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崩溃地 綦江秋旱春旱连夏旱
来源:重庆时报280万亩粮田受旱,75.2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今年以来,我市东北部和中西部部分地区遭受严重干旱,旱情总体上与2006年百年一遇特大干旱相当,局部地区旱情甚至超过2006年水平。
根据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9月12日统计,今年的受灾面积、受灾市民,仅为2006年的十分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及水利部等国家有关部委对重庆水利工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水利和防汛抗旱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得益于近年来兴建的一大批水利工程在抗旱救灾中所发挥的显著效益。
临时饮水困难人数比2006年减少九成
今年以来(1月1日~9月12日),我市平均降水量为655.8毫米,较常年偏少27.3%(2006年为662.1毫米)。特别是西南地区綦江、南川、万盛、酉阳等区县自去年8月份以来,始终未有有效降雨,持续受旱时间长达1年之久。
因降雨持续偏少,加之抗旱用水量大,水利工程蓄水恢复不够。截至9月12日统计,已成水利工程蓄水16.98亿立方米,占应蓄水量的51%。
截至9月12日统计,我市有29个区县的280万亩农作物受旱(其中重旱75.5万亩、干枯21.3万亩);75.2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均比旱情基本相当的2006年大旱减少近九成。
针对严峻的抗旱形势,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办法确保群众有水喝,决不允许出现“水荒”。市政府办公厅于8月12日及时发出《关于切实做好当前抗御伏旱工作的通知》,各级各部门迅速启动联动机制。
我们从市水利局了解到,从今年的春旱到夏旱,全市累计投入抗旱人数88.5万人次、抗旱机具12.17万台套,启动泵站2243处,出动运水车3100辆,投入抗旱资金1.48亿元,抗旱用电3321万度、抗旱用油1610吨,临时解决了82.15万人、41.7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生命水缸”发挥抗旱减灾功用
2006年的大旱,让重庆再次感受到了缺水的痛苦。也从那一年开始,重庆水利工程建设再次提速。近年来,我市相继建成一大批重点水源工程。目前,已有16座水库通过下闸蓄水阶段验收,共蓄水约2.8亿立方米。
那么,“生命水缸”究竟发挥了多大的功效?
我们来看看綦江吧!今年,当地的旱情是不少“老綦江”记忆中最旱的一年。从去年8月开始,全县秋旱春旱连夏旱,冬春夏几乎不间断。
然而,就是面对这样的旱情,綦江县城的供水还是显得比较稳定。綦江县水务局的局长董志荣介绍,2006年的大旱,旱情持续时间、发生程度还不如今年,却造成全县71.8万人受灾、县城20多万人饮水告急,差点动用火车从主城拉水救急。董志荣坦言:“在这次罕见大旱中,鱼栏咀水库发挥了‘大水缸’的作用!”
鱼栏咀水库是目前綦江县唯一的中型水库,也是我市首批泽渝工程项目之一。这个巨型“水缸”目前每天向外送水6万立方米,其中向县城供水4万立方米,保障了包括县城在内四五个镇街、20多万人的饮用水供应。
水利工程保忠县农户增收392万元
干旱肆虐,但农户的粮田却在增收!我们从水利部门了解到,我市启动实施山丘区“五小水利”建设。全市水利化程度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50万亩,农业灌溉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在忠县,当地大力推进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实施。去年新建提灌站3处,新建管灌4000亩,喷灌500亩,滴灌1000亩,完成2.8万亩柑橘园配套水利建设。今年旱期通过山平塘自流灌溉和小微型抽水机抽水抗旱,基本保证了项目区的生产用水。5600亩柑橘园在今年大旱时,不但没有减产,还在去年的基础上每亩增加1000斤,增收392万元。
璧山县丁家街道莲花村花苗基地,在今夏连续高温干旱的情况下,保证了旱期灌溉面积2980亩,苗木在高温干旱的情况下得以存活,挽救经济损失1.45亿元以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