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vender 发表于 2008-8-18 16:26:43

茶歌茶舞





《富陽江謠》

   富春江之魚,富陽山之茶。
   魚肥賣我子,茶香破我家。
   採茶婦,捕魚夫,
   官府拷掠無完膚。
   昊天何不仁?此地一何辜?
   魚何不生別縣,茶何不生別都?
   富陽山,何日摧?
   富春水,何日枯?
   山摧茶亦死,江枯魚始無!
   嗚呼!山難摧,江難枯,
   我民不可蘇!
  
《龍井謠》

  龍井龍井,
   多少有名。
   問問種茶人,
   多數是客民。
   兒子在嘉興,
   祖宗在紹興。
   茅屋蹲蹲,
   蕃薯啃啃。
   你看有名勿有名?

《傷心歌》

   鳥叫出門,
   鬼叫進門。
   日里摘青,
   夜里炒青。
   手指起泡,
   眼睛發紅。
   種茶人家,
   多少傷心。

《武夷山茶歌》

   採茶可憐真可憐,
   三夜沒有兩夜眠。
   茶樹底下冷飯吃,
   燈火旁邊算工錢。

《台灣茶歌》

         ㈠
   好酒愛飲竹葉青,採茶愛採嫩茶心;
   好酒一杯飲醉人,好茶一杯更多情。

         ㈡
   得蒙大姐按有情,茶杯照影景照人;
   連茶並杯吞落肚,十分難舍一條情。

         ㈢
   採茶山歌本正經,皆因山歌唱開心;
   山歌不是哥自唱,盤古開天唱到今。

         ㈣
   茶花白白茶葉青,雙手攀枝弄歌聲;
   忘了日日採茶苦,眼上情景一樣好。

《採茶歌》
[清]陳章
   鳳凰嶺頭春露香,
   青裙女兒指爪長。
   渡洞穿雲採茶去,
   日午歸來不滿筐。
   催貢文移下官府,
   都管山寒芽未吐。
   焙成粒粒比蓮心,
   誰知儂比蓮心苦。



《採茶歌》

   三月春風長嫩芽,村莊小婦解當家。
   殘燈未掩黃粱熟,枕畔呼郎起採茶。
   茶鄉生計即山農,壓作方磚白紙封。
   別有紅箋書小字,西商監制自芙容。
   六水三山卻少田,生涯強半在西川。
   錦官城里花如許,知誤春歸幾少年。
   深山春暖吐萌芽,姊妹雨前試採茶,
   細葉莫爭多與少,筐攜落日共還家。
   頭遍採茶茶發芽,手提茶藍頭戴花,
   姐採多來妹採少,採多採少早回家,
   莫讓爹媽把心掛。二遍採茶正當春,
   採罷茶葉繡手巾,兩邊繡的茶花朵,
   中間繡的採茶人,姐妹繡花用了心。
   三遍採茶忙又忙,又要採茶又要插秧,
   去插秧來茶葉老,去採茶來秧要黃,
   採茶插秧兩頭忙。

《採茶歌》

採茶去,去入雲山最深處。
年年常作採茶人,飛蓬雙鬢衣襤褸。
採茶歸去不自嘗,婦女烘焙終朝忙。
須臾盛得青滿筐,誰其販者湖南商。
好茶得入朱門里,瀹以清泉味香美。
此時誰念採茶人,曾向深處憔翠死。
採茶復採茶,不如去採花。
採花雖得青錢少,插向鬢邊使人好”。


《鑼鼓茶歌》

  歌手拿上鑼鼓,兩人對唱,每人兩句,夾以鑼鼓,一韻到底。或一人唱一人和,或一人唱眾人和,形式不拘一格。

   日上山頂正偏斜,遠望大姐來送盅茶,
   左提米泡鹽蛋酒,右提一壺花椒茶,
   喝了盅茶再來挖。

   遠望大姐來送茶,米泡鹽蛋手中拿,
   男女老少加把勁,插到田邊好喝茶。
  
   郎在高山砍竹麻,姐在山窩喊喝茶,
   一日砍倒三捆竹,三日砍倒九捆麻,
   哪有閑工吃姐茶。


《男女對歌》

   正月里是新年,郎把皇歷翻幾翻,
   哥,看個好日子上茶山。
   出個什麼門販個什麼茶,就在我家種莊稼,
   哥,外種莊稼內安家。
   六月里太陽大,田難種來地難挖,
   姐,一心只想販紫茶。
   中隔兒壁有個王老八,年年進山販紫茶,
   哥,沒有幾個銀錢帶回家。
   我要走來你就走,你要走來我不留,
   哥,留在我家結冤仇。
   送郎哥到箱子邊,打開箱子拿銀錢,
   哥,常把小妹記心間。
   送郎哥到大門庭,大門庭前一對紗燈,
   哥,要學蠟燭一條心。
   送郎哥到大門口,雙手扯著我郎手,
   哥,實是難舍又難丟。
   送郎哥到稻場邊,腳踏石磙發誓願,
   哥,九年不回等十年……。

   高坡修屋不怕風,有心戀郎不怕空,
   只要兩人情誼好,冷水泡茶慢慢濃。

lavender 发表于 2008-8-18 16:29:03

婚儀茶歌

《茶茗詞》

   酒食芯芳,芬茗清香。克湮克祀,是蒸是烹。
   甘露之美,璧玉之精。既清且潔,神其來韻。

《彩茶歌》

彩茶清潔笑顏開,香透玉蘭郎莫猜。
紅粉佳人早有意, 風流才子抱琴來。

《傳茶詞》

   執茶者執茶,司杯者捧杯。
   當茶一獻,禮性三讓,
   夫妻相和好,琴瑟與笙簧。

《贊茶歌》

  說贊茶,就贊茶,我把茶籽說根芽……
   人也好,水也甜,水里加糖比蜜甜,
   恭喜你夫妻結百年……
   茶男茶婦,成雙成對。
   薑鹽泡茶,多滋多味。
   之子於歸,茶喝雙杯。
   宜室其家,再要糖茶。


喪儀茶歌

《哭茶歌》

   爺哎 …… 你莫喝陰家的亡魂湯,
   來喝陽雀沒開口的細葉茶。
   爺哎 …… 你起來陪客喝杯茶,
   保佑你的兒孫享榮華……。

《獻茶歌》

   百節裙,細細開,折折打開有茶葉,
   清明茶兒針針尖,茶香送爺見佛勒……
   川芎茶,香又香,
   一頭走,一頭唱,
   糕點糧食加煙酒,西去路上莫作渴……。

《茶茗詞》

   恭祝致告,茗獻清芬。
   仙人掌設,瑞草魁號。
   龍團解渴,雀舌生津。
   雨前雲霧,珠寶味歆。

《奠茶歌》

   一奠茶兮茶芬芳,龍團雀舌味異常,
   願吾父(母)兮來嗜此,嗜飲庶幾樂無疆。
   二奠茶兮茶新鮮,習習清風達九天,
   願吾父(母)兮來嗜此,嗜飲庶幾樂無邊。
   三奠茶兮茶滿杯,青果黃芽瑞草魁,
   原吾父(母)兮來嗜此,嗜飲庶幾樂悠哉。


《節慶茶歌》

   正( 羅啊火)月摘(也)茶是新年,(呀喂兒唷),
   奴找東家佃茶(兒)園(哪荷嘿)。
   一(羅啊火)佃茶(唷)四十二畝(呀喂兒唷),
   管家面前討價(呀啊)錢(哪嗬嘿)
   ……

   正月採茶(呀啊)是新年,
   姐妹採茶(唷)進茶園,
   一佃茶園十二(啊)畝(羅唉),
   當官(的呀)許下兩弔錢(乃唉)
   ……

《贊茶歌》

   良言報喜獨生花,出了那家來這家。
   這家老板笑哈哈,出門就喊請喝茶。
   吃了茶來多謝茶,吃茶不能算打發。
   老板打發出了手,游春好去拜別家。

《祭祀茶歌》

   四月採茶茶滿園,茶樹底下小蛇盤,
   多燒香燭黃表紙,保佑茶山得平安。

   七月採茶七月七,各處鄉親來祭祖,
   摘些細茶丟籃內,祖宗來把郎保佑。

   十月採茶茶葉黃,姐在房中許豬羊,
   豬和羊來都許過,賣罷茶葉早回鄉。
  
   九月過了十月忙,十月家家焚寶香。
   十月有個香茗會,香茗大會謝玉皇……

  茶舞主要有採茶舞和茶燈兩大類,在浙、贛、皖、蘇、閩、湘、鄂、川、黔、滇等省區,茶舞都很普遍,是民間迎新春、鬧元宵的主要節目。我國有很多以茶命名的戲劇劇種,如江西採茶戲、湖北採茶戲、廣西茶燈戲、雲南茶燈戲等。這些劇種都是在茶區人民創作的茶歌、茶舞、茶樂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們多以採茶、茶燈歌舞為表現形式,通常以兩小(小旦和小醜)或三小(小生、小旦和小醜)進行表演的。


贛南採茶戲簡介

  贛南採茶戲是著名的客家戲,它源於贛南一些地方的民間歌舞採茶燈。明代中後期逐步發展成為"茶燈戲"。

贛南自古盛產名茶,安遠九龍山茶為清朝貢品。每年陽春三月,九州八府的茶商,雲集於九龍,採購春茶。靚麗採茶女邊唱採茶歌,歌聲此起彼伏,一唱採茶歌,歌聲此起伏,一唱眾和。茶業發展,採茶歌也不斷流傳與發展。早在明萬歷年間,《插秧採茶歌》已進入了紳吏的"大雅之堂"。據石城崖嶺《熊氏大修譜》記載:" 每月夕花晨,座上常滿,酒半酣則率小奚唱《插秧採茶歌》,自擊竹附和,聲嗚嗚然,撼戶牖。時有聯唱《十二月採茶歌》。此後,始源於同為客家人大本營-閩粵贛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的粵東的採茶燈傳人贛南,其與九龍茶區民間燈彩結合,演變成有簡單情節與人物歌舞動作結合的採茶小戲《姐妹摘茶》。後經改編並加入紙扇等道具,創造了《賣茶》、《板凳龍》等劇目。劇中人物演變為二量一醜,即"三角班"。繼而發展到有十三場、四十多折、十餘人演出的《九龍山摘茶》等茶燈戲劇,採茶燈演變成了贛南採茶戲。這種由民間歌舞發展而成的戲種,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鮮明的地方特色,以及歡快的載歌載舞的演出形式,因此獲得迅速發展。
 


台灣三腳採茶戲

三腳採茶戲是客家地區最為人熟悉的小戲,另外尚有其它的小戲,如相褒戲和拋採茶;三腳採茶戲的形式由大陸傳過來,因所有故事場景都僅由二旦一醜呈現,故名「三腳」,在台灣所演出的戲碼,多離不開「張三郎賣茶」的故事情節,因為劇情涉及採茶、賣茶,因此習慣稱之「三腳採茶」。最初三腳採茶班的成員完全是男性,每個不到十人的小團體,在北部客家地區游走於各個客家鄉民聚落,不搭戲台,不備砌末,在曠地廣場里賣藝賺取賞錢,跑江湖,稱為「落地掃」。


特色介紹

由客家山歌演變成三腳採茶戲經改良戲時期,再到採茶戲廣播節目時期的王祿仔賣藥型態,到今天的文化場 (民間對政府文教預算補助演出活動的說法
),其間三腳採茶戲表演的音樂及基本故事內容變化並不大( 不斷改變的是表演的空間環境與觀眾 ),還是只有簡單的人物、故事情節和豐富的客家民謠。

三腳採茶戲中以一個茶郎的故事為軸,形成各個小段戲出,主要有上山採茶、送郎、糴酒、茶郎回家等幾出;其餘像桃花過渡、十送金釵、拋採茶、扛茶等幾出則是另外再由茶郎的故事衍生而來,如扛茶則是糴酒再發展出來的,另外像病子、問卜、公背婆、開金扇、初一朝、鬧五更、苦力娘等則是以這種情節發展模式另外而成。

經歷過改良戲時期,三腳採茶戲在採茶戲廣播節目時期中,當時不論採茶戲廣播節目,或在外促銷藥品的露天表演,所用的音樂伴奏樂器編制,和當時其它大戲所用樂器組合多已大致相同,也是以殼弦為主要的旋律伴奏樂器,另外以和弦(帕士)、大廣弦、揚琴、笛為副;再加上一組打擊樂器提點戲劇進行節奏。

戲劇進行中,打擊樂器所用鑼鼓點雖借自其它劇種,但演員所唱仍以客家民謠為主,且每出不同的段子多只用幾種民謠曲調,並以其中一種為名,有的以該段出名為其中某一曲調之名。這些許多同時是劇名的民謠,多是在三腳採茶戲這種小戲出現之後才漸漸發展出來的地方小調,當然其中也有相當古老,傳播區域相當廣,不限於只在客家地區流傳的小調民謠,或發展時間到相當晚近之後才成型的新歌謠。

至於原在山野中傳唱的山歌,被吸納到三腳採茶戲中,除曲調原般外,歌詞與音樂性格也進行了改變,不但降低原本環境中所特有的歌詞即興和隨興的曲調節奏特徵,原本不用伴奏的歌唱乃式,也加入樂器伴奏擴大音色上的變話,以適應戲劇表演加強效果;如老山歌、老腔山歌等皆是。另外客家民歌中的平板,除運用在三腳採茶戲,同時也使用於單人故事說唱或勸世文演唱的江湖賣藝表演。


祁門採茶戲

流傳於祁門縣的一帶的地方劇種。源自江西,原名叫“饒河調”。清初流傳至閃里、歷口、奇嶺等地,經過老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具有茶鄉特色的祁門採茶戲。採茶戲曲調優美,有西皮、嗩吶皮、二凡、反二凡、撥子、秦腔、高二凡吹腔、文詞、南詞、北詞、花調等數十種。


黃梅採茶戲

  黃梅縣的紫雲,龍坪,多雲等山區,早在唐宋時就盛產茶葉。每年春天採茶時,茶農們習慣於一邊採茶一邊唱著山歌小調和民歌。就在這種漫山遍野歌聲不絕之中,黃梅採茶戲孕育成熟。
黃梅採茶戲在自身不斷地發展過程中,積極向外地拓展,約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黃梅採茶戲隨著黃梅縣的逃荒難民和說書藝人大量入贛而流傳到安徽,並形成成熟的黃梅戲。


陽新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至今已兩三百多年的歷史。 早在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陽新就出現茶歌和民歌小調為唱腔的“花燈戲”,這是採茶戲的雛形。
在“花燈戲”發展為“採茶戲”的過程中,黃梅戲和漢劇的傳入,在道白、表演、板式等方面給予陽新採茶戲很多影響,至清咸豐年間(1851年-1861年),它已成為獨具風格、行當齊全的地方劇種,劇目多達一百多個,還涌現出如李盛滿、徐世懷、陳新岩等名演員。

陽新採茶戲音樂由正腔、彩調、擊樂構成,正腔包括“北腔”、“漢腔”、“嘆腔”、“四平”等,可塑性大,板式變化多,表現力強。彩調節奏明快,包括民歌、燈歌、田歌以及從說唱音樂中吸收過來的道情。

採茶戲的演唱形式是“時唱時和,鑼鼓伴奏”,唱、做、念、打融為一體,配合默契。

zzzxxxooo 发表于 2008-8-19 20:14:47

puresoul 发表于 2008-8-19 20:56:04

謝謝分享!

http://forum.edoors.com/attachment.php?attachmentid=110073&d=1219135131

zippy 发表于 2008-8-19 23:08:24

茶歌茶舞!
收錄得好全啊!:) :)

zzzxxxooo 发表于 2008-8-19 23:10:31

夫妻相和好,琴瑟与笙簧。

好...再頂一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茶歌茶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