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的真諦
轉貼~早上八點天還沒全亮,我在寒風中擠上公車前往要觀摩的幼稚園。
在英國,幼稚園大部分稱做 ‘Nursery school’ ,和美國及我們習慣的用詞 ’Kindergarten’ 不同(英國現在也偶爾會混著使用)。英國的幼稚園是招收四歲以下的孩子為主,四歲半或五歲即入學,開始接受義務教育。相較於台灣的孩子七歲入學,顯然早了許多。經過進一步查詢,英國的義務教育的確是從五歲開始,而且還常有四歲就去上學的。對於五歲即入學是否太早了,英國人自己也在討論這個問題。
我所觀摩的這所幼兒園是一家蒙特梭利幼稚園。蒙特梭利的教學方式「曾經」在台灣紅極一時,主要的教學理念是角落教學及混齡編班,讓孩子適性發展、學習和不同年紀的孩子相處,也不限制孩子應該做什麼,而是由孩子自己選擇想做的事,如:閱讀、玩積木……然而,蒙式教學並不太符合台灣父母的期待。爸爸媽媽們花了大把鈔票把孩子送到私立幼稚園,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什麼都會,但,蒙式教學並不是以課業學習為主。以我在台灣時曾經待過的園所來說,早上是三個小時全英文,下午則是國語、數學或美勞等能顯示實際成果的課程,相當密集。我還曾看過大班的孩子練習寫國字「樹」,真是讓人目瞪口呆!而在英倫,我真真實實接觸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幼稚園環境。
首先,教室裡沒有黑(白)板。不知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有這樣的疑問:這樣老師要怎麼教課?沒有黑板,怎麼寫東西?原來,這裡的孩子們並不是在上課;他們真正在做的事只有一件──玩。孩子們從早上七點四十五分陸續抵達教室後,就開始玩,直到十點。期間,老師會替換不同的玩具(教具),每次將三~四種不同的組合放在桌上,孩子們可任意選擇要玩哪一桌的玩具,直到十一點半吃午餐的時間。我不禁好奇地問老師,孩子們什麼時候睡午覺呢?出乎意料之外,孩子們是不睡午覺的(對我來說,幼稚園最美好的被被回憶就這樣沒了……)從十二點半吃完午餐、收拾好之後,孩子們又繼續玩,直到父母來接回(四~六點)。這樣的學習方式真的和台灣很不一樣。曾有位教育學家說:「孩子的工作就是玩。」我在這裡真真實實地看到了!
這家園所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每間教室有自己班級使用的廁所和工具間,每班的兒童人數是十二~十四個,每班都有兩位老師。相較之下,這裡的教室是台灣教室空間的兩倍,人數卻只有一半,師生比更差達四倍,而老師的主要工作也不是教課,而是在孩子有紛爭或有狀況時給予提醒(老師整天用到的句子大概就是:Sit nicely、Calm、Don’t shout……)以及維持基本的時間運作(什麼時候該吃飯、吃點心、換玩具等)。
雖然園所每週會安排不同的教學主題,但是真正教學的時間並不多,形式上也和一般的上課情形完全不一樣。舉例來說,我這次的觀摩時間正好碰上了十二月聖誕節,我發現園所當月每週的主題都是以和聖誕節相關的為主,像是老師帶著孩子在聖誕老公公或是雪人的圖案上貼上棉花做的鬍子和雪花;帶著孩子從報章雜誌或型錄上尋找他們想要的禮物,並寫信給聖誕老公公,告訴聖誕老公公他們想要的禮物。整個過程,孩子不是和老師聊著天,就是和其他小朋友討論,或者一個人認真地從雜誌材料中剪貼出自己想要的禮物。在這個活動中,老師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留給了孩子,由他們自己去討論、決定,因為孩子們是主角。
經過一天來的觀察,我有一個很深刻的感想:孩子有他們自己的小天地,會自行發明很多種玩法,像是原本是拼組樂高積木的活動區,孩子自己創造出了一種情境,扮演起騎士、巨龍和救公主的戲碼;孩子也會自己處理同儕間的關係,有衝突或需要分享時,會自己相互磨合,而這一切,老師只能從旁輔助,是無法強迫教給他們的!
页:
[1]