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才女蔡文姬
乱世才女蔡文姬在《乐府诗集》里,有一首蔡琰做的题为《胡笳十八拍》的诗,其中第八拍这样写道: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
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
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
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制兹八拍兮拟排忧,
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单从这拍中,我们已感觉到了作者满腔怨恨,呼天抢地,把苍天和神灵全骂到了,气魄不同寻常。虽说在诗歌史上,《胡笳十八拍》是否是蔡琰所做,还是个悬案,但这是关于蔡琰之事的歌,却无可置疑。提起蔡琰,她的生活经历可谓曲折坎坷,而她也确实做过一首叙述自己不幸遭遇的诗——《悲愤诗》。诗中写道: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都,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所略有万什,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生。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 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 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 衷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 闻之常欢喜。
迎问其消息, 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 骨肉来迎已。
已得自解免, 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 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 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 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 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 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 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 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 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 相送告离别。
慕我独得归, 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 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唏嘘, 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 遄征日遐迈。
悠悠三千里, 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既主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郭为山林, 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复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茕茕对孤景,怛宅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奄若寿命尽, 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 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 竭心自勖厉。
流离成鄙贱, 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 何忧终年岁!
这首诗长达五百四十字,通过主人公的“念”、叹”、“闻”、“问”等一系列“动作”的记述,叙写了诗人呻吟于刀斧之下的痛苦,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在内祸外患的战乱中所遭受的苦难。这种取材于真人真事的自传体式歌诗,在乐府史上是一个独创。它表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才气。
蔡琰是东汉著名的女诗人,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大约生于公元178年,卒年不详。她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是汉末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音乐家蔡邕的女儿。
文姬从小就非常聪明,而且特别喜欢音乐,每次蔡邕弹琴时,她都要静静地坐在一旁,聆听音乐。有一天晚上,皓月当空,树影摇曳,蔡邕兴致突发,点起一柱清香,走到窗前,席地而坐,把七弦琴放在矮几上,调好琴弦,就开始妙音连珠地弹起来。小文姬用手托着下巴,坐在一旁,凝视窗外,倾听着音乐,不禁陶醉在其中。
突然,“啪”的一声,琴弦断了一根。蔡文姬回过神来,脱口而出说:“爸爸,第二根弦断了."邕低头一看,果不其然,是第二根弦绷断了。他以为是蔡琰无意中瞎猜着的,就设有放在心上,接好第二根弦后继续往下弹。弹着,弹着,故意把第四根弦弄断,然后问文姬道:“刚才是第几根弦断了?”专心听弹琴的文姬随口答道:“是第四弦。”文姬当时年仅六岁,竟然两次都猜中了所断之弦,蔡邕感到非常奇怪,就把女儿叫过来,坐在自己怀中,扶摸着她的头,问道:、“你是怎么猜中的?”蔡琰睁着一双乌黑的大眼,望着她爸爸特别正经地说:“你从前不是讲过,季札听了琴声,能判断一个国家的兴亡;师旷听了琴声,断定楚国要打败仗. 我天天听你弹琴,难道两根琴弦断了还听不出来吗?”
蔡邕看到女儿小小年纪就这样聪明,十分高兴。不但把自己的弹琴技术传授给她,还满腔热情地教她写诗做文。蔡琰既聪明,又勤奋,诗文琴技都进步很快。灾难却接二连三地降临到这个才女身上。
蔡邕与卢植、韩说在撰写《后汉书》时,因为奉命上书,得罪了宦官,遭到陷害,书未写成,人却开始了流浪生活。蔡文姬也随着父亲亡命在外。十六岁时,文姬嫁给河东人卫仲道,还未生育儿女,丈夫便夭折了,文姬只得重返母家寡居。
谁知,回到家中,她的父亲已被王允杀害,蔡琰生活得无限凄凉。又逢汉末大乱,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文姬在混战中被官兵掳掠,后来又流落到南匈奴(故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被迫与“胡人”结婚,成了匈奴左贤王的王后,并生了两个儿子。在那远离故乡之地,一直生活了十二个春秋,饱尝风霜之苦。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派遣使者,带了金璧到南匈奴,把蔡文姬赎了回来。后人有《题文姬归汉图》诗曰:
绝世王嫱悲久去,
千秋蔡女竟归来。
空怜幼子留沙漠,
未忍亲书堕劫灰。
因为蔡文姬是一个博学多才、能继父业的女子, 她的父亲蔡邕又是曹操的好友,曹操思贤若渴, 爱才如命,所以不惜重金将她赎回。 蔡琰回到汉朝以后,得到了曹操的热情照顾,再嫁屯田都尉(专管农垦事务的官)董祀。她“感伤乱离,追怀悲愤,做诗二章”,一为五言体,一为楚歌体;她又精通音律,因此每每对琴弹奏,哀怨凄艳,如泣如诉,闻者无不泪下。
有一年冬天,大雪飞扬,天气很冷。曹操把蔡琰召进府中,很关心地询问了她的生活情况,并赐给她衣帽鞋袜,然后问道:“蔡邕在世之时,有宏大的著述,现在还在吗?”蔡琰回答说:“先父原著书四千馀卷,都因战乱丧失了,不过我还记着许多。”曹操听了非常高兴,心想一定要留下这些宝贵的资料,就说:“你来记诵,我马上派十个小吏,到夫人府中去抄写。”蔡琰婉言谢绝道:“男女有别,不便亲授。请丞相赐给我纸笔,我一定尽快抄好献上。”
曹操应蔡琰的需要,派人把纸笔送了过去。蔡琰为了报答曹操知遇之恩,连夜地工作。过了不长时间,就把默写得工工整整的四百多篇文章献给了曹操。蔡琰完全是凭着记忆而写,时隔一二十年,竟然没有抄错抄漏一个字,可见她是多么的聪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名的才女。 博学多才的奇女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