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e76 发表于 2008-9-13 10:16:15

夏祷:现代艺术的悖论-米勒回响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7/Jean-FrancoisMillet%28Nadar%29.jpg/200px-Jean-FrancoisMillet%28Nadar%29.jpg出生 1814年10月4日(1814-10-04)
法國芒什省格魯什村
去世 1875年1月20日 (60歲)
法國塞納-馬恩省巴比松村



或许是为了让我们重新理解现代艺术,因缘际会,历史博物馆的米勒画展和同时在故宫展出的“印象毕沙罗”一目了然的展现了从巴比松画派的胡梭、米勒等风景画家到印象派、现代派之间,近代美术所走的一条岔路。19世纪后半叶,新一轮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迅速被卷入现代生活的聪明画家们不再如米勒那样努力去看见事物。一方面,他们模拟新发明的摄影机的镜头之眼,使得构图生出了二度距离;一方面,他们把自然抛开,以主观的肉眼所见去表现感官所呈现的事物:光、色点、平面化的景物,纷扰的都市生活。朴质的物体及其深刻的内涵在米勒之后乏人问津,而在立体派那里,塞尚的锥状体进一步成为了完全缺乏内涵的压缩变形。

在这里我们看见现代美术的一个悖论:受巴比松画派影响的印象派,从米勒延伸而来的农村画,甚至崇拜米勒为“永恒大师”的梵谷,是其自身根源的背反。嘲讽的是,从塞尚发展而来的立体派也同样是塞尚艺术的背反。这些现代画家接收雷同的题材,把内涵切除之后,将它拖离原本的意涵。于是,农妇不再是农妇,却是悲剧英雄;田野不再是人生存的深奥背景,却是一座舞台;夜空不再是邀请我们深思的,邈远的星辰之海,却被来自于我们自身的激情、寻索搅动的晃荡不安。而在幽暗的灯光下吃马铃薯的农人不再是在欠收的马铃薯田上默祷的农人。他们多了些我们现在十分熟悉的笨拙、赤裸、困兽犹斗——一种与现代精神一脉相承的沉默控诉,或者潜伏的叛逆。这叛逆来自画家自身,而不是他绘画的对象。

自我过度强烈的现代人和事物的本质逐渐生出来难以弥合的距离。而万物的背景,那奥秘的大自然在现代美术中被切割成逼迫性的近景、破碎的色点。事物被打开来,露出里面的空无。或者,在梵谷那里,露出来叫人心碎的绝望。和现代人异化的生活同步,人被扭曲、变异,消失在平面化的色点,不和谐的断片之中。

如何叙述现代美术那惊心动魄的故事?举枪自尽的文生·梵谷以他激烈的色彩和生命撼动了众多人的心。在他生命的最后,梵谷在圣雷米疯人院临摹米勒的21幅画,包括《晚祷》、《播种者》、《第一步》,和那些在田野劳动的,他挚爱的农人。这些色彩、笔触激越而大胆的临摹代换掉米勒古典的庄重,并在现代人的眼中更显得耀眼,远胜米勒浑重的色调。到了20世纪,米勒再度成为“被低估的画家”。以一种不可解的方式,现代取代了古典,而人们遗忘曾经,古典是现代赖以活命的宝血。

印象派之后的现代人渴求具有爆发力的声光色彩,嘲笑米勒古板的传统。然而在圣雷米,梵谷一幅接一幅摹写米勒真挚的农人、田野以抚慰自己受创,失去平衡的心灵。米勒的画是他的避难所。直到最后,通过米勒的绘画了解他心灵的梵谷知道,这是远远比他贴近上帝的,永远的艺术之父。在一封给狄奥的信中,梵谷这么说:“对于我,不是马内,而是米勒,才是为无数后来者开启了地平线的,本质意义上的现代画家。”◇

daydreamer 发表于 2008-9-13 14:33:33

西方的现代绘画,根本不能称之为艺术!

其表现的都是人类内心阴暗、扭曲、狂躁的一面,与传统绘画赞美神、敬仰神的深刻内涵背道而驰!

大家不妨也多上些代表西方古典艺术的好帖!这同样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zzzxxxooo 发表于 2008-9-13 15:27:17

有些划家的私生活领域?令人不可思议.这样的精神状态下所划的图,也就不了了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夏祷:现代艺术的悖论-米勒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