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战争——写在朝鲜战争爆发六十周年
错误的战争——写在朝鲜战争爆发六十周年错误的战争——写在朝鲜战争爆发六十周年
刘国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一九五零年十月,就是在这首歌的激励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进入朝鲜,开始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
六十年来,有人常常用美国将军布雷德利所说的“我们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来评价这场以中美为主要对手的战争。并认为,这场战争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地位。然而,这种盲目乐观的结论却是建立在扭曲的历史事实之上的,因此无助于从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汲取应有的教训。
判断失误,由旁观者一跃成为战争主角
六十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来回望这场战争时,首先必须要先澄清一些历史事实:从战后到1949年初,苏联先是试图通过托管或其它方式,与美国合作在朝鲜建立一个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统一的朝鲜政府;与美国矛盾日渐加剧后,又转为加强朝鲜北方的政治、经济力量,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朝鲜民族的统一,从而保证通过全朝鲜建立的统一政府实行对苏友好的政策。
尽管如此,斯大林对于金日成企图以武力方式完成半岛的统一仍持反对态度。然而,1950年初毛泽东访苏和中苏同盟条约签订的结果,使苏联失去或即将失去其在远东以中国东北为基础的某些政治和经济权益(笔者注:当然,所得到的利益更大),从而迫使斯大林为保证实现苏联在战后远东地区的战略目标而改变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即必须把整个半岛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
但是,斯大林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处理,即在朝鲜半岛采取军事行动必须征得毛泽东的同意。
从苏联的安全战略出发,莫斯科既要掌握这场战争的指挥权和主动权,又不能公开参与到战争中去,如此就需要中国站出来说话。所以,在策划战争时,莫斯科要求平壤征得北京的同意,而当战争形势发生逆转时,斯大林则想方设法鼓动中国出兵朝鲜。
但是,从一开始,毛泽东和斯大林一样,并不主张打这一场仗,因为他当时在东南沿海已集结数十万大军,准备攻占台湾。因此,在金日成秘密派人民军政治部主任金一访问北京时,毛泽东就向其表示,即使在美国撤军而日本人也没有回来的情况下,也“不要向南朝鲜发动进攻,而是等待更有利的形势”。并向苏联方面通报了这些情况。
可以看出,整个朝鲜半岛战与和的发展进程都是以苏联的利益为前提并且以斯大林的意志为导向的。
那么现在作一个假设,假设当时中国不随苏联的指挥棒而起舞,表示不打算参战会怎么样的一个结果呢?答案是非常肯定的——没有后来的战争。因为中国是这场战争的关键,北方进攻南方,必然遭到美国的报复,而在此时,苏联并不打算站出来与美国直接对抗,那么,如果在中国方面绝决表示反对意见情况下的话,苏联还要支持金日成继续进行战争,那他将不得不面临与美国发生热战的可能,但这是斯大林所不愿意看到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10月13日下午斯大林紧急致电金日成,通报了与周恩来和林彪会谈的情况,周恩来已经表示中国人还不准备参与战争。因此,建议金日成最好把他的残余部队从朝鲜撤到中国和苏联,还命令什特科夫帮助金日成制定一个执行这一撤退命令的措施的计划。什特科夫按照斯大林的指示于当晚约见了金日成和朴宪永,并向他们读了斯大林电报的内容。“电报的内容使金日成和朴宪永感到意外”,“金日成说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但既然做出了这样的建议,他们将照此执行”。金日成还要求苏联人对拟定撤退计划给予帮助,并于当晚做出了撤退的安排。
事态如果照此发展下去,美国必然占领北朝鲜,但即使如此,斯大林也不会因此与美国开战,如果要打,就应该在美国刚进入半岛立足未稳时打,而不是等他占据整个半岛之后。这样做在政治上没什么便宜,在军事上就更不利了。
反过来站在中共方面的立场,美国占领朝鲜半岛后,对他不是完全没有战略危胁,但也不至于大到要派兵将美军赶出北朝鲜,建立一个缓冲带来维护自己边境安全的地步。首先,美国并无意与这个新兴的政权为敌,否则他完全可以在国共内战之时给予蒋介以更大的帮助,那样中共基本上是没有夺取政权的可能性,这一点中共高层非常清楚,林彪之所以不愿意指挥朝鲜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这一认识;其次,美国的战略是重欧轻亚,以中共当时的实力也没有资格成为美国的战略目标,他的战略目标和对手只有苏联。甚至于有消息说到朝鲜战争爆发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已经卖给中共政权四十多条二战用过的舰艇。如果中共保持中立的态度而置身事外的话,那美国占据整个朝鲜半岛就会像一把钢刀一样,紧紧地抵在了苏联的后背上,来自半岛上美国的危胁,苏联理应远比中共的感受更强烈。
对于美苏对抗,中共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坐山观虎,美国需要保持在该地区对苏联的危胁,必须取得中共的谅解而保持中立,至少是不找麻烦;而苏联要缓解来自背后的危险,同样需要中共的帮助,从而可以让中共政权获得更大的国际战略空间,就像后来的印度那样,左右逢源,都不得罪。因此,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存在对中共的正面作用远远是大于负面影响的。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就在斯大林致电金日成的同时,毛泽东力压众议,作出出兵决定并通知苏联驻华大使。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新兴的政权,就卷入了一场对其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战争。
贸然参战显示出中共当局对国家利益思维混乱
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战略性决策,显示出中共当局或者说毛泽东对国家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的混乱和缺乏通盘考虑。打一个简单的比方,下围棋的人都知道,在开局布局阶段,是比较忌晦在别人子力强的地方落子的,而会选择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以便未来有一个更广大的空间可以发展自己的势力。
那么,再来看看当时中国大陆周边的形势吧。从西边的印度起,印度刚独立不久,国力贫弱,不过也还算是个大国,至少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在中印之间还有一个喜马拉雅山脉,最重要的是他的外交关系,作为英国昔日的殖民地,其与苏联的关系较为亲近,但与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关系也都不错,印度在第三世界不结盟国家中还是比较具有领导地位的国家。所以,除了一些理论上的领土争议外,(此时印度尚未进入藏南地区)中共向西基本上是没什么发展潜力的。
向北就更不用说了,清末以降,就没少占中国的便宜,是掠夺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就是最近,也迫使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强占海参崴,根本就是铁板一块,连踢都踢不动,不要说什么发展,能守住北方的安定就不错了。
东北亚倒是中国的传统势力范围,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北朝鲜的背后还有一个比中国更强大的势力,或者说是能让金日成更愿意为之驱策的人——斯大林。如果说把金日成比作傀儡的话,那中共也只不过是斯大林手中那几根用来操纵傀儡的丝线而已,中国的意志和利益在朝鲜半岛上得不到任何的体现,甚至于出兵的装备还得要自己掏钱买单。台湾的李熬常说台湾的军购是当了看门狗还要自己掏钱买骨头,但这个比喻如果用在朝鲜战场上似乎更为恰当一些。
到了南方就不同了,首先台湾是中国的根本利益所在,镇守中国的东南门户,攻可为出入太平洋的跳板,守则可为护卫大陆的屏障,如果失去台湾,则整个东南沿海都会危机频频。同时,由于台湾还扼守台湾海峡与巴士海峡,对东北亚的战略局势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其次,在政治上,中共没有派兵入朝,美国就没必要把中共当成敌人,所以后来在美国策划下成立的以中共为敌对对象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也自然不会成立,更加不会有什么“新月形包围圈”,理由上面说过了,他要扼杀这个新兴政权,在老早就有很多机会,用不着等今天。那么,在东南亚的各国就如同一盘散沙,对中共政权没有任何的威胁力,不但不会有东南亚国家的几次排华运动,整个南中国海也是中国的内海,根本不存在今天仍未解决的南海岛屿主权问题。而整个南海战略由于可以控制几个重要的世界海运要道,比如马六甲海峡等,更可在中共进一步强大后对世界的战略格局起到重要的影响。
换言之,南向的海洋,是一个诸大国都尚未涉及,却又非常重要的战略要点,敌占则于我不利,我占则于敌不利。这才应该是中共新政权的战略方向,而不是东北,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毛泽东作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再回到布雷德利将军说过的那句话“我们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他倒真是说过这句话,不过与大家看到不同的是这句话其实是被断章取义了,完整的说法应该是
“如果我们把战争扩大到共产党中国,那我们就会被卷入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布莱德雷的那段话是在1951年5月15日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外交关系委员会前作证的声明,话题是麦克阿瑟因为与杜鲁门总统发生统帅权之争,并且主张将战火扩大至中国一事。
即使如此,用断章取义的内容来看待这场战争也并没有错误,因为犯下这个错误的正是中共自己。一九五零年,中共刚刚结束在大陆的战事,民心思安,正是百废待兴之时,选择去朝鲜当炮灰实在是一招臭棋。如果考虑到战争的主要对手是美国,这种选择就越发没有逻辑——因为美国是绝对无意与中共为敌的,这在国共内战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得非常明显了,普通可能看不出来,但身为内战一方的中共高层不可能看不出来。这种一边倒的错误的政治决策使得新兴政权立即遭到了西方国家的制裁,在以后若干年内都无法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以至于到了今天,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重要支柱的国防体系,都不能彻底摆脱苏俄武器的影响。
中国流血,苏联得利
再以相同的标准看看其他几个相关国家在这场战争中的得失。美国在这场战争中虽然付出了数万人伤亡的代价,尽管这是美国政府所不愿意看到的,但这场仗却是不得不打的,就战略利益而言,他并没有失去什么,战争的代价相对于其他主要参战国而言也是可以接受的。同时美国也重新回到了朝鲜半岛,避免了北方占据南方后苏联在半岛的绝对影响力,在战略上他不但没失去任何东西,反而恢复到了战前的状态,甚至更有加强,因为苏军已经从半岛上消失了。
朝鲜在战争中则是有得有失,失去的是上百万普通士兵的生命,而得到的是金氏政权的逐步稳固;战争对韩国是被迫的,它也失去了上百万的生命,所幸的是美国的插手让它也保住了政权,并赢得了战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应该说,苏联是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
首先,策动中国参战,避免了美国占领整个朝鲜半岛,从而对他造成的战略威胁;
其次,成功地把中国拖入战争泥潭,对美国为首的西方为敌,不管中国是自愿地还是被迫地,都不得不选择亲苏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其三,牢牢地掌握了对中国的国防战略主动,包括武器系统,和其他重工业;
其四,中国失去了国家统一的最好时机,这样只要中国一天不统一,一天就不会对他构成太大威胁。
由此可见,朝鲜战争绝不是一场让中国国际地位空前高涨的战争,战争本身及其后续影响对于中国人民而言根本就是一场灾难。可是,战争爆发距今已经六十年了,数十万甚至可能是上百万的中国军人在这场战争中陨命,战争的是非对错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人常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但是,如果不能以正确的历史事实为参照的话,中国人是无法真正看到自己未来的。
注:
《朝鲜战争:俄国档案文件》 沈志华著 2003年出版
《朝鲜战争:俄国档案文件》 沈志华著 2003年出版
《朝鲜战争:俄国档案文件》 沈志华著 2003年出版
《朝鲜战争:俄国档案文件》 沈志华著 2003年出版
《朝鲜战争:俄国档案文件》 沈志华著 2003年出版
《朝鲜战争:俄国档案文件》 沈志华著 2003年出版
《朝鲜战争:俄国档案文件》 沈志华著 2003年出版
──《观察》首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