌方司令直接干掉?那样岂不是更省事?

  影片没有在深度上下功夫,没有把视角很好地聚焦于底层劳工的生活状态,直接导致了我们对这部影片产生以下观感,那就是:清帝退位后,国家一直没有一个令所有政治力量服膺的执政当局:袁世凯不行、徐世昌不行、张勋复辟不行、段祺瑞不行……谁都不行,就中国共产党行,所以中华民族就“伟大复兴”了、就“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建国的历史意义莫过于用暴力夺得了“城头变幻大王旗”中的最后、最持久的一面?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诀莫过于影片中毛泽东所说的“手里有枪”,而且个个像朱德那样弹无虚发?

  这难道就是该片编导们的历史观?这难道就是那段历史的历史真相?建议该片的编导们还是好好补补历史课吧!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建党伟业》:一触即破的漂亮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