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ovich 发表于 2008-9-25 00:37:33

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图)

http://img.secretchina.com/dat/media/21/2008/09/24/20080924111219802.jpg
台湾首任巡抚 刘铭传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出生于安徽肥西县刘老圩一个世代耕织务农的农家。自幼托身陇亩,生活非常窘困。但为人刚毅任侠,耿介勇敢,平时喜欢耍枪弄棒,练就一身武艺。曾杀土豪、劫富户、捍法网,闯荡江湖,成为官府追捕的要犯。

清咸丰 4 年(1854),接受官府“招安”在乡兴办团练。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刘铭传率团练与太平军对抗。

1859 年率团勇攻陷六安、驰援寿州,因功升“千总”。

1862
年,率练勇编入「李鸿章」的淮军,号称“铭字营”。在追随「李鸿章」、「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的过程中,刘铭传因凶悍善战战功显赫,很快由千总、都司、参将、副将提升为记名“总兵”,成为李鸿章麾下的一员大将。

1865 年因在山东镇压捻军而提升为“直隶总督”,并获得清廷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及一等男爵的封赏。

1868 年,奉旨督办陕西军务,旋因积劳成疾辞官回乡。

1883
年,中法战争爆发。已解甲归田,在乡间隐居多年的刘铭传愤然而起,准备重赴沙场杀敌报国。清政府任命他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筹备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刘铭传于
1884 年 7 月 16 日抵达基隆,第二天即巡视要塞炮台,检查军事设施,并增筑炮台、护营,加强台北防务。在他到达基隆的第 15
天,战争就爆发了。

1884-1885
年的中法战争,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越南北部及中越边境进行;第二阶段战火扩大到福建、台湾沿海,有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尤以台湾陆战最为激烈。这是台湾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一次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战斗最为激烈的反抗殖民侵略的战争。

在此之前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舰对于台湾至多是骚扰牵制;日本因琉球船民被杀侵犯台湾,双方也并未正式接触。此次法军侵台,实属决心占据,事态的严重远非前两次可比,可以说,这是近代台湾真正的大保卫战。

1884 年 8 月 4
日,法舰直逼基隆,法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和副司令「利士比」派一副官上岸,要求守军【于明日上午八时以前将炮台交出】,守军置之不理。5 
日,法舰在「利比士」的指挥下齐向“基隆”炮台猛烈开火,摧毁了清军数处炮垒及营房,守军于死伤十余人后向内地撤退。

法军登陆占领“基隆港”,将港内各种设施和炮台尽行破坏。6
日下午,法军陆战队向基隆市街搜索前进,并攻击附近高地。守军在刘铭传亲自统率下,奋勇从各个方向进行反击,逐渐缩小包围圈。经过几小时的激战,法军伤亡
100 余人狼狈逃回军舰,侵占基隆的计划破产了。

法军侵犯基隆首战即告失败,于是又向清政府提出新的和议条件,清政府再次拒绝。此时,法舰已有预谋地集中于“福州”马江,乘清军将吏相信“和谈大有进步”、丝毫不作准备之际,于
23
日下午发动突然袭击,把“南洋水师”所有战舰全部击沉,然后炮轰马尾造船厂和马江沿岸各炮台。从此,法军就牢牢地掌握了台湾海峡的制海权,得以随心所欲地全力侵台。

10 月 1 日,「孤拔」率多名士兵,在十余艘军舰、百余门大炮的猛烈炮火掩护下再犯基隆。守军奋勇抵抗约 2
小时,伤亡百余人,最后被迫后撤。法军乘势登陆进攻,基隆港湾及周围阵地尽失,基隆市区告危。这时,法军在利士比的指挥下正进攻“沪尾”。刘铭传在得到大批法军猛攻沪尾,沪尾不断告急要求增援的消息后,考虑到台北府城是统帅部所在地,军资饷械集中于此,不可稍有疏虞。

为保台北,沪尾重于基隆,于是决定撤离基隆,移师沪尾。法军占领基隆后,于 8 日又对沪尾发起进攻。利士比以战舰 7
艘轰击沪尾市街和各处据点,然后登陆分几路前进。法军不惯于陆战一进丛林,便失去了统一指挥只得各自为战。这时,预先埋伏在各处的清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奋起截杀锐不可当。在短兵相战中,守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开近战,而法军却溃不成军,伤亡累累。到最后法军弹药已罄全线崩溃,只得奔向海滩逃回舰上。

在这场战斗中,法方自认死 27 名,伤 49
名;刘铭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我军阵亡哨官三员,死伤兵勇百余人,法军被斩首二十五级,枪杀三百余人。此外又俘获法兵十四名,枭首示众。】通过这次战役,法国人不得不承认:【淡水的败战突然发生,它一方面使我们看出中国兵力的强大,一方面使我们明白局势的危险。这次败战是难以补救的。】自此以后,法国舰队只能轮流在淡水河口对这个海港实施封锁,再没有能力发动进攻了。

10 月 11
日,法国拟定新的和议条件,其中一条是法国占领基隆、淡水,作为可以接受第三者调停的先决条件。由于淡水大捷,清政府断然拒绝这样的条件。为了挽救进攻受挫、和谈停顿的困境,法国侵略者宣布自
10 月 23
日起封锁台湾。法军的封锁使台湾对外贸易交通中断,生产停滞,粮饷支绌。但在这种情况下,全台军民同仇敌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前线。

许多大陆大、小船只,不顾风浪和被截捕的危险,采取夜航、偷渡或在东南部海岸登陆等方式,突破法军封锁线,把 3000 名淮军、60
门钢炮、9000 支步枪、200 万发弹药、40 只鱼雷和 10
万两饷银安全运到台湾。沿海地方当局也纷纷【协饷馈械,南洋最多,北洋次之】。

此外,云南、广西两省军队,也相机向安南边境的法军阵地进攻,以为牵制。台湾终于度过了法军封锁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危机,使敌人的封锁计划完全破产。

法军自淡水惨败后,即集中注意力于基隆。从 11 月以来,双方冲突时断时续。1885 年 1 月以后,战斗加剧。3
月初,法军增兵大批到达,3 日法军派出精锐 1300 余名猛扑“月眉山”,5 日又出动 2000
名直攻戏台山。守军腹背受敌抵挡不住,月眉山失守退守基隆河南岸,河北地区悉为敌所占据。两军隔河对峙直至战争结束。

法军多次进攻,始终局促于基隆港周围一隅之地,经常受到强大守军反攻的威胁。为了摆脱进退维谷的困境,法军于 3 月 29
日向“澎湖”发起进攻,31
日占领澎湖岛。但与此同时,法军在镇南关大败,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中国占有了极其有利的形势。清政府决定“乘胜即收”,4 月 4
日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

1885 年 6 月 9
日《中法合订越南条约》在天津正式签订,中国承认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开放蒙自、龙州两地与法国通商,法军撤出基隆、澎湖,并撤销对于中国海面的封锁,法国侵占台湾的战争以失败而告结束。刘铭传领导台湾军民顽强坚持战斗,苦战数月,为“中法战争”最终取得胜利作出了极大贡献。

接连不断的外国列强的窥伺和侵略,尤其是日本和法国的两次大规模侵台战争,使清政府逐渐认识到台湾是“南洋之枢纽”,“七省之藩篱”,加强建设、巩固海防已属刻不容缓。

在此之前,1874
年清政府已采纳「沈葆桢」建议,设立了:福建巡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的制度。在以后的具体实施中,由于福州、台湾远隔重洋,实则难以兼顾。中法战争,台湾成为一个重要的战场,战争暴露了清政府在军事上的突出弱点,尤其是海防的薄弱,这在战后成为清廷内部讨论的主要议题。

在几经讨论后,1885
年,清政府决定台湾正式建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任命抗法有功的原福建巡抚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

“台湾建省”的提出及其实现,是 19 世纪 70 年代初至 80
年代初,海疆危机的一再刺激下促成的,带有明显筹防御外的性质。自建省分治后,全面推行:自强新政,加强海防,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台湾迈向近代化的步伐。

首任巡抚刘铭传,是清末洋务运动中比较具有时代眼光、革新思想杰出代表人物。在他任职巡抚的六年(1885-1890)中,对台湾的:国防、行政、财政、生产、交通、教育,进行了广泛而大胆的改革,全面推进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使台湾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次自强新政,是清朝统治台湾200年中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次改革,其主要内容如下:

巩固海防

   

刘铭传建议在台湾建立海军,清政府以“已有南北洋海军和经费短绌”为由不予采纳。刘铭传于 1884-1885
年先后购买南通、北达等几艘小船,供缉捕、运输兼通文报之用,并雇洋匠自造驳船一艘,用以运炮械、安置水雷。在台北建机器厂,自制枪弹,准备继建大机器厂制造炮弹,同时,设立军械所和火药局,他又聘德国技师重建基隆炮台,兴工加固安平、旗后、沪尾、妈宫、西屿、大城北诸炮台,配备强劲大炮,火力增强数倍。

在基隆和沪尾设水雷局和水雷营,使水雷与炮台相资为用。此外,他还进行整军、练兵,防军全部改用洋枪,聘请外国教习,加强训练。在台北设总营务处,统辖全台军务。在他的大力整顿下,台湾防务已日见充实。

建设交通

刘铭传是近代中国大倡兴建铁路的第一人。在他推行新政时,制定了以“兴造铁路为网纽、辅之以电线邮政”的方针。

1887 年 7 月,台北成立“全台铁路商务总局”,聘英、德两国人为工程师,着手修建铁路,前后历时六年完成了基隆至新竹全长 106.7
公里的铁路,成为中国人自办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1886 年台北设电报总局,架设水陆电线,全长 700 公里,大大改善了岛内外的电讯交通。

1888
年创立新的邮政制度,在台北设立邮政总局和各地支局,发行邮票。有南通、飞捷两船,定期往来于台湾与大陆之间,邮路远至厦门、福州、广州、上海、香港等地。这是我国最早的自办邮政业务、比清政府成立的邮政官局早
8 年。

兴办新式企业

1887
年台湾设立煤务局,采取官督商办方式,投资购买新式机器开采,日可产煤万余斤。但因管理不善时有亏折,收回官办后仍无起色。刘铭传曾希望与英商合资开采煤矿,清政府以恐别生枝节为由驳斥不准。

1886 年在沪尾设立官办硫磺厂,用新法熬制获利甚多。

1887
年设立官办机器锯木厂,为铁路提供枕木。同年又设煤油局生产煤油。在台北设立警察,组织商人成立兴市公司,兴建商店。此外还装设电灯,开凿新式公共水井,购买第一架蒸汽碾路机,并设置了专管市内卫生的机构。


发展商务

1886
年台湾设立商务局,先后向英、德购买威利、威定两艘旧轮作为商船。派「李彤恩」等到新加坡设立招商局(后改为通商局),通过向华侨招募股份购买轮船,设立轮船公司,航行于台湾与大陆各埠,远至新加坡、西贡、吕宋等地。

1886 年设立樟脑总局,实行专买制度,获利颇多。

抚番与垦荒

刘铭传的“抚番政策”为恩威并用,剿抚兼施。恩抚不从,方行威剿,威剿之后,仍归恩抚。如有官吏凌虐番民,汉人夺占番地,均予惩处禁止,绝不偏袒。番人劫杀居民,不听晓谕,则威之以兵。

1885 年首抚北路淡水东南马来番,为其定规约,命其遣子弟至城读书,雉发归化。生番地界,各归各业,不许军民侵占。

从 1885 年冬至 1886 年夏,半年之间招抚 400 余番社,归化 7 万余人。

1887 年春、夏之间,后山抚 218 社,番丁 5 万余人,前山抚 260 余社,番丁 3.8
万余人,田园数十万亩。全台大定后,于是广招福建贫民扩垦,使番众与内地人民共处杂居,逐渐改变他们的习俗,同时改进他们的经济情况,使【耕织自精,货财自殖】。

1886 年 5
月设全台抚垦总局,以林维源为总办,南、北、东三路分设抚垦局及分局,并在各重要番区如:大科莰、东势角、埔里社、苏澳、花莲等处,各立抚垦分局。

局中有医生、教耕、教读等人员,开义塾,教番人童子读书。另外在台北特设“番学堂”,供给他们衣、食,教以汉文、算术、官话、台语、起居礼仪,并常让他们与汉人接触以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让他们消除疑忌,不以异类自居。

为了抚番,刘铭传【三亲绝域,蒙瘴涉险,不骑而徒。彼其不知暇逸哉,其所志者远也】。这一切都有利于台湾社会的近代化发展。

整理财政

主要是“田赋”的清理。台湾田赋极其紊乱,在豪绅吏胥的包揽控制下,【强者有田无赋,弱者有赋无田】,【田去粮存】,求免无路。为了清除积弊,增加财政收入,1886
年 5 月,刘铭传奏请实行清赋,由清赋总局进行会查保甲,清丈田亩,历时二年多,完成了清丈工作,田赋大量增加,年收入达 67.4
万余两,比原额增加 49.1 万余两。

此外,在整顿税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绩。经过整顿后的茶税年增 13 万两,盐税增 12 万两,樟脑、硫磺增 30 万两,鸦片增 40
万两,加上其他各项收入,财政总收入从 90 万两激增至 300 万两,最高达到 450 万两。

国防、交通诸项建设经费至是始有着落。“清赋”直接触犯了地主豪绅的利益,一时流言传布阻力极大,但刘铭传不为所动。

提倡新式教育

台湾发展需要一大批专门人才,刘铭传深知培养人才的重要性。1887
年在台北“大稻埕”创立西学堂,聘请西人教习讲授英语、法语、数学、理化、测绘、历史、地理等课程,于西学余闲兼课中国经史文字,使内外通贯,培养通晓近代科学、善于对外交涉的人才。经过严格甄选,第一批招收学员
64 名,所有费用全部由政府供给,年支银 1 万余两。

1890 年又设电报学堂,招收西学堂和福建船政学校学生 10 名,学习电讯专门技术。并于 1890
年设立番学堂,为原住民培养骨干和通事人才。在刘铭传的积极倡导下,台湾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增设府县

台湾土地面积 3.6 万平方公里,清初仅设“一府三县”,不久增为四县,统治所及限于西部沿海平原地带。后以土地日辟,人口倍增,于
1875 年增设了一府四县,共有“两府八县”,然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刘铭传就任台湾巡抚后,按建省规制,以“彰化”位于全岛中央平原宽敞,定为省会设首府曰“台湾府”,附郭首县曰“台湾县”;另划“嘉义”以东、“彰化”以南、方长约百余里之地为“云林县”,分“新竹”西南沿山新垦地带为“苗栗县”,升卑南厅为台东直隶州。在省会未建以前,以台北接近福州,先以台北为施政中心。于是全台共有:三府、一直隶州、十二县、五厅,划疆分守,初具规模,奠定了今日台湾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刘铭传的改革涉及:军事、行政、经济、文化各个领域,范围相当广泛。因为当时台湾,正面临着帝国主义侵略的严重威胁,一切措施不得不首先从巩固国防出发,并始终以巩固国防为中心。为了巩固国防,就必须整顿军备增强防卫能力;开拓土地,以保持岛内秩序的安定;发展交通,便利岛内各地及其与大陆的联络。

为了巩固国防,就必须筹措大笔经费,办法之一就是清理田赋,在这方面,刘铭传做出了巨大的成绩;办法之二是倡办实业,发展生产,在这方面他刚开始不久就去职了。而为了巩固国防,发展交通,兴办新式工业,又必须培养大批科技人才,和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因而有西学堂和电报学堂的设立和外国技师的聘用。

凡此种种都可以说明,刘铭传的改革,虽然发生在大陆洋务运动的后期,在许多做法上,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大陆洋务运动的影响,但和“重在防内,并无对外意图”的李鸿章之流所搞的洋务运动还是有差别的。

刘铭传很注意吸收华侨和民间资本,他所兴办的铁路和煤矿都有“商股”参加,有些企业办不好就交给民办,这也和官办占压倒地位的某些洋务企业有所不同。他所创办的企业如:铁路、邮政、电讯、航运等等,多数都卓有成效,不像大陆官办企业那样积弊重重,亏损日甚。

刘铭传的眼光不仅仅以台湾为限,他还希望【以一岛基国之富强,以台湾一隅之设施为全国之范】,从这点看,也应该肯定他是晚清洋务运动中,一个具有进步倾向的人物。

然而刘铭传的改革,是在当时已经腐烂透顶的清政府支配下进行的。在其推行过程中,他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种种阻力。因此,尽管他很想有所作为,也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但还是有不少人对他进行掣肘、攻击与诬蔑,迫使他不得不于
1891
年告病辞官而去。继任的台湾巡抚「邵友濂」眼光短浅,思想僵化,尽废刘铭传新政。清代所实行的惟一有计划、有成效的改革就此夭折了。

1896 年,刘铭传在家病逝,清追封『太子太保』,谥壮肃,准建专祠。

有人说刘铭传【倡淮旅,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实创中国未有之奇】,而其最伟大的成就,最值得后人景仰的事功则为“建台省”——
建设一个近代化的台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