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吃不起饭者”究竟谁更多?
盖洛普10月12日的一项民调显示,美国和中国相比,相对有更多人正在为了吃饭问题挣扎。该调查显示,2011年受调中国人中有6%的人曾经在过去12个月内发生过没钱购买自己或家庭需要的食物的经历,这个比例在2008年时为16%,下降明显。盖洛普的调查图表显示,这三年间,中美“吃不起饭者”曲线呈交叉趋势,中国曲线呈下降趋势,而美国曲线呈上升趋势,中美两个国家的曲线在2009年初交叉。看到中国与美国“吃不起饭者”数量的此消彼涨,人们也许会质疑,盖洛普的这项调查是如何取样的,数据是否准确?对此,盖洛普的解释是,这项调查是基于2007年至2011年每年对4100名中国成年人的电话或面对面采访,以及大约1000名美国人的调查基础上得出的结果。
那么,在美国3亿人口取样1000人,是否具有代表性,调查对象到底是些什么人也没有交代。当然,这些也许并不重要。实际上,如何确定中美“吃不起饭者”的数量,以及谁多谁少,关键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此次国内媒体报道盖洛普调查美国“吃不起饭者”增多,但没有提到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反之,中国“吃不起饭者”呈下降趋势,也曾在衡量标准问题。
有分析认为,一个国家的“吃不起饭者”应属于贫困人口类别,通过贫困人口数据的比较,对于我们了解中美“吃不起饭者”谁多谁少会有帮助的。这里我们不妨引用美国官方对该国贫困人口的界定。美国政府划分贫困线的标准是:单身年收入低于9570美元(约合61047元人民币),三口之家低于16090美元(约合102638元人民币),五口之家少于22610美元(约合144229元人民币)。
美国的贫困人口最近几年基本保持在3500万人左右。不过,美国这3500万人贫困人口中,有46%的家庭拥有自己的房屋。这部分人拥有的典型房屋一般有三间卧室,一个半卫生间;有76%的贫困人口家庭里有空调,有75%的贫困家庭拥有一辆汽车,有30%的美国贫困家庭拥有两辆汽车。
反观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起,政府确定人均年纯收入200元作为贫困线,此后根据物价指数,逐年微调。从2003年开始,国家统计局等部门调整国内的贫困线,到2008年,中国的贫困线被重新划定1196元。2011年,贫困标准上调至人均纯收入1500元,这比2008年的贫困标准提高了25%。
据此标准,全国贫困人口总数大大增加,有可能突破1亿人。不过,大幅上升的新标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然较低。况且中国1500元的贫困标准意味着贫困人口实际上达不到这个标准。出现这种情况,与近十年来中国教育、医疗和房地产市场化的推行有关,其表现是:学费越来越高,看病越来越贵,房价越来越令工薪阶层无法问津。也加重了现有的贫困人口的负担,使他们上不起学,买不起房,看不起病,阻碍了他们脱贫的步伐。
让我们假设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分别生活在美国和中国,这个家庭由夫妻,一个子女,加上二位老人组成。如果按照官方规定的贫困线,这个五口之家的年收入为22610美元(约合144229元人民币)。一年有12个月,一个五口之家的贫困家庭在美国的月收入1884美元(约合12019元人民币)。
在美国一个贫困家庭的收入水平,在中国可以算是一个标准的中产家庭了。在今天的中国,就算是大学毕业生,在激烈竞争职场找到一份白领工作,进入小资行列,每个月收入往往也不过就是三、四千块人民币,而且全家五个人的月收入达到12000元人民币,这在很多中国城镇家庭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更不用说中国数以千万计的下岗职工和数以亿计的农民了。
当然,这样的比较并不完全合理,如果“购买力平价计算”,可能数据会有所变化,但有一点却是事实,中国“吃不起饭者”显然多于美国,而且美国的穷人大多数都有能力买房子和车子,美国的贫困线可能比中国的小康线都高。虽然大部分中国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这些年“吃不起饭者”却相对地有所增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